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2020-12-22 扒拉文史

少年鮮衣怒馬,執劍走天涯,嫉惡如仇,闖蕩江湖,瀟灑又自在。這大概是很多人對俠客的印象吧。

俠客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時候還是在現在,俠客一詞都是很多人心裡的「白月光。」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迷戀金庸的一個原因吧。

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就算孔子周遊列國,耗盡心血的宣傳周禮,想恢復周禮,天下大同。

但是,諸侯就像是豺狼虎豹,只想統一天下走到權利的頂端。所以,孔聖人的話在他們面前都顯得異常蒼白無力,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暴力。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幫助各路諸侯實現雄心壯志,武力的需求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武力的被需要也影響到了上層社會。春秋戰國之時,上層社會貴族鬥劍的風氣盛行。長劍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百兵之君,可以說在當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百姓庶人都很喜歡長劍這一種武器。

長劍這一兵器好像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長劍的盛行,促使了一批劍客的出現。劍客,已經有了俠客模糊的影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想起俠客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劍。其實在很多人心裡,是默認了俠客的的武器就是劍。

俠與劍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劍客和俠客終究是不同的。劍客被他的武器——劍,束縛住了。他們雖然在劍上造詣極高,不同於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信義,很多劍客更像是一些達官顯貴的武器了。自然,這其中道理只能等各位去探找了。

二、個人價值認可的尋求

當然在炮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亂,個人才華得不到施展。所謂亂世出英雄。實現個人才華獲得自我認可,也是俠客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也是很容易模糊俠客來源的地方,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養士,但很多被養的士大是沒落貴族。甚至這些人也會影響到主人,像孟嘗君一樣。

上層社會的貴族除了喜歡鬥劍之外,養士也在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被貴族所養的士,大多是有才之人,但是苦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大亂,才華無處施展。所以他們才會被養在貴族門下。

養士其實是貴族的一種招攬人才手段。很多人覺得士其實不是俠客,其實不然。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和金庸,古龍等先生中武俠小說的俠客不同。

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定義比較廣泛,被上層貴族養的士就是為貴族效力盡命者。這看上去和俠客精神違背,其實並沒有。士對主忠對應重信義,捨命對應不怕死。所以在根本上我認為沒有矛盾。貴族養俠客,對於俠客來講是一種賞識,完成貴族心願,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這其實是一種報答行為。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為了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

很多人都認為荊軻是俠客的代表,荊軻敢於刺秦王是勇的代表。但是換個角度來想,荊軻實際上就是太子丹養的士。秦王派王翦破趙,又進軍燕國南界。太子丹惶恐,才請來荊軻。荊軻作為太子丹所養的士,刺殺秦王也就解決了太子丹的問題。所以上層社會中貴族養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起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文化的影響

除了現實的社會原因,思想對人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春秋戰國雖然混亂,武力訴求高。但是思想文化卻也是繁榮異常。又是提到俠,墨子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人。墨家文化主張兼愛非攻。

兼愛其實有意去對抗儒家文化中的以家族為主的私利壟斷,提倡平等。儒家文化中雖然有大同社會一說,但是在等級制度上的規定仍然很嚴格。

墨家提倡的兼愛,更像是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一種超越制度和等級的真正平等。就像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嫉惡如仇,見不慣那些不平等的事一樣。

非攻則是指責以強欺弱的不平等戰爭,眾寡暴的社會掠奪。這一點和俠客文化中的劫富濟貧很像。

墨家的追隨者,大多都是有熱血又有信仰的,追求社會平等的人。墨家文化中除了兼愛非攻,「隱」也是墨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墨家成員,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依然低調謙虛。

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子的祖先雖然是貴族,但是他本人卻是個平民。墨子總是自稱「鄙人」,又被人稱為是布衣之士。墨子兼顧了貴族和平民兩者的特性,他相當有文化,但是有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的士人。墨子曾經做過宋國大夫,卻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 他雖然師從儒家,但最後卻反抗儒家。

可以說墨子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俠客很像。墨家文化代表的精神也很貼合俠客精神。當年墨家文化聲勢之浩大,受到很多人的追隨。

百家爭鳴中「非儒即墨」的說法足以見得墨家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對人的影響。

墨家文化中很多和俠文化有很多重疊點,墨家文化像是在混亂的時代裡的精神良藥,它代表的精神是一種美好嚮往,對這亂世的控訴。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興起也是這個原因。

四、底層人民的呼聲

王室不再,各路諸侯對抗。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沒人會在乎底層百姓在想什麼。掌權者不愛民,真正的疾苦沒人解決那就只能底層百姓自己解決。

其實俠的真正來源一直有爭議,他到底是來自上層社會還是底層社會,沒有決斷。但在我看來,即使是上層社會中有俠客的存在,大多數也都是貴族養的士。就算貴族中有孟嘗君這樣的人物,也並不能代表整個上層社會沒有說服力。

相反,從底層社會中生生出的俠客,更多代表的是底層人民的呼聲和願望。

在炮火連天生靈塗炭的戰亂時期,俠客文化的誕生更像是一種無奈。人們無法都掌握自己的命運,每天只能看著連天的炮火,在在恐懼和絕望中生活。弱小的百姓並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雖然同為百姓,但是俠客具有武力。

