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爵位最高的八大諸侯國,為何沒一個笑到最後?原因大揭秘

2020-12-25 騰訊網

周朝建立之初,為了犒賞那些跟隨自己打江山的功臣,於是採取了分封諸侯的國策,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

不過有意思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以及戰國七雄,其當初的爵位其實都不是很高,比如齊桓公和秦穆公,別看帶個「公」字,可這只是對他們的尊稱,齊國其實只是侯爵,而秦國更是只有伯爵,至於楚莊王的楚國更可憐,僅僅只是個子爵。

那當初被封為最高爵位「公爵」的國家都有哪些呢?其實真不多,僅僅只有八個而已,他們分別是:焦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宋國,虞國,西虢國。

為何會是這八個國家獨享此待遇呢?因為他們的首任君主跟周王室有著血緣關係。當初分封時,周王朝就打算依靠這層關係來讓他們保護自己,所以給他們的封地都是土地最肥沃的,富庶程度都是數一數二的,最重要的都是在首都附近,便於保衛王室。

剛分封完一段時間裡,確實挺好的,幾位公爵憑藉著富庶的土地,很快就成了強大的諸侯。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好像變得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中原富庶不假,可分封的諸侯國也多啊,隨著國力的提升,公爵們開始有了往外擴張的野心,可這一眼望去,四周都已經被人佔了,其中不乏還有跟自己同級別的存在,咋打?土地無法擴張,就註定成為不了超級大國。

跟這群土豪相比,秦國、楚國、齊國、晉國等爵位就低很多了,自然分封的地區也就較為偏遠了,他們的土地雖說不肥沃,但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當初秦國打算往東擴張,去到肥沃的中原分一杯羹,結果被自己東邊同樣強大的晉國給攔了下來。在吃了幾次虧之後咋辦呢?立馬掉頭往西,不但拿下了川蜀之地,同時還驅逐了西戎,為日後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的還有晉國,他們在發現中原的諸侯國不好惹之後,也是立馬調轉槍頭向戎狄等外族擴張去了,順帶還吞併了周邊的十幾個小國。待其發展壯大之後,又調了個頭,來了個假道滅虢,一口氣吞併了虞、虢兩大公爵的封土。

楚國和齊國也是一樣的,一個佔據南方,一個佔據東方,都是直接避開了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往其他方向發展了。

有道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原本偏遠地區的小諸侯國通過向外擴張逐步壯大了自己,於是開始對守著中原沃土的高爵位諸侯國開始虎視眈眈起來,於是乎,到了戰國時期,最初分封的八大公爵國只剩下了一個宋國。

但可惜的是,宋國依舊也沒能堅持下來,最後也還是被齊國給滅了。

這就要牽扯到第二個問題了。

當初的宋國憑藉著優秀的先天條件,迅速成為了周邊諸侯中的大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曾四次伐齊,戰國時期的宋康公更是連續擊敗了七雄中的齊國、魏國和楚國,奪取了大片的土地。

可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因為地勢的問題,中原地勢太過於平坦了,根本無險可守。

我們之前是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的,平原地區確實有著很大的優勢,可換做從軍事角度來分析的話,那平原地區的劣勢就一覽無遺了。宋康公曾大敗齊、楚、魏等強國不假,可人家有重重險關可守,一旦找到機會就能隨時奪回失去的土地。

可對於身處平原地區的宋國來說,根本就無險可守,最終宋國在他們三家的聯合之下滅亡,近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三家瓜分殆盡。

與宋國有同樣經歷的還有七雄中的魏國。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坐擁了繁華富庶之地,魏武卒也是名震天下的虎狼之師,可結果卻是被困在中原,要想擴張就必須要與他國開戰,但平原地區無險可守,國力在連綿不斷的戰火中一點點被消耗殆盡,最終不復曾經的輝煌。

