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史記》或《荀子》的版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
稱霸順序:
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楚莊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春秋五霸,在這個時候稱霸,要佔據兩種優勢!第一就是人:在周朝的地位要高,也就是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特別注重禮義廉恥!第二:國家軍事實力,沒有軍事實力,只靠光杆司令也是不行的!
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周王朝侯爵,在位期間,管仲為相
改革:軍政合一、兵民合一
齊桓公於前681年(周僖王元年,齊桓公五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提出「尊王攘夷」,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拓展:管鮑之交就出現在齊桓公爭奪國君的時期
晉文公稱霸
晉文公,周王朝侯爵!在晉文公繼承王位之時,晉國已是大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城濮之戰:大敗楚國,一戰而霸。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成王率楚、鄭、陳、蔡、許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
晉、楚兩國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交兵,晉文公對楚軍退避三舍,以避其鋒芒。文公在軍事上採取了先讓一步,後發制人的方針,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對楚國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晉國稱霸中原的基礎。

秦穆公稱霸
秦穆公,周王朝伯爵!
繼位後任用百裡奚、蹇叔、由余為謀臣
秦穆公曾幫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實現了秦晉之好。
秦穆公向西發展,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開闢國土千餘裡,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楚莊王
子爵,後因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管控能力下降,自封為王爵!
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邲之戰中大勝晉國。
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後世評價「一鳴驚人」。
宋襄公
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
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之一。
宋國是第二個稱霸的,為什麼最後講,因為宋國稱霸歷來有所爭議,所以這裡單獨解釋!
宋國稱霸兩個方面
一:爵位,周王朝被封為公爵的有五個(虢國,虞國,周國,衛國,宋國)
虢國,虞國,在假虞滅虢之時,已被晉國吞併!周國,衛國,實力相比較於宋,還是有所差異!宋襄公為人仁義,受百姓愛戴!
二:
春秋時期,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內亂,幾個公子爭奪君主之位,王宮內外烽煙四起,公子昭藉助宋襄公的幫助才登上君位。宋國軍事實力一般,齊國又是春秋霸主,而宋襄公卻幫助齊國平息了內亂。此時便有了稱霸之資!
綜合這兩點,宋國幫助了霸主齊國,自身又是公爵,便開啟了稱霸之路!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雖爵位不如宋國,但軍事實力強悍,對周王朝的貢獻高,也是稱霸之資!楚莊王子爵,後因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管控能力下降,自封為王爵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