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zòng héng bǎi hé,原指戰國時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後意為以辭令測探、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的手段。),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本圖出自《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張儀)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及現在對應的位置
1. 秦國:今陝西大部、甘肅東部、內蒙古一小部分,後來勢力擴展到四川、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後滅掉了其他六國,統一中國。
國都:鹹陽(今陝西西安鹹陽一帶)。
2. 齊國:今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江蘇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3. 楚國: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南部、貴州一小部分。
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後遷至壽春,在今安徽壽縣)。
4. 燕國: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一小部分。
國都:薊(今河北北京一帶)。
5. 趙國: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內蒙古部分地區。
國都:原來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來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6. 魏國:今河南大部、山西東南部。
國都:開始是安邑(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後來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7. 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國都:原先在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滅鄭國後遷到新鄭(今河南鄭州)。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順口溜
「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七國中處於東方的是齊國,處於南方的是楚國,西方的是秦國,北方的是燕國,中間的從北到南的是韓趙魏)。
戰國七雄六國滅亡順序
秦統一中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順序:
a.諧音記憶:韓趙魏,楚咽(燕)氣(齊)。
b.方位記憶:根據東方六國的地理位置進行記憶,先滅中間的三國韓趙魏(順序是南北中間),在滅剩餘三國楚燕齊(順序仍然是南北中間)。
(本圖出自《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