而反觀秦國,佔據了函谷關之險,雖多次與六國大戰,但憑藉這一有利條件卻能確保國土不失,經過一代代的積蓄,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所以看到這裡,諸位知道為何是低爵位的諸侯國笑到最後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周天子分封諸侯國,是依照「公、侯、伯、子、男」的位份來分等級的,在所有諸侯國當中,爵位最高的就是明教「公爵」的了。說到底,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有多少公爵呢?分別是哪些呢?為什麼能被稱為諸侯國呢?他們又有怎樣的影響呢?他們的下場又是怎樣的呢?對於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鄧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對於鄧國來說,都城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一帶,巔峰時期的疆域,更是擴張到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鄧國的存在,意在阻擋楚國北進中原,這也是周王室為了遏制楚國所做的安排。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為何春秋時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國君卻可以稱「王」呢?
    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 但其實他們的爵位含金量並不相同,齊桓晉文是侯爵,而鄭、秦還只是伯爵。 周王朝建立以後,經武王、成王二朝,建立了完整的分封體系,共計分封諸侯國大約140餘個。 周王給這些諸侯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爵只能是周天子一人才有資格。 不僅如此,周王朝的公爵是十分尊貴的。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君主都稱「公」,唯獨楚國稱「王」?
    西周之後是春秋,春秋時期,諸侯割據,表面上依然是付屬於皇室,但已經各自為政,各諸侯雖有異心,但諡號依然是公,唯獨楚王特殊,諡號為王,楚王為何如此特殊?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后,分封姬室皇族與有功之臣,分封爵位也有區別,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其中公是最高級,是諸侯國一國之首,因此之後的齊國姜子牙,因姜子牙功勞過高,被封為齊侯,諡號齊太公。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項國,就被魯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項國和魯國,都是姬姓諸侯國,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曹植的詩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外,項國在滅亡之後,後人以項作為姓氏,其中就包括了項燕和項羽這兩位名將。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許國 許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許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
  • 《秦磚》:春秋戰國列強林立,為何貧窮弱小的秦笑到了最後?
    在當時周王朝治下的諸侯國中,秦居西部蠻荒之地,貧窮落後,是一個被其它諸候國忽視,很不起眼的弱小國家。但它卻迅速崛起,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滅掉六國一統天下,建立大秦帝國。為什麼弱小的秦笑到了最後?為什麼那些強大的諸候國最後被它吞併呢?
  • 為何要稱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為國?
    其實,不止「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稱國」,西周初年就這樣了。或許,殷商時期稍大的部落和城邑,已經「稱國」了。因為,「國」之本義,就是指諸侯這樣的「小邦主」領地。甲骨文中有「國」字,同「或」。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孫海波先生考證考證說,甲骨文的「或」中之「口」,象「城」形,以戈守之,國之義也。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王、公都有什麼命名規則?都有何規律?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王、公這些都是周朝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當然王爵在春秋戰國之前只有周王可以用,其他的諸侯國身份最高的也就是公爵,所以這些王、公本身就沒有什麼命名的規則,比如周王冊封宋襄公為公爵,那麼他就可以叫宋襄公,反之如果周王冊封宋襄公為伯爵,那他就只能叫宋襄伯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戰國時的主要諸侯國就是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國家了,也就是戰國七雄。這裡面都有秦國,可以說秦國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秦國從戰國中後期開始,實力迅速上升,對其他諸侯國有壓倒性優勢。按理說周天子應該高看秦國的,為何周天子要這樣對秦國呢?其實,這和秦國的出身有關。
  • 為何歐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國歷史上卻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中國關於五等爵位最早的描述出自《禮記·王制》,裡面說道「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戰國中,稱公(齊桓公)、稱侯(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稱伯(吳泰伯)、稱子的很多(楚國首任國君為子爵),稱男爵的也有,如許國就是春秋中唯一的男爵諸侯國。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不過,若以國家長短而論,燕國當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延續了八百年的正式諸侯國。有如此淵源之過,至戰國末期時卻不能領袖群倫,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究竟為哪般呢?獨一無二的燕國。戰國七雄中,燕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從國家政權延續上看,齊、楚、燕都延續了八百年。
  • 春秋陳國被滅之後,竟在戰國時又復國,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野心家層出不窮,禮崩樂壞,陰謀詭計大行其道,血腥戰爭之餘,卻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後人津津樂道。鮮為人知的是,春秋一個叫陳國的諸侯國,虞朝舜帝姚重華的嫡系後裔所建,就上演了一個傳奇:春秋時二次被滅之後不久,就再二次復國;再一次被滅之後,竟然又在戰國時復國,更為驚人的是,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 春秋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嗎?
    周朝建立之後,為了加強管理,同時也是安置功臣血親,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按照相對應的爵位,分封給相應的土地,使他們成為諸侯,負責一方的行政、經濟和軍事。這便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分封制。為了貫徹分封制,周朝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現在我們統稱為周禮。包括宗法制,以及各級諸侯的權利與義務。更重要的申明了一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