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鎬京(西安)東遷洛邑(洛陽),秦襄公護駕有功,封為諸侯,據西周故地。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
《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銘文篆書,筆畫圓轉而堅勁。對稱的縱向筆畫,有分張之勢。結體並不呆板,字形略呈縱勢。書寫者將同類的筆畫作相向的、相背的或者平行的排列,整齊對稱,這種整齊結構的手法,類似西周宣王時期的《虢季子白盤》(前816年)。
《石鼓文》被後人譽為「第一刻石」,共十枚,每枚石鼓高約二尺,徑約三尺,環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餘字,現存文字不足此數。《石鼓文》的書刻年代歷來眾說紛紜。唐蘭認為《石鼓文》是秦靈公時代(前424——前415)的作品,書法「顯然比《秦公簋》來得更整齊了」。《石鼓文》書法,筆畫平直勻稱,字內的部件組合的對稱又平衡。結構整飭,字形方整。這些特點,體現了莊重感,也顯示了秦國廟堂之制的整齊化、規範化、裝飾化傾向。石鼓上的篆字,比甲骨、青銅器、陶片上的文字大得多,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大字作品。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始終以西周籀文作為正體,所以,西周的文字書法經由秦國得以延續。秦國的大篆也在發展和演變,總體趨勢是簡化,手段是「左右均一」、「規旋矩折」的整齊化。書刻於戰國末年的秦國《新郪虎符》,文字的結構以及書法整齊化的程度,非常接近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的小篆。
此外,秦國竹木簡牘上,見有一種俗寫體,用方折的寫法改變篆文的圓轉,最初只是篆文的簡便寫法,漸漸演變為一種新書體,秦漢之際名為「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