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2020-12-16 鐵血熊掌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強大的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來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這幾位在位時,都推動了本國的快速發展,想必大家也不陌生。

齊桓公在位時,召集了四國會盟,因為齊桓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作為盟主的諸侯。後來,他在管仲的提議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直接在周天子面前樹立起了良好的想像,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晉文公因實力與齊桓公相當,故後人稱其為「齊桓晉文」,他也結合各小諸侯諸侯國會盟,所以被周天子賜予侯位,成為春秋第二霸。

秦穆公是秦國眾多明君中的一個,他在位期間,任意百裡奚和蹇叔,使得國力日益強盛。秦最初是處在西部地區的部落,在秦穆公手中,經過韓原之戰後將疆域擴大到了黃河西岸。

楚莊王身上更是有「一鳴驚人」這樣有名的典故,也曾「問鼎中原」,想要統一天下,由於楚莊王的知人善用,楚國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思想家與政治家。

而宋襄公,他擅長以德治軍,所以宋襄公在位時,宋國的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未能統一的自身局限

既然春秋五霸國力那麼強盛,那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這個時代統一中原呢?這與春秋五霸的自身局限有關係。

這五個國家雖然強大,但實力都還不足以一統天下。先是國家的地理位置,秦在當時雖有統一的實力,但由於它地處偏遠,若要攻打其他諸侯國,必然要消耗巨大的民力。這在當時是萬萬不可實施的。並且,當時有一百多個諸侯國,想要一個個徵服而去統一天下,是很難做到的。

這五個國家都有很大的野心,就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誰都不敢對其他四個國家隨意攻打,像「秦晉之好」之類的詞,都表現了這幾個國家之間的密切聯繫。

並且,雖然在位的這五位諸侯有吞併天下的野心,但他們的繼承者似乎並未繼承他們的野心,沒有一同天下的野心,自然就做不到攻打他人而增強自己。

社會環境限制了春秋五霸

在當時,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表面上是幫著周天子清理那些叛亂的諸侯國,實質上是為了自己吞併小國而使自己強大。但不管怎麼說,提出了「尊王」就表明周天子仍然存在,雖然沒有了實質權力,但在形式上仍是一國之主。

再者,就是當時的禮樂制度,在當時,禮樂制度雖然有崩壞趨勢,但並未完全瓦解,各諸侯國國君受傳統禮樂制度束縛,並未想過要完全取代大周王朝。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打仗的目的。在春秋時期的打仗方式基本上是討伐之戰,意思就是只需要你聽我的就行了,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徹底的兼併,因為那些小國家也可能隨時造反。由於受時代條件的制約,各國的變革基本都是繼續沿襲西周的制度,自然無法完全變革。

總結

正因為有那麼多的因素,春秋時期的「五霸」才沒能統一全國,而到戰國時,分裂成戰國七雄,最後由秦統一全國。

在這裡,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那個時代,分裂就是歷史的大潮流,畢竟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來都是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並不是光憑哪一個人隨口說說就可以改變歷史大趨勢的。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在我看來,除了實力外,好的機遇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水貨」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熟讀我國歷史之人應該都知道,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爭霸不斷。據眾多典籍記載,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而這其中有個喚作宋襄公的人,或被後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對此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見。今天,我們來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分析,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自此,西周開始遷都到東邊的洛陽,國勢越來越頹廢。周天子的這種逗逼行為,不僅嚴重毀壞了自個在諸侯心目中的威信,也斷送了西周的國運。有實力的諸侯開始崛起,建立起自己的霸權,開啟了「春秋五霸」局面。「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足壇鮮梗之,對標春秋五霸的足壇五霸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譜寫出了太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現在這些故事和人物都成了球迷們找樂子的素材,紛紛將一些球員與一些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比如現在的足壇五霸,就是根據春秋五霸的原型而來的。首先要說明的是,世界足壇的五霸,並不是五位具有統治力的球員,而更多的是在惡搞和調侃。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可謂風雲變幻,大國處心積慮除掉小國擴張勢力,而小國們則為了生存尋找發展壯大的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些大國走向了衰落或分裂,而一些小國則完成了逆襲。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然而,越王勾踐率領越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但後來的戰國七雄卻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並沒有越國的身影。那麼,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呢?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 春秋時期著名的十大人物
    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春秋五霸存在於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之後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階段,東周與西周分界線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的標誌性事件,遷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遷都之後的周都是東周。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五這個數字是指整個春秋時期,曾經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這也正是我們這篇內容討論的重點,咱們放在後面詳談。最後這個「霸」字,是不是我們後人看待春秋時期幾個強大諸侯國曾經稱過霸,因此我們就給它命名為五霸呢?當然不是,那樣的話就真的搞反了,中國的詞語、成語,甚至每一個字,都是先有人和事,才會有相應意思的詞出現。
  • 春秋五霸都有誰這四位名副其實,此二位卻被後人質疑
    春秋五霸,在不同的史料評價裡,選取的人物各有不同,有兩個人最重要 對於春秋時期,雖然不能如數家珍,但也有所了解,在這個時期,家國動蕩不安,這是一個亂世,同時也是一個亂世出梟雄的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出名的莫不過於春秋五霸,他們是這個動蕩、王權旁落的時期最為厲害的國君,他們帶領著他們的國家與人民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版隆中對,五張羊皮換來一統天下的強秦
    那麼你知道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也有一段不輸於《隆中對》的典故,並最終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基石,這就是著名的百裡奚相秦了。百裡奚,春秋時期虞國人,姜姓,百裡氏,名奚。因此百裡奚其實也可以稱之為姜奚,而百裡奚本人也一直都以姜尚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雖然已經年逾七十卻從來不覺得自己年老,一心為秦國的崛起發光發亮。
  • 宋國軍事實力一般,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史記》或《荀子》的版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稱霸順序: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五霸,在這個時候稱霸,要佔據兩種優勢!第一就是人:在周朝的地位要高,也就是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特別注重禮義廉恥!第二:國家軍事實力,沒有軍事實力,只靠光杆司令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