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錢幣上鑄造出了文字,這和西方貨幣單調的以圖案為主的結構形成了很大的差別。它不僅是經濟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等價物,同時也是中國古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錢文書法上,前人們發揮了無限的創造力,精工細作,構成了一個無比瑰麗的書法藝術世界,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古錢幣產生於原始社會後期,主要以天然的骨製品為主。隨著銅的出現和應用,古錢帛也隨之進入輝煌的青銅文明時代。
自倉頡造字史有文明以來,中國古錢幣產生的時代幾乎同時與之相接,其錢文上的書法藝術幾乎囊括了文字書法的所有內容。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錢幣發展史所不能比擬的。
中國古代書法大體可分為五種,即行、真、草、隸、篆。其中各種書體都曾在古錢幣上獨領風騷。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私鑄貨幣,造成錢幣形態五花八門,這一時期錢幣形態主要有:空首布、平首布、刀幣和圓錢。其錢文無一例外,為大篆,這是中國最早的金文。
自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以來,錢幣形成遂統一為小篆,即著名的「李斯小篆」。自此而至南北朝以至隋朝,小篆書體一直佔壟斷地位,歷時800餘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王莽改制時的貨幣和書法獨樹一幟,其形態分為刀、布、 泉三種,錢文為小篆。其中,「懸針法體」書法線條優美,筆劃自然流暢,堪稱一絕,其中以「布」二字為最。這一時期屬錢系中的五銖錢系。
自唐至五代十國,隸書體較為盛行,以「開元通寶」及「乾元重寶」為代。隸書字體凝重,隸中含篆,文字莊重美觀,「開元通寶」錢文由唐著名書法家,給事中歐陽洵所書,代表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
宋代可以說是中國錢文書法的集大成時期,此一時期的書法藝術百花齊放,行真草隸篆無一缺漏,且出現了名人書法及「御書錢」,如蘇軾的行楷「元符 通寶」。司馬光的「元佑通寶」篆體,蔡京的「崇寧重寶」隸書等,其中「御書錢」最為獨特,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筆畫鋼筋玉肌,清瘦有力,史稱「鐵劃金鉤",為書法之獨秀,其代表錢幣為「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此一時期,其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與錢形態的完美結合,使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達到輝煌。
到了南宋淳熙年間,百花齊放景象逐漸諳然,代之以書法呆板化,文字固定為楷書一體,而且為規模化的範文,自此而至於明清。
作者簡介 楊安強,尚文好古,著名文物專家,喜歡用歷史的眼光觀風物,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