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關於時間的思考,從古至今有各種說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就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談到時間我們的古人就有對於宇宙的思考,宇」指上下四方,代表空間;「宙」指古往今來,代表時間,這就如時空一詞。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將時空與時間看成了整體。在光速不變的條件下,時空與時間都可以發生變化。
在佛教的計時方式認為,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與現代時間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彈指為7.2秒、一羅預為144秒、一須臾為48分鐘。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計時的發展與物體運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就如我國古代的銅壺滴漏,時間的計量與運動是相關的。
而一剎那與思維一念聯繫在了一起,這其中也是有一定道理,我們的意識也是科學還沒有解開的未解之謎。時間在我們的意識中也會發生著變化,在我們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時間會過得很快,相反時間會很慢,感覺度日如年。還有在我們做夢的時候,分明過了很長的時間,醒來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如果沒有意識,空間位置的變化是否還有意義,時間也許就塌陷了,變得不存在。這其中的聯繫還有待科學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