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人」到縱橫家,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2020-12-24 騰訊網

前言: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地位日益下降,傳統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的形式逐漸轉變成「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這導致諸侯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聯絡諸侯會盟,成為春秋首霸以後,諸侯之間的交流就變得更加緊密了。

在這樣的趨勢下,外交使節就變成了各個諸侯國之間必不可少的官職,即「行人」。雖然早在《周禮》之中就已經記載有「行人」之職,但是當時的「行人」更多的是為周天子傳達一些信息,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外交使節。

春秋時期結束以後,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越演愈烈,大國崛起,小國覆滅,諸侯們的目的也從稱霸轉為了吞併。這樣一來,「行人」的職責也就發生了改變。

強大的國家希望通過「行人」來達到自己擴大疆域的目的,而弱小的國家則希望通過「行人」的遊說來保全自己的國家。

於是,「行人」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縱橫家」。

縱橫家鼻祖:鬼谷子雕塑

最初的「行人」,只是周王室用來維繫其統治的工具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

——《周禮》

「行人」之職在西周便有記載,根據職責的不同,還分為不同的「行人」。在《周禮》中記載:行人分兩種,分別是大行人和小行人。

·大行人

大行人,主要的職責是掌握重要賓客的禮儀,用來親近諸侯。意思就是當諸侯們前來朝見周天子時,大行人根據諸侯們的意圖,告知其對應的禮儀,並進行指導。

·小行人

小行人,主要的職責是掌管賓客們的禮籍,並接待四方來的使者。除此之外,小行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與諸侯們保持聯繫,並將各個諸侯國國內的情況記錄在冊,上交給天子。後世所稱的行人基本上就是指西周時期的小行人。

十分推崇周禮的孔子

我們都知道,西周建立之初,為了保證分封制的順利實施,周王室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就是禮樂制。禮樂制,是一套用來規範貴族們行為準則的制度。

可以說,禮樂制貫穿了整個西周,是分封制和宗法製得以順利施行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禮樂崩壞視為周王室權威衰弱的原因。

而「行人」之職,就是為了維護禮樂制,也就是為了維護周王室而設立的。

春秋爭霸,「行人」開始承擔著重要的職責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禮樂制受到破壞。傳統的「行人」之職中的大行人已經失去了原先的價值,被慢慢的淘汰,只留下小行人作為外交使節出使各國。因此,這一時期的「行人」指的基本上就是西周時期的小行人。

這一時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爭霸。所謂的爭霸,就是幾個大國之間,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或通過戰爭,或通過外交,來獲得他國承認其盟主地位的一種方式。

齊桓公出徵

這種爭霸形式,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其主要體現在:

1.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

既然是諸侯爭霸,搶奪盟主的位置,那麼自然就是以大國為主。類似宋襄公這種小國的盟主,其霸主地位並得不到他人的信服,這也是其一直為後人所詬病的原因。

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爭,有時候比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更加恐怖。前者實力相差無幾,後者實力差距懸殊。一旦開戰,無論輸贏損失都極為慘重。因此,大國與大國之間都在避免戰爭,轉而通過外交的方式解決衝突。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左傳·僖公》

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為了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想要迫使楚國臣服,於是便率領聯軍兵壓楚國邊境。齊桓公此舉,表面上是來譴責楚王不尊重周王室,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楚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

因此,齊桓公大軍壓境的行為,與其說是為了打到楚國臣服,不如說是為自己的談判增加一個籌碼。

果不其然,楚王先是派遣了一個使者來詢問原因,然後又派遣了屈完前來交涉。

最終,雙方以交談的方式完成了此次的聯盟。

由此可見,無論是齊桓公,還是楚王,其實都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更傾向於通過使節來達成目的。這也是行人的主要職責。

2.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外交

如果說大國與大國之間,是處在同一水平的,行人的作用還不是特別的大,那麼在大國與小國之間,行人的作用就十分巨大了。

我們中學時代,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這其中的故事,就是圍繞著春秋時期大國與小國之間的。

故事的起因是鄭國的鄭文公對晉文公無理,並且親附楚國。於是晉文公便和秦穆公一起包圍了鄭國,鄭國眼看就要滅亡。此時,鄭文公派出了一位名叫燭之武的使者前去遊說秦穆公。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道: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秦穆公一聽,十分有道理,就欣然答應了燭之武的請求,與鄭國結盟了。而秦國這一離去,晉文公也跟著撤兵了。

如果說,大國與大國之間,是因為相互顧忌而願意採用和平的手段解決衝突。那麼在大國與小國之間就沒有這種顧忌了,因為小國根本沒有談判的資本。這時候,小國之中如果有一個外交高手能夠陳述利弊,拉攏盟友,那麼其作用就足可以抵千軍萬馬了。