俠客可以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別人。俠客的出現像是一種底層百姓的自我救贖。

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重義,武藝高強都和當時最真實的底層人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反差。正所謂缺少什麼就需要什麼,人民需要保護他們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人。上層社會的貴族看上去總是那麼遙不可,而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俠客看上去才足夠真實。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對俠客的描寫,短短二十字就能勾勒出他們的形象,讓人看了之後感受到他們身上那股灑脫不俗的氣質。也正是這樣的氣質才吸引了無數世人與後世人。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這樣寫道——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這足可以見得俠客身上具有的特殊魅力,果然不俗。

但是司馬遷在寫荊軻時又寫了這樣一句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雖然是太子丹送荊軻,但想想其實也像是在描寫俠客。亂世紛爭,民間疾苦。他們在亂世中生也在亂世中死。

春秋戰國時期,縱使俠客聲勢再浩蕩最終也是一去不復返。

雖然很多人惋惜俠客文化的消失,但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封建社會裡,俠客的消失也是一種必然。就像他出現在戰火連天,紛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

現在我們理解上的俠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武俠小說的影響,更像是心中理想的化身。我們對俠客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甚至有些超出常人的期望。也是我們想要掙脫著困住我們的紅塵世界。

但是俠客終究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無法在這花花世界容身。他們的出現和他們的消失就像他們本身一樣,快意又自在,灑脫又自如。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俠客的誕生|俠客文化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此興盛?
    士成為「俠客」文化的階級基礎按照慣例,還是列舉一番春秋戰國時期變化的宏觀因素。經濟上,井田制瓦解,私人買賣土地逐漸合法,小農經濟興起。政治上,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文化上,天子失學,私學興起。階級關係上,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關係發生變化,階層之間分化加劇。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從殺人如麻的遊俠,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唐朝詩人的俠客夢
    於塞外,則鬚髮皆張縱馬疾馳的江湖豪客;於江南,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白衣劍客;俠客是醇酒美人,俠客是良劍駿馬;俠客是浪漫青春,俠客是自由精神。無俠客之夢,則無少年之魂。中國文化中的俠客精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遊俠們大多是個人英雄主義者,他們以義為精神圖騰,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重然諾輕生死,夢想一人一馬為諸侯排憂解難。他們身上有一正一反兩種精神,正的是急人所難的正義,反的是任情越法的反體制精神。因此,統治者多看重前者而對後者心有餘悸。
  •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什麼不再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
    夏商兩代,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沒有定製。家族之中的男人們,不少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君位爭奪就不可避免,血腥的爭鬥頻繁上演,必然給王朝帶來危害,有名的商代「九世之亂」,根源就是兄弟、叔侄之間激烈的王位爭奪。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秦國書法
    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
  • 中華劍術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劍術理論研究的萌芽
    在前文對中華古劍的發展論述之中我們能夠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已經出現了鐵劍,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士兵們依然慣於使用青銅劍。不過此時,民間已經有部分俠客開始嘗試使用鐵劍或者鋼劍作為武器,比如專諸刺殺吳王時所使用的「魚腸劍」,應該就是一把特質鋼劍,這把劍製造得十分輕盈而且鋒利,因此專諸才能輕易的刺入吳王的鎧甲。
  • 開一代新風的道德用玉時期——淺談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特點
    春秋玉虺龍紋衝牙春秋戰國之際,中國處在社會大變革時期,封建制逐步確立。這時,由於鐵質工具的廣泛使用,制玉工具得到了改進,促進了琢玉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的玉器製作在這個時期已臻完善,步入飛躍發展的新階段。
  • 細品人生千種味,閒看巫山一段雲,春秋夢裡戀紅塵
    細品人生千種味,閒看巫山一段雲,流光入暮,幾許春秋,恰似一場夢。四月芳菲盡,五月夏又來。前段時間,與好友鸑鷟去本溪桓仁五女山遊玩,看春花已落,夏木蔥綠,心底傷感也欣喜。歸途之中,填詞數闋。友非常喜愛,一一雅和。分享給朋友們,一起感受詞裡的春秋。——皛玊題記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劍文化?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
    導語: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劍文化,都有哪些劍,為何如此好劍?巴蜀柳葉劍、百越之劍,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最近火爆螢屏的古裝武俠劇《劍王朝》將春秋戰國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劍王朝》雖然是完全架空歷史而虛構的情景,但小說的時代背景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準確地來說,應該是戰國末期。
  • 春秋戰國103個國家,你知曉多少?
    其實我們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據編年體來說可以說是東周時期,論述整個春秋戰國,我們第一便想起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去並不只有這幾個諸侯國在相互爭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共有103個諸侯國,除了七雄之外,有一些國家,我們聽聞過故事,卻不知曉存在的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越國有19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國家!,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最久的其實並不是秦國,也不是戰國七雄,而是另外幾個國家,其中存活最久的是越國,前後長達1900年。春秋時期的吳越故事很多,家喻戶曉的就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復仇,夫差,伍子胥,範蠡和文種都是那個時代的人物,演藝了一部精彩的吳越春秋。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北上中原爭霸,成為春秋霸主,盛極一時。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二、春秋戰國-玉器與禮學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多為王室貴族所喜愛和爭先選用的品類。春秋戰國文人把美麗的和田玉與我國傳統的禮學一起結合研究分析,所以玉有五德、君子比德於玉這樣的深奧學說便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