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

2021-01-13 騰訊網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zòng héng bǎi hé,原指戰國時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後意為以辭令測探、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的手段。),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本圖出自《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張儀)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及現在對應的位置

1. 秦國:今陝西大部、甘肅東部、內蒙古一小部分,後來勢力擴展到四川、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後滅掉了其他六國,統一中國。

國都:鹹陽(今陝西西安鹹陽一帶)。

2. 齊國:今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江蘇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3. 楚國: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河南南部、貴州一小部分。

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後遷至壽春,在今安徽壽縣)。

4. 燕國: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一小部分。

國都:薊(今河北北京一帶)。

5. 趙國: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內蒙古部分地區。

國都:原來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來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6. 魏國:今河南大部、山西東南部。

國都:開始是安邑(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後來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7. 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國都:原先在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滅鄭國後遷到新鄭(今河南鄭州)。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順口溜

「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七國中處於東方的是齊國,處於南方的是楚國,西方的是秦國,北方的是燕國,中間的從北到南的是韓趙魏)。

戰國七雄六國滅亡順序

秦統一中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順序:

a.諧音記憶:韓趙魏,楚咽(燕)氣(齊)。

b.方位記憶:根據東方六國的地理位置進行記憶,先滅中間的三國韓趙魏(順序是南北中間),在滅剩餘三國楚燕齊(順序仍然是南北中間)。

(本圖出自《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告知刪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封建社會——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
    |引言田氏代齊西周至春秋時的齊國,因為國君姓姜,史稱姜齊:戰國時期田氏奪取君位,史稱田齊。在諸侯勢力日漸削弱的情況下,齊國新興勢力的代表田氏趁機籠絡人心,發展勢力。為表示至尊地位,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為帝,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不久,齊又滅掉宋國,兼併了楚國部分國土。齊作為東方霸主達到鼎盛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紈絝霸王闖春秋 作者:天豪.QD他是天之驕子,亞洲首富的愛子,意外的來到了中國的春秋時代,並且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兒子,一個嗜玩成性的紈絝王子。為了吳國,為了夫差,他綁架了西施、鄭旦,也因此走入重重陰謀以及陽謀中去。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那時,平民中間是沒有文化活動與事務的。東周時,以周天子為代表的世襲統治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與文化與技術相關官員得不到奉養,失官後紛紛流入民間。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 中華劍術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劍術理論研究的萌芽
    由此,中國的劍術在數千年的發展之中有著十分完善的劍術理論研究和實戰技術,其中不乏有能夠將劍術研究至「化境」的劍術大師,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國古代劍術理論從「快為先」發展至「意為先」,最後到達「感而應之」的境界,經歷了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三次發展高峰。
  •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他是怎樣輔佐三代齊王 在亂世捍衛齊國威嚴的?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他是怎樣輔佐三代齊王 在亂世捍衛齊國威嚴的?時間:2020-11-27 14:2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他是怎樣輔佐三代齊王 在亂世捍衛齊國威嚴的? 晏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 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自然,這其中道理只能等各位去探找了。二、個人價值認可的尋求當然在炮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亂,個人才華得不到施展。所謂亂世出英雄。實現個人才華獲得自我認可,也是俠客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和金庸,古龍等先生中武俠小說的俠客不同。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定義比較廣泛,被上層貴族養的士就是為貴族效力盡命者。這看上去和俠客精神違背,其實並沒有。士對主忠對應重信義,捨命對應不怕死。所以在根本上我認為沒有矛盾。貴族養俠客,對於俠客來講是一種賞識,完成貴族心願,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這其實是一種報答行為。
  • 春秋戰國的亂世持續了500多年,為何這場亂世能持續如此之久呢?
    春秋戰國的亂世持續了500多年,是歷史上為時最長的亂世。這場亂世,為何持續如此之久呢?回不去的「湯武革命」上古天下,分為許多方國、諸侯。所謂「王」,其實只是實力最雄厚的方國,以其實力建立秩序。尤其是齊桓公時期,中原諸侯連續擊敗了外族,避免了「吾其披髮左衽矣」的危機。可是,這種嘗試註定只能緩解局勢,不能結束亂世。一來,「霸主國」的優勢並不明顯,一旦國君更替,很快就會喪失霸權;二來,追求霸業,不然不能不講「禮」,不能想滅誰滅誰,兼併戰爭也都變得束手束腳。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是如何出現的?
    引言經過五百年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和封建社會瓦解。這兩個過程是一致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內部關係:經濟和社會結構的瓦解是其形成的社會經濟狀況,上層建築提供了政治和思想條件;文化傳播和教育下降運動是其形成的文化知識基礎。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
  •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不同人才觀
    稷下學宮和阿加德米學園,都處於大「亂世」,一個是戰國七雄爭霸,向大一統趨勢上升的社會狀態,一個是從霸主地位由盛及衰的轉變;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兩者又在內容、作用上有諸多不同,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似曾相識的稷下學宮與阿加德米學園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與古希臘時期阿基米德的阿加德米學園似曾相識
  • 春秋時期:「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小編認為春秋時期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是士人的崛起。一大批士人奔走呼號,引起了那個時代的思想大解放。據傳,「士」這個概念是古已有之的。從「士」的字形上看,它像是手執武器的人,因此它的初義很有可能為武人。作為西周統治集團中的一分子,士的言論、行為、思想方式理所當然地要受到周王朝所制定的種種規範的約束。但是,一旦他們被解放出來,作為知識者,他們身上蘊藏的能量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學術下移」,為這些士人的能量釋放創造了用武之地。學術下移和私學的興起是相伴而行的。一般認為,孔子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屬於春秋中晚期人。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為什麼說諸子百家中,真正有影響的只有這四家?
    中國歷史上,要說哪個時期思想最為活躍,春秋戰國可謂是當仁不讓。這一時期,基本囊括了中華文明,大部分的核心思想精華。也正是這段歷史,徹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脈絡。不同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鐵器的興起,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再加上士階層的興起,帶來了思想文化上的空前繁榮。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在這一時期,才能誕生出諸子百家。
  • 漢初也曾有過思想解放,為何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對社會影響...
    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思想是幫助人類進步的重要工具,更是人類意識行為影響客觀行為的直接體現,時至今日,思想仍然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可是在給思想做出充分定義這件事上,我們還無法達成共識。
  • 《中國繪畫思想史》由美國學術出版社在北美出版發行
    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消息(記者:張博源),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立項項目《中國繪畫思想史》(Chinese Painting: An Intellectual History)英文版(ISBN:9781631816512)日前由美國學術出版社American Academic Press在北美公開出版發行。
  • 亂世出英雄還是時勢造英雄?春秋戰國頻出聖賢豪傑,背後有何秘密
    要知道,有了知識,不一定可以造就豪傑聖賢,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而又尊重人才、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加上對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以此,附和春秋戰國時期那個特殊歷史環境下諸侯王爭霸的需要,並伴隨底層百姓思想的覺醒,各路豪傑、聖賢紛紛出世,這也讓春秋戰國成為中國歷史,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文化發展之鮮有輝煌時代之一。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秦國書法
    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