古今中外的軍銜,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為何和平時期無元帥?

2020-12-24 強國之翼

眾所周知,在古今中外的軍銜領域,最高級別軍銜不僅是軍人嚮往的目標,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大家有時討論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蘇聯的朱可夫元帥,有時討論中國的十大元帥,都非常有趣。同時,最高級別軍銜也是平常人包括軍迷群體關心的話題,大家喜歡討論元帥和將軍這些高級別軍銜,很少有人去關注每一名列兵軍銜的軍人。

那麼,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呢?相信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考慮過。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戰時和和平時期授予標準的區別。元帥一般在戰時授予,讓一名大將軍掛帥出徵了,授予他元帥軍銜,也就不為過。當然,這裡的軍銜指的是現代軍銜,並非中國古代戰爭裡的「元帥」。

編制數量之間存在的巨大區別。以我們國家為例子,1955年授銜過程中,10位老一輩革命家獲得了元帥軍銜,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這在中國軍事歷史上被稱為「中國十大元帥」。此後,中國再沒有授予過元帥軍銜,也就是說,我軍的元帥軍銜,停留在了10個。1988年恢復軍銜制之後,我國設置的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這個軍銜也是戰時授予,平時一般不授予,所以我們看到的最高軍銜,也就是三星上將了。

中國1955年授銜時的將軍軍銜很多,比如有10位老一輩革命家獲得了大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這在軍事歷史上被稱為「中國十大大將」。

1955年,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798位將領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簡單算了一下,元帥與將軍的比例大約中1:100,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理解,一名元帥可以率領100名將軍,你說元帥的級別高還是不高。

目前,07式軍裝的上將軍銜肩章是三顆金星,加一個松枝標誌。在資歷章方面,上將的資歷章必定是六排以上的大區級資歷章,軍委委員級別的上將還是7排資歷章。其實,在部隊員額與上將的比例方面,10萬軍隊對應一名上將,還是比較合理的。3萬部隊的國家,授予上將軍銜就有些勉強了。

在外國,有的國家授予元帥軍銜,有的國家不授予,比如美國最高軍銜是五星上將,一般理解之下,這個軍銜與元帥等同。法國甚至還有七星元帥軍銜,比美軍的五星上將軍銜還多2顆星,你說法蘭西人的個性張揚不張揚?(軸心國的軍銜不介紹,一是因為它們戰敗了,二是因為反法西斯工作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懈怠。)

