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話說曾經有個古老的帝國叫大金朝。他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民,二國,三共。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垂垂老矣,大民接過了重任。可惜好景不長,便撂挑子走人。留下二國,三共兩兄弟。
雙方對誰都不滿意,於是乎戰爭就不斷的進行著。直到有一天隔壁狗日的看上大民留下的財產,拿著刀子過來搶。兩兄弟沒辦法只能聯手先幹掉狗日的。
狗日的被趕走了,於是兩兄弟又打起來了。這次還拉上了隔壁的老蘇,老美。經過一番折騰,三共打贏了二國,二國被趕到小島上。
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於是一套完整的方案出爐了。
這也是春秋的開始。由於為了應對二國反撲,於是在閩國設立兩個諸侯國。北方的福國有權調動閩國所有力量,南方廈國屬於三共特派兩者都是皇親國戚(解放初設立福州,廈門兩市)。
此時的閩國很不安定,東方的臺島上二國大兵時不時過來放個炮,搞得民不聊生。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國,三共都去世。
東邊小講上位大搞經濟,西邊小鄧上位大搞特區。(改革開放)
小鄧給了閩國各諸侯國一定的權利,於是春秋開始。先是春秋第一霸南平候富得流油,再是三明候以鋼鐵稱霸閩西,又有龍巖候家裡有礦,無不稱霸一時。東邊的幾小霸此時還勢弱,福州候,廈門候,莆田候國內動蕩,國民外逃。漳州候地大物廣,偏安一地。寧德候地處東北,環境惡劣。泉州候和卿大夫晉江君為了爭權奪利,不死不休。
經過長時間的混戰,時間進入戰國。戰國時期各國都發生了變化。
先是南平國內亂,延平候被建陽君取代。三明國,三元候吞併梅列候,沙縣君臣服成為家臣。龍巖國新羅候降伏永定君。寧德國繼續偏安一隅。福州國逐漸壯大,先後吞併5個小國(福州五區)又吞併長樂君,經濟節節上升,可惜平潭君獨立。莆田國吞併4個小國(莆田四區)。泉州國徹底平定內亂,吞併5小國(泉州五區)。廈門國吞併6小國(廈門六區)。漳州國家底雄厚,擁有兩都。
戰國期間,泉州國,廈門國,福州國先後進行了變法,經濟軍事實力尤為雄厚。
戰國到這裡基本上就變成三家爭霸,其他七家無足輕重。
變法後,首先是泉州國強大了起來,常年是閩地第一霸主。然而泉州實行五都制(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安溪),各個大夫擁有較大的權利,常常不聽調令。隔壁的廈門國經常虎視眈眈,時刻想吞併泉州國領土。
廈門國因為屬於特派,擁有較多特權,又經過變法,一度有吞併漳州國的野心,只是太大吃不下。曾經有一次忽悠說修路過去,後來又沒修(廈漳r3),搞的漳州國怨聲載道。
福州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又經歷變法。十分強大,同樣和廈門國一樣忽悠莆田國,結果同樣不了了之(福莆地鐵)。
莆田國一度強大,甚至想侵佔泉州國利益(湄洲灣事件)。
紛亂的戰國走向何方?請大家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