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都是打著維護周天子權威的旗號。這就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周天子餘威尚在,諸侯們並不敢做的太過分。因此,當時的爭霸戰爭主要是以令對方臣服為主,滅國為輔的。

如此一來,戰爭的性價比就顯得有點低了,能夠通過外交辭令使得他國臣服才是諸侯們最願意看見的。對於大國來說,有一個出色的行人(外交使節),那麼就能夠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稱霸諸侯;對於小國來說,在大國之間夾縫生存實屬不易,這時候有一個出色的行人,就能夠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的國家。

這就使得春秋時期行人受到各國的重視,行人這個職業也得以迅速發展。

戰國七雄,國際形勢發生變化,行人開始退下了舞臺,縱橫家開始崛起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周天子權威的完全喪失,加劇了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這個時代,戰爭才是主旋律。春秋時期,諸侯們只圖謀稱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雖然諸侯們不再痴迷於稱霸這種虛名,轉而沉醉於開疆擴土,但是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了諸侯們面前,那就是國力不支。

春秋時期,諸侯們之所以傾向於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衝突,就是因為戰爭的消耗過於巨大,他們打不起。而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們固然沉醉於開疆擴土的喜悅中,但是糧食產量的不足卻成為了阻礙諸侯們發展的桎梏。

好在,魏國的崛起給了各國一個強兵富國的模版,那就是變法以強國。於是各國紛紛變法,以圖霸業。

在這變法的過程中,秦國率先脫引而出,成為了戰國時期國力最強盛的國家。秦國的強大使得其餘各國開始恐慌,他們驚訝的發現,僅僅靠一個國家已經抵擋不住秦國侵略,唯有團結一致,才能抵禦秦國。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春秋時期的行人顯然已經不能擔當大任,諸侯們需要更加專業的人,專業到精通合縱連橫之術的人。於是,縱橫家悄然崛起了。

不過,一開始的縱橫其實並不是以秦國為主體的,而是以三晉之國為主體的。

按照現在人所理解的合縱連橫,是以東方六國為一方,以秦國為另一方。只要親近秦國,那麼就是連橫;只要一起抵抗秦國的,那就是合縱。

這個說法並沒有錯,只不過時間上稍微延後一點。根據戰國時期的發展進程,合縱連橫的概念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1.長平之戰前

長平之戰前,雖然秦國一家獨大,但是東方六國或多或少都有能夠與之匹敵的大國存在,比如楚國、齊國、趙國等。

這一時期的秦國雖然強大,但是諸侯們其實並無憂慮。因此,此時的合縱應該是指,三晉之國北連燕,南連楚;連橫則是指三晉之國東連齊,或者西連秦。

一個有利的證據就是齊閔王時期的樂毅伐齊事件,趙、韓、魏、燕、秦五國合縱伐齊,說明當時的合縱連橫策略,並沒有特別針對秦國。

2.長平之戰後

自長平之戰以後,趙國遭受重創,傳統大國的楚、齊也在這之前相繼衰敗,這才造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合縱連橫的主體才真正的由三晉轉變為秦國。

正如徐中舒老先生在書中寫道:戰國時的「所謂合縱連橫,原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連橫既可以連秦,也可以連齊」。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漢書·藝文志》

戰國時期,行人開始沒落,縱橫家開始崛起。雖然從表面上,兩者都是外交使節,否則也沒有「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這種說法了,但是在本質上行人和縱橫家卻大為不同。

春秋時期,行人受到重視的基礎,是因為當時的禮樂崩壞現象並不嚴重,周天子餘威尚存,且當時各國的發展水平並不高,所以才有了行人這種說客,來避免戰爭的產生。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這個局面就開始轉化了。戰國時期,各國受到變法的影響,戰爭不再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相對來說)。諸侯們不再避免戰爭,反而是熱愛戰爭(秦國),因為戰爭能夠獲得土地和人口。

這個時候,縱橫家的責任已經不再是避免戰爭了,而是通過陳述利弊,為自己的國家開疆擴土(或是避免損失土地)。比如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和張儀。

張儀通過三寸不爛之舌,連橫楚懷王(實際上是欺騙),使得楚國因此衰弱,秦國也從中獲利,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蘇秦則是通過合縱手段,整合六國的力量,使得六國免受土地的損失。

與此同時,縱橫家另一個特點就是不愛國。無論是蘇秦,還是張儀,亦或是公孫衍,都曾經在不同的國家待過,正所謂「有奶就是娘」,說得就是縱橫家。這在春秋時期的行人身上,是萬萬不會的。