相關焦點

  • 揭秘美國為何不設元帥軍銜
    美國為何不設元帥軍銜?竟和這兩位將軍有關 眾所周知,元帥軍銜是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在二戰時期有許多國家都變有元帥軍銜,像德國和蘇聯最多,而蘇聯首腦史達林自己也給自己封了個大元帥軍銜,可見元帥軍銜是多麼誘惑人。而在我國建國首次施行軍銜時,也對十位戰功卓越的人進行業了授封。
  •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設立了元帥軍銜,這些元帥中有哪些世界名將?
    (軍兵種元帥與陸軍大將同級)整個蘇聯時期,蘇聯共授予「蘇聯大元帥」軍銜1人;「蘇聯元帥」軍銜40人、「蘇聯海軍元帥」軍銜3人;「軍兵種主帥」軍銜13人。「軍兵種元帥」軍銜6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被授予元帥軍銜,而大元帥軍銜未實際授予。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第二,把軍官軍銜條例和軍官服役條例分別立法。第三,軍官軍銜改設3等11級,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區分為基準軍銜和輔助軍銜。第四,將官在軍官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以40%以內為宜。第五,實行軍銜制度,既要積極準備,又要謹慎從事。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軍銜中沒了大將和元帥?
    1955年,新中國成立後向戰爭時功績優異的將領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我國的開國十大元帥和開國十大將便是這時候授予,而10年後我國又取消了軍銜,但是軍隊畢竟離不開等級管理,取消軍銜後,讓部隊裡的工作開展不易,也不利於軍事交往。
  • 美國最高軍銜為什麼是五星上將,而不是元帥?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五星上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軍銜,肩章上鑲有五顆星徽,是美國軍隊中級別最高的軍銜,象徵著美國軍人至高的榮譽。那麼美國最高軍銜為什麼是五星上將,而不是元帥呢?也就是說二戰前美國的最高軍銜是上將,這種情況在和平時期是沒有問題的。但等到美國參加二戰後,就發現問題很多。首先是和盟軍聯合作戰的問題,當時英蘇等國的最高軍銜都是元帥,而美國僅僅是個上將,讓美國將軍們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更加不利於美軍爭奪聯軍統帥的位置,總不能讓美國的上將去指揮英蘇的元帥吧。
  • 俄軍迷彩服軍銜偽裝效果好,指揮官很安全,居安思危設計元帥軍銜
    將軍軍銜使用深綠色的五星,少將、中將、上將分別1、2、3顆星。大將軍銜為金星,金色花環,紅色五角星。 不僅如此,有的俄羅斯將軍還可以在迷彩服上佩戴勳表和全色俄羅斯國旗,完全不在乎在戰場上暴露自己。的確,像上圖這名中將,也已經沒有多少可能出現在戰場的最前線了。
  • 紅軍時期倖存的6位軍團長中,4位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授上將?
    紅軍時期,一般是指1927年黃麻起義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此期間,紅軍經歷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先後誕生了10個軍團。然而這10個軍團的軍團長,倖存的只有6位。那麼這6位都是誰?其中4位是元帥,1位只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一軍團軍團長朱老總、林總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其中有三位名將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抗戰名將陳明仁、堅持綏遠抗戰的董其武、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重大貢獻的陶峙嶽。
  • 「大將軍」與「天下兵馬大元帥」,有大小之分嗎?
    大家都知道55年共和國授勳的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以及若干的上將、中將、少將,在其中我們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元帥比將軍要高那麼一級。但是經常下象棋的人們可能知道,象棋的兩方,一方保護的最高領導是「帥」,而另一方是「將」,在這裡帥和將又好像是平等的。是不是有些矛盾?將和帥,是一小一大,還是平定的關係呢?將和帥,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在1955年之前,我軍無論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都是實行的「官兵一致」,在軍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部隊司令員來了,如果你不認識,也沒有見過,你也不會知道他就是當官的。
  • 開國將軍膽大包天,為軍銜給主席寫信,終於從上將變成中將
    大授銜前夕,軍銜是根據職位級別和評級確定的,很多將軍們知道了自己的軍銜,有些將軍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了,可以再高一級,甚至為此找上級反映,還有的直接鬧情緒了,導致影響很不好。這才讓主席說出了調侃的玩笑,不過也有極少數將軍覺得自己軍銜高了,要求降低自己的軍銜,這些要求降低軍銜的人從將軍到元帥都有,包括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徐海東大將和徐立清上將。
  • 驃騎大將軍,兵馬大元帥,聊一聊古代的軍銜
    事實上,中國曆朝歷代,都有武官等級制度,相當於武官等級制度。其中最吸引眼球當屬「驃騎大將軍」,聽起來也很有氣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授予「驃騎將軍」(當時中間還沒有「大」字)的人是霍去病。漢朝最高為「大將軍」,其次為「驃騎將軍」,再次為「車騎將軍」,再往後是「衛將軍」,最後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如李廣利的貳師將軍)。「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一開始是因人而設,後來逐漸成為常置官職,其中「大將軍」相當於全軍總司令。漢朝有名的「大將軍」有衛青和霍光。魏晉三國基本沿襲了漢朝的武官等級制度。
  • 當年參加南昌起義,三個軍的黨代表都有誰,為何只有他是元帥軍銜
    因此,這三位軍長只要是活到解放後的都是元帥軍銜,除第九軍軍長韋杵外,他是因病沒有參加,而由副軍長朱老總代替,也就是後來十大元帥之首的朱老總。葉挺是在抗戰勝利後因飛機出了事故逝世。其實,當時這三個軍除了軍長以外,每一個軍還有一位黨代表。也就相當於是,後來我軍每一個軍事單位的政委。要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不管是野戰軍,兵團,縱隊,軍,師都有一個政委的職務。
  • 中國軍銜制度已實施百餘年,在各歷史時期授予的最高軍銜都是誰?
    上等官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初等官佐:大軍校、左軍校、右軍校;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臨時政府軍銜最高的人是大將軍: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瑛。
  • 紅軍時期的軍級以上將領,到了1955年都是什麼軍銜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這些軍級、軍團級作戰單位的軍長、政委、軍團長中,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都是什麼軍銜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第一,這些我軍早期的高級指揮官中,很大一部分將領都犧牲了。比如朱老總,曾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五五授銜時位列十大元帥第一位,徐帥,曾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五五授銜時授予元帥軍銜,聶帥,曾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五五授銜時授予元帥軍銜。羅瑞卿,曾任紅四軍政治委員,五五授銜時授大將軍銜,王樹聲,曾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五五授銜時授予大將軍銜。
  • 1955年授銜儀式,他宣讀了10大元帥名單,但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
    對於軍人來說,心裡應該都知道這句話——「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抗戰時期,我國之所以能取得最終勝利,離不開各位指揮員的領導和眾多戰士的獻身。在這次授銜儀式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評選出的十大元帥。當然了,除了十大元帥之外,還有1000多名軍人被授予將軍軍銜。在當時的授銜儀式上,有一個人宣讀了十大元帥名單,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此人就是彭真。
  • 二戰日軍「元帥」是最高軍銜?從元帥府職能看,它只是個榮譽稱號
    元帥也沒有專屬的軍銜標誌,而是在大將軍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帥徽」和手持元帥杖。 日本軍隊於明治年間的1898年設立「元帥府」,然後給立有重大戰功、或者對軍隊建設有「突出貢獻」的大將授予元帥稱號,到日本投降為止共有30位陸海軍大將入列元帥府。這個元帥府跟軍事參議院一起,成為天皇的最高軍事諮詢機構,也就是最高「軍事顧問團」的意思。
  • 戰神粟裕:開國第一大將,為何沒有位列十大元帥?
    解放戰場上的粟裕將軍彷佛諸葛亮再世,以少勝多,打了一場場神仙仗。在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粟裕屢立重大戰功,深得偉人喜愛。1955年解放軍進行授銜儀式的時候,偉人感嘆:「論功勞,論才能,論品德,粟裕足以領元帥銜,整個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啊?」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卓越,用兵如神的當世軍神,為何沒能評得上元帥呢?
  • 他是開國少將,但他的衛兵是將軍元帥見到他,想叫他「老師」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反抗雲南軍閥的叛亂,叛亂被平定後,他轉學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二期學生,有了紮實的背景,也有了豐富的鬥爭經驗,他很快成為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學生。畢業後被軍校留任教員。他教黃埔第四期。對於林帥,袁業烈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一年他批評了他好幾次。他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自己會成為開國元帥。他雖是元帥,卻對袁業烈十分敬重,見到他就稱他為「老師」。
  • 關於元帥軍銜的四個疑問
    起初,元帥只表達將帥之長的含義,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帥演變為統軍徵戰的官職稱呼,隋唐以後將該職位保留,依據分工,冠以不同名號。從模糊的「將帥之長」的概念,到官位職稱,元帥在古代中國並不代表軍銜,真正將元帥當成最高軍銜來稱呼的,是16世紀的法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