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首先,春秋時期雖然諸侯林立,但是所謂諸侯,其實還是分封制下的產物,而所謂分封,其實就是諸侯國還認「周天子」,奉周王朝為主,因此,春秋時期的紛爭,其實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同時也是「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而所謂的春秋五霸,就是在一定的時期內,能夠讓各個「地方」聽話的諸侯,比如說以「尊王攘夷」而名列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齊桓公稱霸時期的諸侯國之中,齊桓公的的號召力是最為強大的。
其次,春秋時期大體還延續了周王朝的「禮制」,更講究的是以禮服人和以德服人,而歷史上對於春秋五霸的各種說法中都少不了齊桓公和晉文公倆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得到了周天子的「官方認證」,也就是說他倆是春秋時期最為名副其實的「侯伯」,即所謂的諸侯之長。
再有一點就是,春秋時期的爭霸中雖然有戰爭,但更多的確實聯姻、會盟、和談,這也就導致了春秋爭霸的本身是更趨向於和平的,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種現象有些類似於小孩子們玩對壘遊戲,打架或許有,但是不會太過於傷筋動骨,並且,當一方願意給出一定的利益時,另一方也會做出相應的妥協。
春秋爭霸也是如此,特別是在會盟和談時,若一方願意聽從另一方的「號令」,通過戰爭奪取的土地可以歸還,甚至被俘虜了的君王也可以送歸諸侯國之中,甚至還能夠幫忙打壓國內的反對聲音。
因此,雖然春秋有爭霸,但當時他們所爭的其實不是什麼國家主權,也不是什麼遼闊的地域,他們爭奪的其實是比較縹緲的「號召力」,也就是說,春秋五位霸主,他們所在的諸侯國或許是實力強盛的,但是讓他們成為霸主的並不是國家的強盛,而是他們強盛卻修德行,他們爭霸,只是爭奪一種「老大」的權威,也就是你聽我的,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不聽我的,那沒關係,打一頓,然後再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