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2021-01-07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天下民不聊生。

武王姬發順應民心,舉起了推翻商朝暴政的大旗,經過牧野之戰,紂王身死,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定都鎬京,此地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

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

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

宋國。

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宋國士兵

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

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

宋國,公元前1040年被分封為諸侯國,公元前286年滅亡,享國755年,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中,是一個相當長壽的存在,國都是現在的河南商丘,歷經千年而未改其名,這樣的城市,那更是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宋國的開國君主為微子啟,此人並不是對周朝建立有大功或者是姬姓宗族,而是商紂王的兄長,宋朝建立之初,那是天下諸侯國中最有面子的諸侯,因為周朝允許宋國以天子之禮朝奉宗祀,並且和周朝並不是從屬關係,而是賓客關係。

宋國故城——商丘

西周時期,宋國一直很榮耀,因為商周之時的禮,讓天下諸侯對於這個身份不一般的公爵國很是尊重,但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之後,周天子都已經不被諸侯尊重,宋國的地位,漸漸地也尷尬了起來,畢竟國力不如人,在那個亂世就沒有說話權。

不過,宋國的君主看不清局勢,他們依然保留著殷商貴族的遺風,當天下諸侯都不屑於被周禮約束時,宋國依然堅持,堅持自己崇尚的「仁義」,儘管這份堅持,已經成為了諸侯所鄙夷的笑話。

宋國的尷尬地位讓其承受「地域黑」。

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所處的位置很是尷尬,因為天下諸侯都看不起這個殷商遺民建立的國都,所以他也就成為了被天下諸侯嘲笑歧視的存在,當然他也承受了歷史上最早的「地域黑」。

歷史上遺留的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毫不例外的是宋國人,比如說,《孟子》中的「拔苗助長」,《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這兩則寓言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飛魚在這裡也不贅述。

影視中的宋國國君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被廣泛傳播的小故事,讓宋國在諸侯國中名聲越來越差勁,諸侯國提到宋國,自然都是鄙視加嘲笑,覺得宋國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丑。

這或許是歷史上最早的地域黑了吧,不過儘管如此,宋國人依然堅守自己的行為準則,走自己的路讓其他人說去吧,宋國只能默默承受著,默默地背著這口甩不掉的鍋。

高舉「仁義」大旗的宋襄公。

既然說到了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那麼就不得不提宋襄公,因為他徹底把宋國帶上了一條被諸侯嘲笑的「不歸路」,而他被列入春秋五霸中,其實也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一位,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的稱霸。

宋襄公倡導的仁義,飛魚不敢妄議,但當時他帶領的仁義之師,倒是打了一場極為「漂亮」的仗,這場戰役就是泓水之戰,這是宋國和楚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宋襄公

起因是宋國想要教訓不聽話的鄭國,鄭國打不過,向楚國求救,楚國為了拯救這個小弟,還真派兵出擊攻打宋國,宋襄公怕楚國人背後攻了自己的國都,於是揮兵撤退與楚國在泓水相遇。

按理來說,兩軍相見直接開打不就完了,但是宋襄公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打仗是一門藝術,是講究仁義的,所以必須等兩軍都列好了陣勢才能開打,趁其不備那是不仁義的,所以等楚軍列好隊伍,宋襄公才命令士兵進攻,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身受重傷,不久死去。

而宋襄公也被後人稱之為「蠢豬式的人物」,連帶著宋國也成為了被人嘲笑的對象。

宋國的價值觀和其餘諸侯格格不入。

宋國成為諸侯國中的笑話,也是和宋國的價值觀與其他諸侯格格不入有關,宋國作為殷商遺民,對於商業是十分重視的,而現在宋國曾經的都城商丘,也被譽為三商之源。

但是宋國這種價值觀在當時是不被諸侯認可的,因為當時的諸侯所重視的是農業,後來在一系列的變法改革中,那也是以重農抑商為基調的,商業被打壓的同時,商人的地位也很地下,連帶著擁有殷商貴族血統的宋國人,也成為了「不入流」的諸侯國。

也正是因為這種價值觀的不同,讓宋國很少有真正的盟友,宋國也很少與其他諸侯國結盟,在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諸侯國都在抱團生存,宋國卻一直堅持特立獨行。

宋國gucheng

不過儘管如此,在大國的夾縫中,宋國依然存在了700多年,這不得不說,宋國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

結束語:

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或許在禮崩樂壞的年代,需要有人堅守「仁義」,宋國卻充當了這個角色,只不過卻成為了一個不被諸侯認可的笑話。

