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1916沙龍
是東去西來,成就了英雄的城市。是與子同袍,定義了英雄的人民。
當黃鶴樓重回C位,守望江山,就被十四億雙眼睛看見。
曾經武漢人嘴邊「外地人才去」,從煙火江城遙望的風景定格為舉國共渡的燈塔,
靈魂之問在縈繞,什麼是黃鶴樓?
黃鶴樓夜景▼
天造華夏天元位,虛位以待三千年。古人的「天下」雖然無邊無際但中央王朝的基本盤,大抵逃不出今天的「內地」。西、北的青藏、蒙古高原,東、南的渤、黃、東、南四海,圍合了九州大模樣。▼
北邊套馬的漢子出不去,東邊海哭的聲音進不來,西北的駝鈴茫茫戈壁,西南的呀拉索飄不過雪山。居中一條長江,自西而東貫穿,長江最長支流漢江堪稱一株奇葩。天下惟有這條河流,連起了西北腹地與東南平原。▼
更關鍵的是,漢水入長江口通過洞庭湖-長江走道,承接了西南諸水路,而橫斷南北的秦嶺-淮河唯獨在江漢交匯以北的南襄盆地豁開了一條生路。▼
至此東西、南北、水陸齊聚兩江,匯合勾連四面八方,天下交通於一這裡就是中心天元▼
五千年前,起家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必須在天元位高屋建瓴才能向南向東拓展,最終把天下化作江山一統,天下江山第一樓註定將誕生在這裡,而這一幕等待了三千年。
黃鶴樓景區白雲閣匾額題寫「江漢朝宗」四字,
出自《尚書·禹貢》意為漢江、長江在此匯合後奔入大海▼
天下江山第一樓不在「第一」,而在「天下」與「江山」,這就是黃鶴樓。
三國時代,作為南北東西、水道陸路聚合點,漢水入長江口成為三國爭奪天下的前沿焦點。魏蜀吳三家覬覦,中天元第一次凸顯為天元,只待棋子落下,孫吳先發制人在江北建鐵門關。
漢陽鐵門關▼
更在兩江四岸唯一制高點,江南黃鵠磯上樹起一座瞭望樓,憑樓建城,這城是夏口城,這樓是黃鶴樓。▼
黃鶴樓的建成,以一子牽動全局之變。從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再到兩晉南北朝四百年亂世,一代代漢人帶著詩書財富途經此地,逃離北方故土。歷史與文明的重心逐漸向長江流域遷移,史稱衣冠南渡。
黃鶴樓上的風鈴與垂獸▼
此後的長江流域江山代有才人出,正式成為與北方並駕齊驅的華夏。正統只有南北方的共同繁榮才能成就真正的錦繡江山,天下一統而位於天下之中的黃鶴樓即將成為盛世文明的中心燈塔。
黃鶴樓夕照▼
勾連四方的黃鶴樓一旦建成就會一直是天下往來的中心地標,古代中國人江上行船見黃鶴樓就像歐洲人,見到巴黎艾菲爾鐵塔美洲人見到紐約自由女神像,在世界的心臟打卡留念發個朋友圈古今中外誰不好這一口?
