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2020-12-19 依稀說史

古代社會中,君主的權力非常大,封建社會更是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在古代社會,君主擁有絕對權力,臣下一般情況下要對君主「唯命是從」。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

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三家分晉雖然經過戰爭,但也是權臣之間的戰爭。三家分晉之時,實際上就是三位權臣篡位奪權。

到了戰國時期,雖然有的國家也曾經出現過權臣,但是卻很少出現權臣篡權的例子。按道理說,戰國時期戰爭頻發,有些將領、大臣長時間手握兵權或者大權,很容易出現權臣。實際上,各國出現的權臣也並不多,權臣篡權更是絕無僅有。為什麼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其實若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為什麼有些政權會被權臣篡奪。我們以王莽為例,來看看權臣如何篡奪政權。

1、皇帝年齡比較小。司馬氏、楊氏等家族篡權時也是小皇帝。

2、沒有過多外部壓力,內部相對穩定。

3、王族(皇族)的力量相對較小。

4、王族(皇族)失去了眾多支持,比如統治階層拋棄王族、失去了老百姓支持。

5、權臣長時間掌握權力,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

其他權臣篡權的基本因素也大差不差。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權臣就有可能篡權。當然可能還會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權臣篡權。如果不具備這些情況,權臣則很難出現,更難以出現篡權行為。

接下來,我們再來解決一下,為什麼戰爭頻發戰國時代為什麼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戰國王室、宗室的力量強大

戰國諸侯的君主無一例外,都來自於貴族。有的甚至是百年、千年貴族。比如楚國號稱擁有八百年歷史,熊氏也是八百年的貴族。燕國也是八百年諸侯國,姬姓更是千年貴族。這些貴族只要不出現特別大的震蕩,基本上能夠保持一定優勢。晉國曾經出現了公族自殘的現象,導致公族力量大大減弱,最終被私家篡奪了權力。

戰國各國的王室公族勢力強大,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本國老百姓也基本上只認本國的王室。比如,秦國的百姓只認嬴秦氏族,其餘人很難贏得秦人的支持。楚國人只認熊氏、齊國人只認田氏、燕國人只認姬姓。一方面王室的力量強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又特別支持本國王室。權臣若想篡權奪位,則非常困難。一不留神,到手的權力也有可能隨時喪失。權臣若想保持地位,也要獲得老百姓和王室的支持,自然不敢貿然篡權。

外患大於內憂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各個國家都要面臨外敵的壓力。即使秦國這麼強大的國家,也經常遭受五國合縱攻秦。各個國家的生存壓力都不小,當時各國都將主要精力用於對外。各個諸侯國都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戰爭,因此各個諸侯國國君都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很難出現將軍和名臣長時間擅權。

由於戰爭這個把利刃懸在每個諸侯國頭上,各國君臣只有勠力同心才有可能在大爭之世生存。如果國內出現內亂,或者篡權,極有可能整個諸侯國都被別人滅掉。一般情況下諸侯國君臣,會選擇各司其職。君主為了增強本國的實力,也會採取各種辦法加強君主的權力。國家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權臣想真正掌握權力非常困難。

各國君主年齡相對較大

由於各個諸侯國都面臨者爭霸和兼併的壓力,所以不少諸侯國在選擇國君的時候會儘量選擇年長的儲君,儘量避免幼年君主,除非君主只有年幼的兒子,比如秦莊襄王。戰國各個的君主大多是成年登基,登基之後立即掌握了國家大權。成年君主即位,一方面可以儘量避免政權動蕩,另一方面也使得權臣還難以「顧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國家實權。戰國期間的年少君主非常少,顧命權臣也不多。

君主的年齡較大,掌握國家政權的能力自然相對較強,控制大臣的能力也相對較強。一般大臣需要在君主的庇護下,才能擁有榮華富貴,也沒有多少大臣敢挑釁君主的權威。

名臣、武將更新換代快

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非常快。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諸侯國當官,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背叛行為。所有就產生了一些非本國人的官員。比如秦國的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都不是秦國人,他們在秦國的根基非常淺,他們的榮華富貴與權力只能依附於秦王。有些武將也曾經在不少國家供職,比如廉頗是趙國名將,也曾經在在魏國任職。公孫衍曾經是秦國大良造,後來成為反秦主力。

這些文臣、武將的升遷、富貴,都全憑君主的意願。所以這些大臣只能專心為君主服務,並不敢有僭越之舉。所以,不少大臣雖然曾經位高權重,最終只要君主一句話,就有可能回到原點。

正是由於以上幾點原因,戰國時期並沒有出現權勢燻天的權臣,更沒有出現篡權奪位的權臣。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提到紙張發明之前的書籍,人們一般會想到一卷卷竹條或木片製成的簡牘,士人們手捧著這些笨重的文書在昏暗的油燈下苦讀,當時的書籍之貴重稀少遠超今人想像。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情況變得不同,首先權力進一步下放,春秋時期諸侯代替周天子掌握實權,而戰國則是權臣控制各大諸侯。其次春秋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井田制,稅收按照土地的實際面積,可是到了戰國,土地、軍隊基本把持在權臣的手裡,最後,齊國的內亂,晉國的分裂,導致原先周朝的秩序徹底崩潰。所謂的禮儀基本沒有實際意義。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這種眼睛文物學名叫做"蜻蜓眼珠",也被稱為"蜻蜓眼"。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為何都以作者的名字命名?書名的由來十分簡單
    解讀《春秋》,春秋名字的由來,記載的規矩《春秋》一書,大致記載兩類事,一類是本國事,比如皇帝換啦,比如皇帝去哪啦,比如皇帝的女兒出嫁啦,這些會被記載。第二種呢,是國外的事,比如,相鄰的國家打仗啦,或者相鄰的國家換皇帝啦,鄰國的皇帝去哪兒啦。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
  • 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
  • 看《劍王朝》,了解戰國那些刺殺君王的刺客?為主復仇,刺殺權臣
    我們通過《劍王朝》這部影視劇來了解下,戰國時期那些刺客和刺殺行動?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比春秋時期更為激烈,在各種力量此消彼長,重新分化組合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士」的階層。當然戰國時期士階層的興起有很多原因的,有政治和軍事鬥爭的需要,各諸侯國君主為擴充實力,戰勝敵人,都爭相網羅人才,比如秦孝公、燕昭王、魏文侯、齊宣王等。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就因為打著這樣的大旗,才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和諸侯國們的擁護,也就能夠最大程度地為自身謀私利,所以但凡大的諸侯國,都有一個霸主的夢想,春秋時期的爭霸戰是很激烈的,而最先爭霸成功的正是齊桓公。齊桓公身邊有管仲輔佐,有如神助,在春秋初期各諸侯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九合諸侯」,成為最早的霸主。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行人」和「說客」分別就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外交家。同時,春秋時期的行人,其職位都是世襲的,這點從《左傳》記載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魯昭公元年,魯國會盟諸侯,魯行 人叔孫氏前往參與會盟,就在會盟之時,魯季孫氏突然在沒有徵得楚國的同意,就帶兵伐莒。此時,楚王震怒,以魯人違背盟約為名,扣留了叔孫民,這時被扣留的叔孫民說道: 「雖怨季孫,魯國何罪?叔出季處,有自來矣,吾又誰怨?」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