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樂主要靠『喪』」
微博最近特別流行這麼一段話,「我的···主要來源···」。
上微博隨便一搜便可發現各種不同的例子,「我的蔬菜攝入來源靠麻辣燙」,「我的奶製品來源靠奶茶」,「我的運動主要靠拿外賣和快遞」,「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紅包」,「我的不快樂來源靠窮」,「我的快樂來源是沙雕網友日常」...
但澤西認為,看似快樂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於現實的無奈,這種「湊合」的生活態度也是當代「喪」文化的一段衍生。
01
「我很喪,但很快樂」
「好喪啊」、「什麼都不想做」、「我和一條鹹魚沒什麼區別」……這是現代年輕人的日常用語,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人們不再喜歡給自己「灌雞湯」了,認為那東西越喝越讓人感到百無聊奈,倒是喪喪地過日子反而會感到輕鬆,「喪」文化也因此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文化之一。
如果你經常使用社交軟體,那傳說中的「四大喪神」你一定不會陌生。
pepe蛙
這張集頹廢、悲傷和loser為一體的表情,常常被用來表達失望、悲傷、受挫等心情,是當年微信表情包一大「喪」。
長腿鹹魚
「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後還是鹹魚」
鮑比希爾
「敏感的人活著要承受雙倍的難過」
馬男波傑克
「不要期待,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
這四個不同形象的共同特徵就是:頹廢、悲觀,還有那麼一點絕望。《馬男波傑克》的截圖更是被奉為喪文化的「經典語錄」。大家也漸漸地從這些語錄、文字中,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相似之處,形成了自我認同感。
不只是社交網絡,連影視劇也開始宣傳「喪」文化。
2017年,一部名叫《去他*的世界》的英劇上映,豆瓣評分高達9.0。劇集以兩位青少年的角度,講述了他們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並進行一系列「反抗」,「我們在變好,世界卻覺得我們在沉淪」,世界對於他們的偏見使得他們最終予以回擊。
再到今年,李誕因為一句「人間不值得」走紅網絡,「喪」文化的傳播速度和受歡迎程度都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02
「喪,來源於生活的反抗」
「喪」是種表達,而在這種表達背後一定存在著一種情緒的宣洩,而這樣的情緒來源於生活。
大多數的80、90後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源於高齡單身、昂貴的房價、不如意的工作等等。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的困境會讓他們產生焦慮和無力感,這些因素使得現在的年輕人選擇了用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去宣洩自己內心的空虛和不滿。
而宣洩的方式有很多,「自嘲」便是最典型的一種。「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後還是鹹魚」、「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你努力還有什麼用」,這些利用自我嘲諷而實現自我安慰的手段實則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
記得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中有這樣幾句歌詞:
像我這樣迷茫的人
像我這樣尋找的人
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
你還見過多少人
透析「喪」文化的背後,其實是年輕人宣洩情緒的一種形式,通過這種形式在這個看似無能為力的世界裡喊出自己的心聲。
03
「你並不是美麗世界的孤兒」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雖然身為「喪」文化頭號代言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創作了一系列經典文學。
生活總是起伏不定的,如果能再努力一點,那就咬牙堅持一下,也許那些不安與疑惑都會隨之消失。沒有人會肯定,像今天這樣殫精竭慮地去拼搏就一定會有收穫,但要堅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就是在這一刻,成為更好的自己。
「德裡克-羅斯,在森林狼對陣爵士的比賽中獲得50分,曾經的天之驕子飽受傷病的摧殘,依然不放棄自己的籃球理想,在生涯末年再次創造歷史!」
「Justin Gallegos是一名腦癱患者,為了讓自己有如正常人般的強壯,他開始學習奔跑,並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第一個半程馬拉松比賽。」
「喪」文化之所以能被年輕人追捧,是因為它獨特的敘述方式在青年人之間建立起了一個行為集體,這個集體看似悲觀、頹廢,但在頹廢之中也透露出一種在重重壓力下與生活進行對抗的樂觀心理。
「喪」也許可以作為你面對困境緩解壓力的工具,但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你可以逍遙避世的靈丹妙藥,畢竟,「喪」過之後,仍要面對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