不過儘管宋國是被嘲笑的存在,但是宋國卻一直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家的發源地都在宋國,此外,在諸子百家中,儒家的孔子祖籍宋國,墨子是宋國人,名家的惠施是宋國人,道家的莊子也是宋國人。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赧王就曾經「舉國之力」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軍隊,因此還向商人借貸了很多軍費,失敗之後,整天在高臺之上躲債,因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債臺高築」,周王室的經濟狀況可想而知。其實周天子落得這個結局,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 春秋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嗎?
    按照相對應的爵位,分封給相應的土地,使他們成為諸侯,負責一方的行政、經濟和軍事。這便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分封制。為了貫徹分封制,周朝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現在我們統稱為周禮。包括宗法制,以及各級諸侯的權利與義務。更重要的申明了一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天底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守城衛邦的都是周天子的臣屬。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春秋時爵位最高的八大諸侯國,為何沒一個笑到最後?原因大揭秘
    其實真不多,僅僅只有八個而已,他們分別是:焦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宋國,虞國,西虢國。 為何會是這八個國家獨享此待遇呢?因為他們的首任君主跟周王室有著血緣關係。當初分封時,周王朝就打算依靠這層關係來讓他們保護自己,所以給他們的封地都是土地最肥沃的,富庶程度都是數一數二的,最重要的都是在首都附近,便於保衛王室。
  • 悲催的宋國:春秋那麼多諸侯國,為何被黑的總是宋國人?
    還有一個著名的愚人則是在泓水之戰中,因為固守仁義而坐失戰機,最後大敗的宋襄公。可見,在這些故事中,宋人大多是以一種迂腐不堪、墨守成規的「愚人」特徵出現在寓言中,被人恥笑。那麼,為何宋國愚人特別多,總是被笑話的對象呢?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周武王姬發在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後建立了周朝,第二年,他就開始推行分封制,連姜子牙都被封為齊國諸侯,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周武王和的子子孫孫們陸陸續續分封了包括齊、楚、晉(韓、趙、魏)、秦、燕等七國和宋國在內的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國,最後連自己的國都洛邑都分成了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而周天子也不再有土地,只能依附於西周國。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作為天下之主,周天子共傳30代誕生了37位王。(一)西周的周天子。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商紂王身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所以嚴格意義上上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任周天子,而姬發建立起周朝時,就追封他爹為周文王,雖然周文王得到了王號,但他卻不能被稱為周天子。
  • 春秋第一位「小霸王」,被敵人稱為「老奸」,一箭射向周天子
    毛主席曾經這麼評價一個人說:「春秋時期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春秋時期,隨著周朝的勢力逐漸隱沒衰退,雖不及戰國兼併情況激烈,但也存在著諸侯國之間常年徵戰情況。幾個諸侯國中,出現五個霸氣諸侯王,史稱五霸。
  • 春秋時期第一個敢對周天子動手的諸侯國,你們知道是誰嗎?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兼併,已經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周天子作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各諸侯國表面上還是聽從周天子的號令的,直到一個人率先對周天子動手,並且打敗了周天子,從此開始周天子真的就成為了一個擺設了。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周天子對各路諸侯國的控制力逐漸變弱?
    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制度、祖先崇拜、春秋史紀、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和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簡而言之,周人成功地將「國」按照「家」組織起來並持續了幾千年。周雖然歷經37王、綿延800餘年,其真正統治不過300餘年,主要在西周階段。傳統上認為周王權的衰落來源於內憂外患,特別是犬戎的侵略。誠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和田齊代替姜齊,而春秋五霸就是生活在東周的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故事,想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義,就從得從周朝建國後開始說起。 西周的時候,周天子的實力還很強,但越往後,實力開始慢慢減弱,到了西周晚期,經歷了周厲王的國人暴動和周幽王的犬戎之亂後,周天子的實力蕩然無存,一是因為當初的天子六軍被打光了,二是因為周天子因為不斷地對外分封,直接歸屬周天子的土地和臣民越來越少,周天子是依靠土地和臣民的賦稅來生存的,一旦土地和臣民減少,那周天子的實力就越來越弱,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的力量甚至不如一個中等的諸侯國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我們都了解,從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大家,把土地和所屬百姓,分給貴族,王族和功臣,使得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地界,成立諸侯國,使周王室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鞏固。史籍中有說,西周把天下分封,成立了七十一個小國,姓姬的有五十三人。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戰國時代,諸侯國熱衷維護周室顏面,秦王滅周為何袖手旁觀?
    周王朝是對我國古代歷史社會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武王伐紂成功後,訂立的分封制度為周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通過分封制,周天子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分散給各路諸侯,在周天子的授意之下,諸侯擁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權,同時也需要為周王朝的安穩發展承擔相應的責任。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後來的周天子非常注重車戰,戰車是軍隊的一個很重要配置,同時也是衡量國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但考慮到「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有這樣的一個規定,即:「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裡,出兵車千乘。」
  • 戰國七雄,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800年諸侯國
    他不屑於去改善,不屑於去創新,直到滅頂之災的降臨之時,這個國家依然沒有絲毫的愧疚之色,依然木訥地相信著天不滅燕。其實戰國時代的燕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個例,它與其他國家的發展不同,不像是韓趙魏三國,他們同出晉國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齊國和秦國都屬於邊地國家,也都是正統諸侯國,發展也有相同點;南方的楚國雖然是自立為王,但是卻並沒有受到西周的影響,到後期也算是一個正當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