晚明《江漢攬勝圖》,左上為黃鶴樓與武昌城,黃鶴樓前有元代勝像寶塔,右上遠景為長江上尚未湮沒的鸚鵡洲,右為漢江口的晴川閣,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還要遊仙。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路上舟車輾轉,來到天下之中沒有黃鶴樓?那可不行。歷代黃鶴樓屢毀屢建,哪怕長得不太一樣也不妨礙天下人打卡的雅興。
以下歷代黃鶴樓圖繪,出自《黃鶴樓設計紀事》▼
南宋時陸遊途經武昌,面對一時成為廢墟的黃鶴樓,大詩人就很捉急。南宋後期重建後又毀元朝時,黃鶴樓一直缺席時,人修了個勝像寶塔聊以慰藉。
元代勝像寶塔後經遷址保存至今▼
天下人不能沒有黃鶴樓,黃鶴樓也不負天下人。不管毀於天災人禍多少次,黃鶴樓都會重建,僅明清兩代黃鶴樓就七毀十建,最後一版同治黃鶴樓毀於火災。
倖存一件鑄造的寶銅頂,在蛇山坡守望一世紀後浴火重生。
黃鶴樓景區內經過修復的寶銅頂▼
歷朝歷代的黃鶴樓形貌不一,重在神似。神似的關鍵就是要仙 只要長得仙世人就會頷首點讚,看,這就是黃鶴樓。
清同治年《古黃鶴樓圖》(局部)▼
黃鶴樓外形的仙體現在兩個地方,第一仙在中間閣樓。中間閣樓就是簷上還要再居中起個小閣樓,是武漢一帶古建築最愛的造型。樓不在高有中間閣樓則靈。
中間閣樓的設計使黃鶴樓的外形極具辨識度▼
黃鶴樓第二仙仙在如鶴翅般翹起的獨特簷角,古建築學名發戧(qiāng) 。這種起翹簷角按營造方式分為「水戧發戧」和「嫩戧發戧」,前者是用泥瓦工構造「墊起來」後者是用木結構「支起來」。前者屬於北方,後者屬於南方。
左為水戧,右為嫩戧▼
黃鶴樓飛揚簷角的營造,與南方通行「立腳飛椽」略不同,是不走尋常路的楚地楚風。從同治版到今版,黃鶴樓不取立腳飛椽,而取直挺飛椽。峨然峻峭,凌空乍起,簷下更為空曠,更接近飛鶴掠翅,更仙。
《營造法原》中立腳飛椽的安裝方法▼
黃鶴樓既有中間閣樓,又有飛鶴掠翅的簷角,仙樓之姿一脈相傳。
黃鶴樓仙姿▼
同樣是打卡,黃鶴樓今人用抖音,古人用詩詞。天下江山第一樓的江湖地位有一半要靠那些關於黃鶴樓的千古名句。
憶昔唐宋全盛日,天下往來黃鶴樓。在古代,中國科舉製造就了大半個詩人階層,流官製造就了詩人的社交場景,黃鶴樓造就了天下第一詩碼頭。
黃鶴樓景區的門樓▼
古代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科舉制確立之前,豪門寒門要當官怎麼都得先有個門,有了科舉制,沒門的學霸也有了報效祖國的渠道。科舉考試拿高分就有功名,有功名就有機會當官,沒當官也算是有頭有臉的士人,這些有文化的官員和準官員就成了所謂士大夫階層。
唐以後的古中國詩人或考上了/或沒考上/或放棄了科舉,下筆逃不出士大夫那些事兒。比如因為職務調動而遷徙,身為朝廷公務員哪裡需要哪裡搬,各級官員都由中央指派,隨任期在各地遷徙流動,這就是所謂流官制。士大夫迎來送往的社交派對就構成了古詩詞的標配場景。
黃鶴樓上看風景▼
帶好隊伍出政績升遷調動,惹了眾怒鬧笑話貶謫流放,閒著沒事聯絡感情開趴體,仕途沒戲出門溜達散散心,都要攢個酒局寫應酬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就是孟浩然兄對當官沒興趣了,要去揚州過個間隔年,那我寫首詩送送他吧。
黃鶴樓內部細節▼
沒有一個士大夫能夠活著繞開黃鶴樓,沒有一個文化人不想千古留名。黃鶴樓一個古代公務員南遷北調、東遊西放、走過路過,抬望眼極目楚天,黃鶴樓飛簷上掛著當時的月亮,多少事秒上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不來黃鶴樓寫首詩,來黃鶴樓不寫首詩,大人們都不帶你玩。
黃鶴樓詩人打卡團中有個狂徒,沒考過科舉還想當大官,他就是張口就來詩仙李白。天生我材、人艱不拆,據說詩仙沒參加古代高考其實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
李白初次登黃鶴樓,指點江山豪情萬丈,正欲揮毫寫爽文,突然被牆上一首詩刺瞎了靈魂的雙眼。
戳圖感受李白同款暴擊▼
這個崔顥是誰???這七律詩也太強了,這個等級的詩難道不該是由我來寫嗎?不行我不能慌,我上我也行,總不能拿起筆就這樣放下了吧 ?
