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

2020-12-16 好奇殼子

有細心的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對於春秋五霸會有疑惑。明明在讀初中時歷史書上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和晉文公。但是上了高中後,怎麼這春秋五霸又變成了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闔閭和勾踐。#春秋五霸#

怎麼上了個高中,這歷史人物還能大變活人不成?

春秋五霸的候選人太多,眾說紛紜

其實細心的人會發現,在不同的書上寫的春秋五霸是有很多版本的,而提名候選人可不僅僅是這幾個人,要多得多:

除上歷史書上說的這七人,還有晉悼公、吳王夫差等,還有把夏朝商朝的人拉進來的,比如把夏朝的昆吾、商朝的大彭、豕韋與齊桓公和晉文公並列稱為五霸的。

可以看得出來,除了獲得默認資格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另外三個位置花落誰家是眾說紛紜。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回到最本質上,究竟什麼是霸主,為什麼會有出現霸主呢?

霸主,伯也,率諸侯朝天子,興復中國

什麼是霸主,班固曾經解釋說道 :「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

「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幫聖人與之,非明王之法張」

由此可見,那會的霸和現在的霸意思差異很大。

霸主並不是稱霸,而是要延續三王之道,率領諸侯為天子服務,要興復中國,對抗夷狄。所以這裡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為天子服務的,肯定是要獲得天子的任可,二是要攘除夷狄,所以是要對外取得勝利的。

為什麼需要霸主

到這裡,又有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既然有天子,為什麼這會需要霸主,起碼三王五帝時沒聽說要有一個霸主來承擔興復中國,對抗夷狄的責任。

所以在整句話中,有一個前提不能忽略。那就是三王之道衰,也就是現在的天子稱不起三王之道。為什麼西周舊制日漸勢衰,我在之前的文章有寫過,大家可以參考。讀書筆記——西周的制度導致國家越來越弱,與諸侯各國較量失敗

諸夏各國面臨著外憂內患,需要有人來主持大局。所以這個人不僅僅需要前面兩個前提,天子任可,能夠攘除夷,自身是需要能立得住的,既要有實力,又能代表三王的,大面是有道德規範的。

所以霸主體制是因為當時西周原有的禮教崩壞,同時又面臨著外患的侵擾。而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卻並不是一個靠譜的領導,有著能帶領大家的領導能力的人。於是這個環境下,需要霸主。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霸主

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成為霸主的一些基本條件:

1、國家夠強

2、沒有原則性的道理問題

3、被天子認可

4、打敗外族

所以從這種邏輯下可以看出,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實質面名歸,沒有疑議。因為這四個條件全都滿足,而其它幾個候選人或多或少有些牽強的成分。比如宋襄公,道德層面沒問題,又帶領大家平定了齊國內亂。但是宋國畢竟不夠強大,所以列入五霸多少有些爭議。再比如楚莊王,國家夠強沒有疑問,但是楚國最開始自己定位蠻夷,顯然打敗外族這一點要求就顯得楚莊王列入霸主中,太過牽強。棲說閒書:湖北人的進取心有歷史根源,讀《失敗者的春秋》有感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才導致眾所紛紜,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五霸候選人了。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之中,為什麼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當得毫無疑問呢?
    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列為五霸,毫無爭議但是有兩個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疑問的內定名額,那就是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因為他們倆都滿足五霸人選的幾個條件:1、國家夠強。
  • 足壇鮮梗之,對標春秋五霸的足壇五霸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譜寫出了太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現在這些故事和人物都成了球迷們找樂子的素材,紛紛將一些球員與一些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比如現在的足壇五霸,就是根據春秋五霸的原型而來的。首先要說明的是,世界足壇的五霸,並不是五位具有統治力的球員,而更多的是在惡搞和調侃。
  • 「水貨」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首先,我們來看看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春秋時代,列國混戰,霸主更迭,歷來都認為當時曾經出現過「五霸」。孟子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說:「五霸,桓公為盛。」(《孟子·告子》)《商君書·更法》也強調:「五霸不同法而霸。」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春秋五霸」中,齊桓公和晉文公入選是毫無爭議的。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正兒八經的高富帥,齊桓公姜小白就是姜子牙的重孫。本來家底就殷實,加上姜小白還是個深明大義、知人善任的明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搞改革、促發展,國立想不強盛都難。舉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名正言順的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都有誰這四位名副其實,此二位卻被後人質疑
    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對於春秋五霸,各個史料都有不同的評價,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在《詞通》裡,對於春秋五霸,他認為有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而在《史記索隱》、《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
  • 有人說春秋五霸竟然有七個,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幾位諸侯,其實一直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結論,我們現在經常接觸到的主要是兩種:一種說法來自《史記索隱》,由司馬遷提出,這裡的五霸是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組成;另一種說法則是在《荀子王霸》中提出的,這裡的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談到「春秋五霸」,相信即使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也會有所感觸,然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歷史教科書中挑選出來的一個概念而已。說到春秋五霸,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期的霸主是靠什麼標準產生的呢?應分別是哪一種?
  • 春秋五霸宋襄公,司馬遷說他是英雄,馮夢龍說他是笨蛋,誰說的對
    春秋第二霸隨著齊桓公去世,一個新的問題出現:誰來接替霸主位置?司馬遷的《史記》中評出了春秋五霸,按順序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般認為這是最權威的一個說法,司馬遷說第二個霸主是宋襄公,接替齊桓公霸主位置的是宋襄公。在《史記》中,司馬遷是把宋襄公當正面人物來寫的,寫的非常高大上,以至於在司馬遷眼中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實際上春秋五霸,這是後人評比出來的,在春秋的當時,是沒有人評比的。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強大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般來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這幾位在位時,都推動了本國的快速發展,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齊桓公在位時,召集了四國會盟,因為齊桓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作為盟主的諸侯。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春秋五霸存在於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之後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階段,東周與西周分界線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的標誌性事件,遷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遷都之後的周都是東周。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春秋五霸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春秋五霸,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數春秋風流人物,還看這五霸七雄。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關於歷史人物考察較多的就數春秋五霸了,主要考察其代表人物和歷史事件,所以,對其基本情況考生應有大致的了解。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您真的知道嗎?
    據孔夫子《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亦曾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依然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諸侯國中能力最強,實力最壯的五位國君稱作「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春秋五霸歷來說法不一,但這三位卻是公認的霸主,你知道那三位嗎?
    春秋五霸是指周王室東遷以後爭霸天下的五位諸侯,在春秋時期「霸」通「伯」,即方伯之意。 方伯在《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裡之外設方伯。」,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方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