因此,縱橫家雖說是由行人發展而來,但是其自身又根據時代背景,做出了相應的變化。縱橫家重謀略,擅詭計,且無家國之念,他們遊說各國的目的只是為了榮華富貴,高官厚爵罷了。

相關焦點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但是,時至戰國,各國之間的形勢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春秋時期,因西周封制下的禮制影響尚在,禮義尚未完全崩壞, 「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此時,中原地區的鐵器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耕牛的推廣和耕地技術的提升使得農業生產飛速發展,人口也增長迅速,軍事裝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此各國進入到轟轟烈烈地爭奪統一主導權的大戰之中。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 戰國時代政治上的大兼併—各國戰爭愈演愈烈
    戰國前期主要是各國國君任用有能之士進行變法的時期,變法中採取的各種革除敝治的政治、經濟等措施為戰國中後期諸國互相兼併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魏國是當時第一個崛起的大國,魏惠王時期便打敗秦國取得河西地區,但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便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了。
  •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很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群雄割據,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上百個小國家,這些諸侯小國整天打來打去,無非就是想在亂世中佔有一席之地罷了。同時新舊階級之間,各層級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為了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自己的主張。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君臨戰國 作者:龍竹戰國七雄鼎足而立,各國皆有吞併海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納八方之野心,一時間,華夏大地,風雲變幻,狼煙四起,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亂世,險惡環生,而英雄,也隨之輩出,本書的主角便崛起戰國時代!辰凌出,風雲動,揮舞百萬雄兵,指點江山、笑論崢嶸!
  • 春秋戰國時最奇葩的魯國
    然而,正因為固守周禮,整個魯國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缺乏強有力的改革勇氣,缺乏創新精神,八百年間,春秋時期無霸,戰國時期無名,營營苟活於齊國,晉國,楚國等強國之間。竟沒有出一個經世致用的改革家,也沒有出一個軍事家,更沒有一個齊桓公一樣的君主傲世群雄。倒是出了一大幫子維護周禮的文化人,比如孔子,柳下惠,左丘明,曾子和魯班等等,不足以稱霸強國也!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由宋國對司空稱之為「司城」的變化可以得知,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和卿大夫的權力日趨強盛,新城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國家的領土之上,為了保障城池之間的道路暢通與稅收的穩定性,徵稅和修路就率先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司空的主要職責,因此司空的地位能夠被提高至「六卿」之一也是後勤官職發展的必然趨勢。
  • 繞過函谷關突襲秦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為何沒有想到?
    兩座山之間可能相距只有20米左右,但翻過去可能需要5個小時,對於瞬息變化的戰場而言,這是及其耽誤事情的,除此之外秦國必然會在黃土高原沿線附近設有烽火臺,如果一旦發現敵情,其餘各國的進攻必然功虧一簣。在黃土高原的東面是黃河,河水湍急不易渡船,特別是夏天有洪水,冬天會結冰,想要通過渡船來達到快速進攻的想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什麼不再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
    但進入春秋時代,形勢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嫡長子繼承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破壞,各諸侯國不斷出現庶子「翻身把歌唱」的事件。 小宗實力增強,有奪嫡之心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牛耕技術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間的發展。 這種情況下,大量荒地都被開墾出來。
  • 大智慧縱橫家:一言勝過百萬兵,亂世中的攪局者為何這麼牛
    春秋戰國連年徵戰,各個諸侯國相互徵伐,動的是刀槍,比的是兵將。然而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本是書生,雖然才華滿腹,但文不能提筆安天下,武不能跨馬定乾坤。卻神奇地能夠讓諸侯國君乖乖聽命於己,或戰或和,僅僅憑的一張嘴。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縱橫家」。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但是同一時期相國官職也非常高,縱橫家張議兩度為相,是相國;縱橫家蘇秦為六國之相,也是相國,不是丞相。丞相、宰相、相國這三個稱呼有緊密聯繫,又有一些不同,宰相是種制度,而相國、丞相是官名。也有資料說丞相、宰相、相國相同,但秦國設相國,又設左右丞相輔佐相國。丞相和宰相更容易弄混,兩者有一定區別,丞相為官名,宰相為一種制度,通俗地講二者的關係為:宰相包括丞相。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武裝力量組成
    從事徵戰的正式武裝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正式武裝,大體分為正規部隊與地方部隊兩部分, 正規部隊由朝廷直接掌握,地方部隊由郡縣尉統率,但也隨時可調歸朝廷使用.正規部隊一般情況下用於野戰攻城,而地方部隊通常用於守邊,當然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