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2020-12-16 史話閒篇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首先,春秋時期雖然諸侯林立,但是所謂諸侯,其實還是分封制下的產物,而所謂分封,其實就是諸侯國還認「周天子」,奉周王朝為主,因此,春秋時期的紛爭,其實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同時也是「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而所謂的春秋五霸,就是在一定的時期內,能夠讓各個「地方」聽話的諸侯,比如說以「尊王攘夷」而名列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齊桓公稱霸時期的諸侯國之中,齊桓公的的號召力是最為強大的。

其次,春秋時期大體還延續了周王朝的「禮制」,更講究的是以禮服人和以德服人,而歷史上對於春秋五霸的各種說法中都少不了齊桓公和晉文公倆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得到了周天子的「官方認證」,也就是說他倆是春秋時期最為名副其實的「侯伯」,即所謂的諸侯之長。

再有一點就是,春秋時期的爭霸中雖然有戰爭,但更多的確實聯姻、會盟、和談,這也就導致了春秋爭霸的本身是更趨向於和平的,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種現象有些類似於小孩子們玩對壘遊戲,打架或許有,但是不會太過於傷筋動骨,並且,當一方願意給出一定的利益時,另一方也會做出相應的妥協。

春秋爭霸也是如此,特別是在會盟和談時,若一方願意聽從另一方的「號令」,通過戰爭奪取的土地可以歸還,甚至被俘虜了的君王也可以送歸諸侯國之中,甚至還能夠幫忙打壓國內的反對聲音。

因此,雖然春秋有爭霸,但當時他們所爭的其實不是什麼國家主權,也不是什麼遼闊的地域,他們爭奪的其實是比較縹緲的「號召力」,也就是說,春秋五位霸主,他們所在的諸侯國或許是實力強盛的,但是讓他們成為霸主的並不是國家的強盛,而是他們強盛卻修德行,他們爭霸,只是爭奪一種「老大」的權威,也就是你聽我的,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不聽我的,那沒關係,打一頓,然後再你好我好大家好。

相關焦點

  • 綜合來看,春秋時期的哪個諸侯國實力最強?
    春秋時期哪個諸侯國最厲害?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在爭霸過程中勝出的國家比較厲害,那麼什麼叫做爭霸呢?爭霸就是當諸侯中的領頭羊,替周王室維持秩序的國家。春秋諸國因為當時周王室實力衰弱,諸侯如同一盤散沙一般,這個時候諸侯之間就如同叢林法則一般,由實力強悍的諸侯出來維持秩序,首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齊國國相管仲,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理念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強大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般來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這幾位在位時,都推動了本國的快速發展,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齊桓公在位時,召集了四國會盟,因為齊桓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作為盟主的諸侯。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齊國是第一個建立霸業的國家,他曾經援助燕國打退山戎的入侵。聯合諸侯國出兵衛國擊退了衛國的狄人,還曾經聯合中原諸侯討伐楚國,齊桓公屢次大會諸侯,和各國結成了同盟,相互約定某國遭受外患,各國共同出兵相救。會盟各國互不侵犯,如有爭端,就由盟主來決斷。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談到「春秋五霸」,相信即使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也會有所感觸,然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歷史教科書中挑選出來的一個概念而已。說到春秋五霸,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期的霸主是靠什麼標準產生的呢?應分別是哪一種?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數量究竟有多少?想必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仍未鬧清楚,以至於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的印象都是糊塗帳一筆。本文就為各位讀者簡單說明的這一問題,並且介紹幾個當時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 「水貨」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熟讀我國歷史之人應該都知道,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爭霸不斷。據眾多典籍記載,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而這其中有個喚作宋襄公的人,或被後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對此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見。今天,我們來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分析,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說法有很多,主流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也有其他觀點,但是前三個基本是固定的。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霸主,就是諸侯的大哥。 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此時燕國外強中乾,燕莊王差一點就跟周平王一樣被蠻夷攆著跑。但此時的天下非彼時的天下,當上霸主的齊桓公絕不允許自己小弟被人欺負。
  • 如何才能成為春秋五霸?通過齊桓公視角,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的五個君王,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還是存在著挺多的爭議的,不同的說法至少有七種。據《荀子·王霸》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真相:亂世爭霸,也要按照基本法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政治舞臺的主角成為了那些爭奪霸主的諸侯。歷史上很早就有「春秋五霸」的說法,但關於「五霸」的所指,向來莫衷一是。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五伯」(即「五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二年》,但是這裡的「五伯」指的是夏朝的昆吾氏,商朝大彭氏、豕韋氏,以及東周的齊桓公、晉文公。
  •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您真的知道嗎?
    春秋地圖此時的周天子對於諸侯的統治陷入弛緩,從而使諸侯愈發陷入城邦對立的狀態。此後的數百年間,風雷激蕩,烽煙四起,戰火連天。據孔夫子《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亦曾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依然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諸侯國中能力最強,實力最壯的五位國君稱作「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到底圖什麼?戰爭點到為止,真的不掠奪財物和土地嗎?
    魯侯說:「齊侯你好,我是魯侯,給我打電話有什麼事嗎?」齊侯說:「是這樣的,我看你不順眼,後天有空嗎?我們打一架。」魯侯說:「後天嗎?可以,在什麼地方?」齊侯說了一個地點,兩人又詳細說了些打仗的事情,然後互相道別。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什麼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其中仍有許多內涵值得探討,比如我們由淺入深的先來討論一個簡單的話題,本身這四個字就蘊含很多知識點。「春秋」是歷史時段的特定名詞,「五」是量詞,而「霸」是當時具有領袖地位諸侯國君的特定稱謂。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西周時代,周王大封諸侯。封到什麼程度?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有「八百諸侯」。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從西周到東周的轉折點是個「冷笑話」: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騙得諸侯紛紛趕來,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和田齊代替姜齊,而春秋五霸就是生活在東周的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故事,想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義,就從得從周朝建國後開始說起。 周禮規定了大的諸侯國只能有三軍,中型諸侯國只能有二軍,小的諸侯國只能有一軍,這是規定了諸侯國所能擁有的最大軍力,在從制度上限制了諸侯國擴軍備戰的思想,同時周禮規定了諸侯由天子分封,大夫由諸侯分封,士由大夫分封,諸侯建立的是國,大夫建立的是採邑,士建立的就是家,這也就是國家的來歷。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鮑叔牙居功至偉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迴轉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現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了?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失去微信之後,諸侯國開始紛紛建立國家,宣布自己的獨立。因為周朝君王分封的地域不同,就存在了強國和弱國之間的差距。在春秋初期,晉國憑藉著中原地區的封地在中原地區和其他國家同足鼎立。隨著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不停躁動和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晉國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國家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