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福建格局之春秋9霸到戰國10雄

2020-12-12 在廈泉州郎

事情是這樣的,話說曾經有個古老的帝國叫大金朝。他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民,二國,三共。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垂垂老矣,大民接過了重任。可惜好景不長,便撂挑子走人。留下二國,三共兩兄弟。

雙方對誰都不滿意,於是乎戰爭就不斷的進行著。直到有一天隔壁狗日的看上大民留下的財產,拿著刀子過來搶。兩兄弟沒辦法只能聯手先幹掉狗日的。

狗日的被趕走了,於是兩兄弟又打起來了。這次還拉上了隔壁的老蘇,老美。經過一番折騰,三共打贏了二國,二國被趕到小島上。

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於是一套完整的方案出爐了。

這也是春秋的開始。由於為了應對二國反撲,於是在閩國設立兩個諸侯國。北方的福國有權調動閩國所有力量,南方廈國屬於三共特派兩者都是皇親國戚(解放初設立福州,廈門兩市)。

此時的閩國很不安定,東方的臺島上二國大兵時不時過來放個炮,搞得民不聊生。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國,三共都去世。

東邊小講上位大搞經濟,西邊小鄧上位大搞特區。(改革開放)

小鄧給了閩國各諸侯國一定的權利,於是春秋開始。先是春秋第一霸南平候富得流油,再是三明候以鋼鐵稱霸閩西,又有龍巖候家裡有礦,無不稱霸一時。東邊的幾小霸此時還勢弱,福州候,廈門候,莆田候國內動蕩,國民外逃。漳州候地大物廣,偏安一地。寧德候地處東北,環境惡劣。泉州候和卿大夫晉江君為了爭權奪利,不死不休。

經過長時間的混戰,時間進入戰國。戰國時期各國都發生了變化。

先是南平國內亂,延平候被建陽君取代。三明國,三元候吞併梅列候,沙縣君臣服成為家臣。龍巖國新羅候降伏永定君。寧德國繼續偏安一隅。福州國逐漸壯大,先後吞併5個小國(福州五區)又吞併長樂君,經濟節節上升,可惜平潭君獨立。莆田國吞併4個小國(莆田四區)。泉州國徹底平定內亂,吞併5小國(泉州五區)。廈門國吞併6小國(廈門六區)。漳州國家底雄厚,擁有兩都。

戰國期間,泉州國,廈門國,福州國先後進行了變法,經濟軍事實力尤為雄厚。

戰國到這裡基本上就變成三家爭霸,其他七家無足輕重。

變法後,首先是泉州國強大了起來,常年是閩地第一霸主。然而泉州實行五都制(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安溪),各個大夫擁有較大的權利,常常不聽調令。隔壁的廈門國經常虎視眈眈,時刻想吞併泉州國領土。

廈門國因為屬於特派,擁有較多特權,又經過變法,一度有吞併漳州國的野心,只是太大吃不下。曾經有一次忽悠說修路過去,後來又沒修(廈漳r3),搞的漳州國怨聲載道。

福州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又經歷變法。十分強大,同樣和廈門國一樣忽悠莆田國,結果同樣不了了之(福莆地鐵)。