於是李白放下筆瀟灑地揮一揮手,黃鶴樓?我不寫了!我為崔顥這首擱筆。
如今的黃鶴樓景區甚至為嘲笑他專設了擱筆亭。▼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何況是灑脫的詩仙,說過的話就是開過的花,後來他寫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又寫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次次都表現出狂徒李白妄圖破壞國家重點保護建築的決心。
戲說歸戲說,李白早在出蜀壯遊期間,就在黃鶴樓留下了前文提到那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附近的江景▼
也曾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神句,隔空為千年後的大武漢留下雅號:江城。
黃鶴樓上的風景,武漢長江大橋▼
在黃鶴樓留下一篇千古絕唱,勝過上一百次熱搜頭條。李白不愧為古代第一頂流男神。男兒壯遊天下,至黃鶴樓而見江山,身為千古詩樓,僅憑數據便可碾壓同行。歷代詠樓詩詞千餘,楹聯近千文賦過百。
黃鶴樓的窗面▼
自唐宋盛世起,黃鶴樓就成了歷代詩人battle的中央舞臺,華夏詩書相傳的不滅燈塔。它將超越建築的形、階層的檻、地域的界,世世代代矗立於中國人的心靈高地。於靜好時守望江城煙火,於危難時凝聚天下人心。
黃鶴樓的窗面▼
一個中國人的一生,不一定登上過黃鶴樓,但一定背誦過黃鶴樓。然而吟詩作賦到底是少數人的文字遊戲,更多人的黃鶴樓是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是煙火人間的風俗畫卷,是逢年過節的燈會市集,是闔家春遊的合影留念。
天下來往熙熙攘攘,圍繞流量地標黃鶴樓做營生周邊小民很容易過好小日子。黃鶴樓庇護著一方市井繁華。它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廟堂,走入了尋常百姓生活。比起賣情懷的詩詞,民間更熱衷奇幻的傳說。於是一座黃鶴仙樓在百姓口頭誕生。
倒映的黃鶴樓▼
排名第一的是個酒仙故事,傳說蛇山腳下辛氏酒樓來了個喝霸王酒的社會大哥,大哥一天一杯喝了一千天,末了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黃鶴唱跳俱佳堪比女團出道,酒樓從此生意興隆。十年後大哥回來,黃鶴從牆上化身而出,載著大哥飛天遠去,為紀念大哥辛氏開發了一座樓盤,就是黃鶴樓。
黃鶴樓局部細節▼
除了座駕黃鶴的社會大哥,還有茶攤婆婆救道士,道士報恩送茶樓等各種經典報恩橋段。
黃鶴樓天井▼
還有子安仙人騎黃鶴經過這裡,有仙人費褘乘黃鶴到此歇息、更有八仙過海的呂洞賓在黃鶴樓升仙。
黃鶴樓局部細節▼
不欺弱小、知恩圖報、快意恩仇,江漢父老們把自己身上的性情附會到道教修仙傳說裡,此生雖短暫,黃鶴樓卻會不斷站立承載祖先的傳說。
黃鶴樓與武漢長江大橋▼
道教聖地多名山大川,唯獨黃鶴樓是人力造就的神仙樓宇。它是一個奇蹟,更是一座仙樓深情眷顧著人間。
武昌古城▼
神仙在人間,全民愛登樓。黃鶴樓從士大夫鬥詩的社交舞臺演變成了老百姓廟市會集之地,只要是太平年月,老百姓就在黃鶴樓下過著煙火氣十足的日子。花燈會、手工藝、耍把式,大大小小的民俗熱鬧以黃鶴樓為圓心滋養著千家萬戶。民國時黃鶴樓遺址周邊一度成為影樓相館聚集地。
民國時期奧略樓布紋紙明信片,左側為顯真樓照相館▼
武漢人嘴上愛說黃鶴樓「外地人才去」,但武漢人一抬頭總能看見黃鶴樓。喏,它就在那裡,小情侶牽手過大橋,老大爺去江灘放風箏、在糧道街吃油餅包燒麥,推著自行車上輪渡吹江風,帶外地人去戶部巷,去曇華林打個卡,陪爹媽去曹祥泰買綠豆糕,它始終都在一抬頭的視野中。
武昌司門口一帶,處處可見黃鶴樓▼
當你低頭的時候,它又是童年的一部分,讓你哼起那首童謠:黃鶴樓,冇得燈,可能正是因為這首歌,黃鶴樓不僅裝上了燈,還玩起了酷炫燈光秀,羨煞國人。
黃鶴樓夜景▼
如果說老漢口就是聽得見江漢關鐘聲的地方,那麼老武昌就是看得見黃鶴樓的地方。哪怕從未登樓,黃鶴樓也矗立在每個武漢人心中。是閉上雙眼時第一閃念的故鄉。
