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情緒(七)妒忌——我在比較中,看到了那個「有缺憾」的自己
(私信我【諮詢】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之前我們所介紹的很多情緒,如羞恥、內疚、敵意等,一般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誘發事件,也就是先發生了某件事,然後你才產生了相應的情緒。
但是今天檸檬所要介紹的情緒卻不是這樣,可能什麼事也沒發生,你只是看到了,就會控制不住地產生這種情緒,它就是——妒忌。
所謂妒忌是在社會比較中,個體因為意識到別人擁有自己試圖擁有但卻缺乏的東西時體驗到的一種令人不快的感受,表現為自卑、敵意和怨恨的一種混合情緒。
大家一般會把妒忌和嫉妒混淆起來,但實際上它們兩者是有一些差別的。
首先它們的內涵就不同:
妒忌一般跟渴望擁有某種東西有關。比如你的同學考上你心儀的大學,你會妒忌他。
而嫉妒跟擔心親密關係破壞有關。比如吃醋的本質其實就是嫉妒;
其次它們的情緒體驗也不一樣:
從多項研究的結果來看——
妒忌裡面包含羞恥、挫敗、自卑、渴望和敵意;而跟嫉妒有關的情緒則是怕背叛、不信任、焦慮和憤怒。最後它們兩者的社會接受程度也不一樣:
妒忌所帶有的敵意通常不被社會接受,所以它具有比較強的隱蔽性;而嫉妒帶有的憤怒更容易被社會認可,所以我們把羨慕嫉妒恨隨意掛在嘴邊。那什麼情況下,我們會妒忌一個人呢,這與四個因素相關:
第一,相似性。
即被妒忌者跟自己越相似,人們體驗到的妒忌越強烈。
比如前面舉得例子,你跟你的同學在同一個學校上學,同一個老師授課,結果最後他考上了你理想的大學,你名落孫山,面對這個結果你可能表面上會裝作滿不在乎,但心裡會有隱隱的妒忌。
第二,自我相關。
越是自我相關,人們面對不利比較時體驗到的妒忌越強烈。
不是在任何挫敗情境下,我們都會產生妒忌,只有在我們在乎的領域中,我們輸給其他人時才會產生強烈的妒忌。
第三,控制感,也就是你有沒有可能獲得對方享有優勢的可能。
這裡我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王女士,他們夫妻年薪加起來300多萬,家中資產幾千萬,但她每天活在焦慮中,覺得自己活得還不如狗。她在一個線上讀書會認識了許小姐,許小姐在大城市打拼十來年,然後開開心心回老家買了自己的房子,還開了一個奶茶店,每天都覺得自己很幸福。王女士每次看許小姐的朋友圈說自己今天看了什麼書,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都覺得自己心如蟻噬,她永遠沒辦法像許小姐那樣去看待生活,所以她只能妒忌她所擁有的那些快樂與自在。
第四,不公平感,意思是如果我們覺得那個人所具有的優勢是不公平的,那會招致我們的妒忌。
比如你跟另外一個人同時競爭一個職位,可因為對方的父母有關係最後他競選上了,那你心裡肯定會妒忌他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善妒的人經常會使用投射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換句話來說,就是他們心理上缺乏某種東西,或者在某個領域有挫敗感,於是把這種感覺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還記得檸檬之前跟大家分享過一個案例:
別人明明在正常的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她卻覺得對方是故意在自己面前秀恩愛,還在他人面前故意詆毀那個人。
這其實就是一種妒忌,善妒者往往在自尋煩惱。
可能大家也不想要妒忌這種情緒,因為它讓我們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看到了那個有缺憾的自己,但檸檬希望大家可以像前文中的許小姐一樣,多去享受自己的生活。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