莆田國一度強大,甚至想侵佔泉州國利益(湄洲灣事件)。

紛亂的戰國走向何方?請大家續寫。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福建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屬於閩越國。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廣東潮汕、梅州)。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反觀北方地區,秦國一直到戰國中期才兼併了巴蜀兩國,使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燕國一直到戰國後期才將勢力範圍擴張到遼東一帶;韓趙魏三國曾經是晉國的一部分,三家分晉之後其國土面積和人口也大幅度減少。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後,雖然不再閉關鎖國了,但是已經變得極貧極弱,沒有能力影響到世界。所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能力在克裡米亞成為英法的盟友,讓俄國人付出數10萬傷亡。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殺一人是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雄中雄道不同,看破千年仁義名,但使今生逞雄風!
  • 戲說春秋,春秋戰國源頭,東周的開國之君周平王,竟是這樣的人?
    周平王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縱觀中國歷史,凡開國之君,基本上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備的,上古的夏禹商湯周武一直到唐宗宋祖以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努而哈赤皇太極。而周平王他雖是東周的開國之君,與這些英明君主相比真是草雞與鳳凰之別,地與天之差。
  • 戰國七雄都知道,那麼第八雄是哪個諸侯國?有三個答案!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即便到了戰國初,韓魏趙三家大夫還要周烈王正式冊封才有諸侯之名。田齊為諸侯也是魏文侯代為請周安王承認的。不過到戰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君先後稱王,還有稱帝的,周天子連共主的虛名也沒有了,只不過等同一個普通小國而已。最後,二周都為秦當兼併小國一樣給滅了。 按照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的劃分法,將春秋時的兼併爭霸分為四個階段。
  • 世紀大對決10 前9、8世紀:亞述帝國趁勢稱霸,西周衰弱華夏入春秋
    這兩個世紀,亞述帝國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強勢崛起登頂了世界之巔,睥睨天下,他們終於真正迎來了屬於他們的輝煌時刻。這是亞述王國的第三次崛起了,這次他們終於甩掉了千年老二的帽子,正式晉升成為世界第一。在東亞的華夏大地上,前9世紀,周王朝比前10世紀時更加衰弱了,國內矛盾日益尖銳,終於保不住世界第一的寶座了,退居次席。世紀末期,周宣王在位時期,周宣王一度中興了西周王室,但這最終依舊還是無法挽回即將傾頹的西周王朝大廈。
  • 不要用今天的國際格局,去衡量春秋戰國 | 專訪趙鼎新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小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一提春秋就是五霸,一提戰國就是七雄。事實上,在這些強國之間,一度還存在著很多小國。那麼面對大國的稱霸和兼併,這些小國是如何應對的,它們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政治格局中又起著怎樣的作用,它們為何未能出於集體安全聯合起來對大國形成制衡?趙鼎新:咱們分幾步說。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戰國七雄」是只有7個國家嗎?歷史中的多事之秋,春秋與戰國
    為了方便大家盤清春秋與戰國的時間線,首先來給大家做個簡單的時間順序排列,據華夏有歷史記載開始: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而今天說的故事,便發生在春秋與戰國時期。
  • 王與霸:從歷史現象到政治哲學
    宋儒李覯認為,王與霸本為名號,而非治道之屬。學者羅根澤指出:作為名號的「王」「霸」分別始見於西周與春秋;但作為評述政治的「王政」「霸政」之說,晚至戰國中期才見諸史端。  在記載西周春秋時代的歷史文獻中,與「王」對言的往往是「伯」而非「霸」。王與伯顯然不是王道、霸道之代稱,而是周代封建體制下天子與諸侯伯長的簡稱。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我們常說戰國七雄,大家是否都耳熟能詳,可說起第八是誰,怕是一頭霧水。 「中山」被稱作「戰國第八雄」 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千乘之國,憑什麼和萬乘之國比肩而立 我們從建立它的這個民族說起——「鮮虞」 公元前8世紀左右,地球進入漫長的小冰期。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是如何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和巨大的動蕩,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伴隨著舊結構的瓦解和新的社會結構在各種社會體系,中國見證了歷史上第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爭論狀況。這些社會歷史現象的發生是歷史邏輯的必然發展,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內部聯繫,這恰好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社會混亂,為中國封建文化兩千多年的歷史奠定了基礎。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春秋戰國時最奇葩的魯國
    然而,正因為固守周禮,整個魯國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缺乏強有力的改革勇氣,缺乏創新精神,八百年間,春秋時期無霸,戰國時期無名,營營苟活於齊國,晉國,楚國等強國之間。竟沒有出一個經世致用的改革家,也沒有出一個軍事家,更沒有一個齊桓公一樣的君主傲世群雄。倒是出了一大幫子維護周禮的文化人,比如孔子,柳下惠,左丘明,曾子和魯班等等,不足以稱霸強國也!
  • 春秋陳國被滅之後,竟在戰國時又復國,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野心家層出不窮,禮崩樂壞,陰謀詭計大行其道,血腥戰爭之餘,卻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後人津津樂道。鮮為人知的是,春秋一個叫陳國的諸侯國,虞朝舜帝姚重華的嫡系後裔所建,就上演了一個傳奇:春秋時二次被滅之後不久,就再二次復國;再一次被滅之後,竟然又在戰國時復國,更為驚人的是,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秦國書法
    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婆是哪國的妖怪?打一國家名。以上是10月10日...
    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婆是哪國的妖怪?打一國家名。以上是10月10日的盛之年華燈籠鬼猜謎問題,答案一如既往非常的冷。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孟婆是哪國的妖怪,為什麼這道題的答案是這樣的吧。以上是10月10日的盛之年華燈籠鬼猜謎問題,答案一如既往非常的冷。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孟婆是哪國的妖怪,為什麼這道題的答案是這樣的吧。 《陰陽師》10月10日燈籠鬼猜謎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我們從初中就知道這句話,「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更是這兩個時期最為人所熟悉的知識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兩個時代同處於東周時期,同樣是諸侯分裂的局面,為什麼會分成兩段呢?為什麼春秋有五霸,而戰國就不稱之為「七霸」而稱為七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