1884年的一天,北風勁急,江上雪浪如山,漢陽門外骨貨作坊的小夥計提油燈上閣樓失手起火,殃及周邊,15年前建起的黃鶴樓未能倖免於難,此後百年天下竟無黃鶴樓。
漢口龍王廟,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孩童們只能唱起童謠,憧憬長輩口中的仙樓「武昌有座黃鶴樓,半截都在雲裡頭」 ,上至晚清重臣、民國政要下至民間紳商、黎民百姓,屢次動議復建,屢次抱憾而終。
武昌古城,洪山寶塔▼
1932年,蔣介石提出「千古名勝應予重修」,多名學者名流撰文募資,只見文章不聞錢響。此時的黃鶴樓故址之上是1904年修建的「警鐘樓」,一座西洋風的火警樓,後方蛇山上則是由張之洞親題的「奧略樓」。
民國時期的警鐘樓,佔據了原本屬於黃鶴樓的地點▼
抗戰時期,黃鶴樓重建再度擱置,卻出現了「此地無樓勝似有樓」的熱血盛況,愛國志士們聚在黃鶴樓下,以黃鶴樓的名義創作了無數抗戰作品。有柳亞子的詩詞,有一面城牆的巨畫,黃鶴樓故地上是天下人救亡圖存的呼號。
民國時期貨幣上的黃鶴樓▼
共和國成立後,黃鶴樓原址成為長江大橋的一部分,萬裡長江第一橋超越了歷史上所有黃鶴樓的雄心,而民族文化的經典底蘊依然要靠黃鶴樓來傳續,重建黃鶴樓的大計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黃鶴樓舊址,融入了武漢長江大橋復建後的黃鶴樓雄踞武昌橋頭蛇山上▼
改革開放前夕,黃鶴樓重建方案敲定,還是那麼仙。它繼承同治黃鶴樓四望如一、層層飛簷。
現代黃鶴樓設計方案演變▼
重建黃鶴樓的設計師向欣然是當年的一名後浪,因為年輕被質疑「你能把黃鶴樓搞好嗎?」。這位後浪本色反嗆「搞不好黃鶴樓我去跳長江!」,武漢人引以為豪的搭白算數莫過於此。改革開放第7年,闊別江城113年後黃鶴樓終於落成,那一天是初相見更是久別重逢 。
黃鶴樓景區▼
以神似重於形似的思路重建一座千古名樓是國內首創更是孤例。
黃鶴樓景區平面圖(請橫屏觀看)▼
人們評價新樓特立獨行卓爾不凡,正是大武漢的氣質。
武昌城與黃鶴樓鳥瞰▼
黃鶴樓成了國家5A級景區。此間來往多是遊客,那些年裡武漢人忙於低頭奔小康,偶爾才抬頭看看黃鶴樓。很多年輕人只知它是一個內地大城市的旅遊地標,很少有人會去琢磨「天下江山第一樓」。 一七九七歲的黃鶴樓默默凝視著這一切,兩條江流一座江城,無限江山。它守望歲月靜好,更守望風雲變幻,正如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平時是個重簷飛角的美男子,危難時才挺身而出。
在武漢長江大橋上看黃鶴樓▼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在守城保國的篇章裡,在市民相濡的句子裡,在天使逆行的新聞裡,在遊子懷鄉的照片裡。大時代調整焦距黃鶴樓的模樣愈發清晰。
武昌古城與黃鶴樓夜景▼
TA是武漢的黃鶴樓,更是中國的黃鶴樓。當黃鶴樓由一景之樓向文明之樓回歸,由一城之樓向江山之樓回歸,天下江山第一樓便無愧於天下。在武漢望江山,歷史將記住這個庚子之春。
以黃鶴樓為中心的兩江四岸,長江燈光秀上演▼
危難封城,英勇堅守。
八方援漢,舉國如一。
黃鶴樓再度代表英雄之城C位出列,喚醒十四億人骨子裡的同袍之情。
黃鶴樓夜景▼
【特別鳴謝】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教師黃濤對本文有關內容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向欣然.《黃鶴樓設計紀事》.武漢出版社.2014.
【2】馮天瑜 等.《黃鶴樓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蕭子顯.《南齊書-卷十五-州郡志》. 南朝梁.
【4】祖衝之.《述異記》.南朝.
【5】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唐.
【6】趙道一.《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元.
【7】佚名.《報應錄》.唐.
【8】佚名.《禹貢九州山川之圖》.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