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6年至2019年留學生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
新華網 2020-12-22
今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有關情況。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今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有關情況。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在發言中圍繞「完善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深化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回顧和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取得的成果。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通過出臺《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中國政府獎學金工作管理辦法》,規範高校接受國際學生的資格條件,來華留學質量規範與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來華留學生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20年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外事管理聚焦簡政放權。授予『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定的外事審批權,為高校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便利性。」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籤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已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赴境外辦學穩步推進,發布《高等學校赴境外辦學指南》,加快「魯班工坊」建設,啟動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建設試點。今年9月1日,杜拜中國國際學校作為首批試點正式開學。
「十三五」期間,我國積極參與多邊機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高度重視教育減貧國際合作,一方面,通過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和質量提升項目、兒童早期教育與發展項目,為國內教育脫貧攻堅助力;另一方面,積極分享我國教育脫貧經驗做法,為教育減貧國際合作賦能。」劉錦介紹說,我國高校和職業院校在「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能人才,並與世界銀行等機構合作幫助東非國家應用技術大學培養支柱性產業的學科骨幹。
「人才培養始終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發力點。」我國通過強化人才培養,助推創新驅動力。據介紹,2016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79.9%)。「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引進國外高水平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國內高等教育資源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已超過30萬人,我國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合作方。」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作為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秘書處,積極承辦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各領域籤署協議133項,有力服務了外交工作大局。在人文交流框架下,各類中外青少年交流豐富多彩、與時俱進。劉錦介紹說,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HSK(中文水平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這表明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