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了?

2020-12-16 知歷史工作室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失去微信之後,諸侯國開始紛紛建立國家,宣布自己的獨立。因為周朝君王分封的地域不同,就存在了強國和弱國之間的差距。在春秋初期,晉國憑藉著中原地區的封地在中原地區和其他國家同足鼎立。隨著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不停躁動和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晉國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國家內亂。

後來在晉文公時期,其他諸國發生動亂,為了穩定國家安寧,中原各國之間行成同盟國的關係。因為晉國一家獨大,漸漸地就控制住了中原諸侯。就這樣,晉國走上了稱霸中原的道路。但是在後期發展中,晉國內部卻出現了危機。最後落的一個三家瓜分晉國的結果。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晉國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呢?

晉亡國之背景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沒有吸取周朝名存實亡的教訓,反而一直實行三軍六卿的國家政權管理制度,在晉國始初,內部權力的制約還算穩定。但是隨著朝代更替,各個公卿對權力的追求也越來越明目張胆。因為諸侯爭霸,大國吞併小國之後,晉國所佔領的地域也越來越多,一些公卿不甘心自己手裡的權力,就互相碾壓。最後晉國大權大多數都被把握在了幾個公卿手中。公元前六六三年開始,六個公卿發生爭鬥,最後僅剩下四家公卿,分別是,韓、魏、趙、智。

晉陽之戰結果

最初的智家公卿原本想的是使用計謀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但是結果卻不如人意,智家公卿先是打著振興晉國霸業的旗號,建議其他三家將自家土地拿出來歸還晉國,幫助晉國實現霸業。但是沒有料到趙家公卿會拒絕呈上土地。於是氣急敗壞的智家公卿聯合其他兩家公卿一起合力攻打趙家,史稱晉陽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智家公卿提出一個建議,把晉陽城外的水壩放開,水灌晉陽。智家公卿還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說給趙家和魏家聽,但是在趙家和魏家眼中,這似乎是一種暗示,恐怕以後自家城池也會受到這種對待,於是心中留下芥蒂。

在晉陽城中的趙家公卿顯然有些著急,且不說丟失城池,水漫晉陽的結果恐怕會是失了民心。於是在門客的建議下,趙家公卿趙襄子答應了和韓家,魏家的聯合。於是在這場戰爭的某個深夜,智家公卿還做著自己心中宏圖霸業的美夢,對外面的情況渾然不知的時候,突然一陣嘶喊吵到了他。匆忙起身的他,其實已經意識到一切都已經晚了。其他三家已經暗中聯合,殲滅了智家軍隊。最後的智家公卿也只能輪到死亡的命運。在此之後,智家的領土被其他三家分散殆盡,晉國的土地也被完全侵佔。三家不滿足於公卿的地位,領了周天子的封號,正式成為諸侯王。

晉滅原因

三家分晉之後,晉國正式滅亡。但是春秋初期開始,晉國都是一個中原強國。其他國家滅國的原因也都是外部侵佔,而晉國滅國的原因為何是從內部開始?在根本上還是分權制度惹得禍。從晉國吞併其他小國源頭探尋真相可以發現,這都是公卿大夫的私心作祟。為了擴大自家土地,公卿大夫不斷打著為了晉國的旗號發動戰爭。雖然晉國土地擴大了,但是最終的權利還是落在了公卿手中。而且因為晉國初期發生公子奪權的情況,所以為了保證王權的地位,晉國就直接將權力分散到了公卿手中。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後期晉國的悲劇。

【後記】

春秋和戰國分別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所以兩個時期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霸主。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我們不難看出其中變化。而三家分晉也是春秋時期轉向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代表了春秋的終點和戰國的起點。晉陽之戰之後,晉國滅亡,但是出現了三個新的諸侯國家。從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三家分晉的描寫在開篇,描寫甚多,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意義。在此之前,各個諸侯國所處的還是奴隸制社會,但是從三家分晉以後,各個諸侯國完全實現了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換的過程。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特徵的歷史變化中,三家分晉有些劃時代的影響力,對此後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春秋時期的大多數的時間內,只有晉國在中原大地上稱霸,另外三大強國皆不敢妄自開戰。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封到什麼程度?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有「八百諸侯」。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從西周到東周的轉折點是個「冷笑話」: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騙得諸侯紛紛趕來,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越王勾踐時代越國確實非常強大,但這也就是越國最強大的時候,從後來開始越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十三歲繼位二十四歲亡國,在這短短十一年的在位時間裡,他做了一件極具直男審美的事情,一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敗家排行榜的第一名,逗女朋友開心的禮物,就是烽火戲諸侯。他在不懈的努力下,西周的滅亡就像油門踩到底的小汽車。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踩著破三輪趕緊搬家,從鎬京跑到了洛陽,這一遷都,便拉開了春秋時期各家爭霸的局面了。
  • 宋國軍事實力一般,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史記》或《荀子》的版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稱霸順序: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五霸,在這個時候稱霸,要佔據兩種優勢!第一就是人:在周朝的地位要高,也就是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特別注重禮義廉恥!第二:國家軍事實力,沒有軍事實力,只靠光杆司令也是不行的!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什麼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其中仍有許多內涵值得探討,比如我們由淺入深的先來討論一個簡單的話題,本身這四個字就蘊含很多知識點。「春秋」是歷史時段的特定名詞,「五」是量詞,而「霸」是當時具有領袖地位諸侯國君的特定稱謂。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春秋五霸之禍起蕭牆》:晉國內亂,重耳開始了流亡生涯
    那麼,整個事件的前前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最終的結果又是什麼呢?)春秋五霸中,稱霸前,遭受流亡之苦最多的是重耳。晉是西周一個封國,在山西。有傳說,說當年周武王死了,周成王即位,幼小時跟弟弟玩,周成王用桐葉撕削成琺,賞給弟弟,這是信物。在古代分封時諸侯時,王室要藉此委任。兩人過家家,本是玩笑,史官聽了,當真了。君無戲言。因錯就錯了,封叔虞做了晉的諸侯。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一鳴驚人」,這個成語的由來和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有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楚莊王就是一個「大男主」,從廢柴逆襲成為霸主。他繼位之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楚國朝堂之上奸佞橫行,大夫伍舉直言上諫。楚莊王羞愧萬分,以鳥為喻,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朱平王遷都後,到公元前476年為止一直有「春秋五霸」之爭,但從根本上說,這300年來,晉國一直處於前列,只有楚國能與之抗衡。就像未遂超級大國對抗一樣。很多人不明白秦國佔據北方黃河流域,有發達的農耕文明,曾經是統一全國的霸主,為什麼走向解體的結局?秦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春秋時代的結束。事實上,聖極必衰是不變的規律。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說法有很多,主流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也有其他觀點,但是前三個基本是固定的。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他差點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卻因為家庭內亂遺憾收場
    提起「春秋五霸」,首先想到的就是齊桓公,其次還有人會說晉文公。但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晉國並沒有參加,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走到半路返回了。而晉文公與他就更加相熟了,正是因為主人公的家庭內亂,晉文公重耳才被迫逃亡。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