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細心的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對於春秋五霸會有疑惑。明明在讀初中時歷史書上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和晉文公。但是上了高中後,怎麼這春秋五霸又變成了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闔閭和勾踐。#春秋五霸#
怎麼上了個高中,這歷史人物還能大變活人不成?
春秋五霸的候選人太多,眾說紛紜
其實細心的人會發現,在不同的書上寫的春秋五霸是有很多版本的,而提名候選人可不僅僅是這幾個人,要多得多:
除上歷史書上說的這七人,還有晉悼公、吳王夫差等,還有把夏朝商朝的人拉進來的,比如把夏朝的昆吾、商朝的大彭、豕韋與齊桓公和晉文公並列稱為五霸的。
可以看得出來,除了獲得默認資格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另外三個位置花落誰家是眾說紛紜。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回到最本質上,究竟什麼是霸主,為什麼會有出現霸主呢?
霸主,伯也,率諸侯朝天子,興復中國
什麼是霸主,班固曾經解釋說道 :「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
「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幫聖人與之,非明王之法張」
由此可見,那會的霸和現在的霸意思差異很大。
霸主並不是稱霸,而是要延續三王之道,率領諸侯為天子服務,要興復中國,對抗夷狄。所以這裡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為天子服務的,肯定是要獲得天子的任可,二是要攘除夷狄,所以是要對外取得勝利的。
為什麼需要霸主
到這裡,又有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既然有天子,為什麼這會需要霸主,起碼三王五帝時沒聽說要有一個霸主來承擔興復中國,對抗夷狄的責任。
所以在整句話中,有一個前提不能忽略。那就是三王之道衰,也就是現在的天子稱不起三王之道。為什麼西周舊制日漸勢衰,我在之前的文章有寫過,大家可以參考。讀書筆記——西周的制度導致國家越來越弱,與諸侯各國較量失敗。
諸夏各國面臨著外憂內患,需要有人來主持大局。所以這個人不僅僅需要前面兩個前提,天子任可,能夠攘除夷,自身是需要能立得住的,既要有實力,又能代表三王的,大面是有道德規範的。
所以霸主體制是因為當時西周原有的禮教崩壞,同時又面臨著外患的侵擾。而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卻並不是一個靠譜的領導,有著能帶領大家的領導能力的人。於是這個環境下,需要霸主。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霸主
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成為霸主的一些基本條件:
1、國家夠強
2、沒有原則性的道理問題
3、被天子認可
4、打敗外族
所以從這種邏輯下可以看出,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實質面名歸,沒有疑議。因為這四個條件全都滿足,而其它幾個候選人或多或少有些牽強的成分。比如宋襄公,道德層面沒問題,又帶領大家平定了齊國內亂。但是宋國畢竟不夠強大,所以列入五霸多少有些爭議。再比如楚莊王,國家夠強沒有疑問,但是楚國最開始自己定位蠻夷,顯然打敗外族這一點要求就顯得楚莊王列入霸主中,太過牽強。棲說閒書:湖北人的進取心有歷史根源,讀《失敗者的春秋》有感。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才導致眾所紛紜,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五霸候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