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2021-01-16 騰訊網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那麼,為什麼兩個階段的戰爭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徵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根據戰爭的政治目的,可以將其分為有限戰爭和無限戰爭。在春秋時期,貴族是各國軍隊的主要構成,每次戰爭的交戰數量大多在幾千人,時間不過幾日。由此,戰爭的目的主要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削弱和消耗敵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徵兵制度的形成,戰爭具有了總體性。以當時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為例,戰爭與平民之間的衝突消失,進入到戰時全民皆兵的狀態。

在戰國時期,因為大量的平民取代貴族成為軍隊的主力,促使戰爭的成本下降了。於是,春秋時期的儘量避免戰爭,發展到戰國時期就變成主動求戰。再加上殺敵才能升官等制度上激烈,各個國家都在內部形成了佔領和滅亡其他國家的動力。

當然,決定春秋時期戰爭注重禮儀的根本,還在於當時的生產力不夠先進。在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過渡階段,鐵器的運用成為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在春秋時期,不管生產材料還是武器材料的青銅,其在產量上比較稀缺。如果要進行戰爭的話,只要能打敗對方國家的軍隊,將敵國的青銅武器盡數收繳,就可以讓對方很長時間內都無法再發動一場戰爭。比如晉楚爭霸的過程中,往往一場戰爭就決定幾年內的兩國形勢。所以,勝利方也就沒有必要去強行佔領或者消滅戰敗國。

再者,正是由於春秋時期的生產力不夠先進,各個國家可以投入到戰爭中的人員相對較少。換而言之,大部分人員主要在農業生產上。這個時期的春秋戰爭,戰勝一方只需要消滅對方的軍隊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大範圍殺傷對方的非戰爭人員。而且,正是因為生產力上的限制,導致戰勝國也無法有效管轄那麼多的土地和人口,促使滅國也得不到多大的好處。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應用普及,各種鐵器農具直接推動著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假設過去五個人種一塊地,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那麼剩下的四個人就可以轉化為士兵,甚至是全職士兵。同時,相對於青銅武器的製造速度,鐵製武器可以迅速、大規模的生產,為多出來的士兵武裝一番。於是,為了防止戰敗國的報復也罷,擴張本國的農業耕地也好,佔領和滅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流。比如在長平之戰中,儘管趙國戰敗,但是白起還要坑殺四十萬趙國士兵,為的就是避免趙國日後的反撲。

總的來說,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沒有你死我活的壓力,晉國和楚國打了幾百年,結果也沒有誰滅了誰。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戰爭的不滅國原則,主要還是在大國之間。諸多不知名的小國,還是被楚國等大國給兼併。不然,春秋初期的幾百個國家,也不會一到了戰國時期就餘下十幾個大國了。

相關焦點

  • 從「行人」到縱橫家,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禮樂崩壞視為周王室權威衰弱的原因。 而「行人」之職,就是為了維護禮樂制,也就是為了維護周王室而設立的。 春秋爭霸,「行人」開始承擔著重要的職責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禮樂制受到破壞。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周平王時,周的都城東遷到洛邑,周變為東周。這個時間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種觀點,是說春秋時代的戰爭講規矩、講禮儀,甚至有人說春秋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戰爭是為了贏得「稱伯、仁義、尊王」等名聲,進而獲取政治資本,來增強本國在天下諸侯當中的影響力,也很少有滅國之舉。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從作戰方式、戰爭規模角度入手,分析春秋與戰國軍事戰爭情況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情況有何不同,作戰方式和規模有差異;從作戰方式、戰爭規模角度入手,對比分析春秋與戰國軍事戰爭春秋戰國,很多時候被當成一個時期,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春秋屬於東周一個時期,戰國則屬於東周后期到秦始皇統一天下這段時期。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此時,中原地區的鐵器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耕牛的推廣和耕地技術的提升使得農業生產飛速發展,人口也增長迅速,軍事裝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此各國進入到轟轟烈烈地爭奪統一主導權的大戰之中。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 越國在春秋時期還是強國,為何到戰國七雄時卻消亡得如此迅速?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諸侯為爭地盤而爭鬥,到了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及不斷地吞併,讓壯大起來的諸侯有了做老大的想法,於是戰國就有了爭霸賽,主角是當時排在上位的七國,史稱「七雄爭霸」。今日我們要講的越國,明明在春秋時期還是這些大人物中的一員,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但在戰國七雄中消失了,越國,這個有著神奇歷程的國度,為什麼最後消亡得這麼快?
  • 細數春秋時期戰爭的那些奇葩規定
    即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此時的中原諸侯國還未完全擺脫部落特點,各個社會結構在各地區參差不齊。春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中央集權遭到削弱,各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吞併土地,小諸侯國被陸續消滅,大的諸侯國越來越強,甚至能和王室分庭抗禮。
  •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什麼不再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
    西周王朝立國二百餘年,從周王室到地方諸侯,基本上都堅定地貫徹著「嫡長子繼承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整個社會的穩定。 「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各方對王位繼承問題,都不存在疑慮,社會會穩定。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當然,在戰國時期,衛國只能說是一個相對較小的諸侯國,這也是其可以戰國七雄的兼併戰爭中逃過一劫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有不少相對較大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和吞併了。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
  • 春秋五霸到底圖什麼?戰爭點到為止,真的不掠奪財物和土地嗎?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基本都在一天之內結束,個別戰爭可能會持續兩天,但並不多,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一個非常的特點就是:威信和面子比實際所得要重要的多。與講究戰爭禮義的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的戰爭則主要是有職業軍人參與領導的兼併戰爭,意在爭奪資源和土地以及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他們為自己的國家是四處奔波,前往他國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利益,或讓小國在困喔挫境下生存下來,甚至是滅而又復;或讓大國之間, 握手言歡,化幹戈為玉帛。但是,時至戰國,各國之間的形勢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春秋時期,因西周封制下的禮制影響尚在,禮義尚未完全崩壞, 「五伯之起,尊事周室。
  •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成為了中國幾千年曆朝歷代難以逾越的高峰
    中國的聖人孔子,孟子皆誕生和成長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集中出現,國學經典著作中,一大半出世在這一時期,短短幾百年出現的先賢和各路聖人,大思想家,軍事家比後世兩千多年的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