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春秋時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國君卻可以稱「王」呢?

2020-12-12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

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西周的建立和分封講起。

周王朝的分封體系

雖然在我們今天對他們的稱呼,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是「公」。但其實他們的爵位含金量並不相同,齊桓晉文是侯爵,而鄭、秦還只是伯爵。

周王朝建立以後,經武王、成王二朝,建立了完整的分封體系,共計分封諸侯國大約140餘個。

周王給這些諸侯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爵只能是周天子一人才有資格。

不僅如此,周王朝的公爵是十分尊貴的。一般只有同時擔任周王室的三公,也就是太師、太保、太史,才有資格在生前成為公爵。

整個周王朝也僅僅只有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畢公高,以及後來的虢公家族等極少數人在生前就曾有「公」的高爵。

而周王朝分封在外的諸侯國大約有四等,一等是諸姬和重要功臣,二等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及臣服周的殷商方國,三等是荒服,也就是視為蠻夷而臣服於周的方國,四等是完全的蠻夷國家。

這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微子啟的宋國,國君在生前就是公爵。這是因為微子啟是殷商王室率先臣服於周的,而且當時殷商貴族勢力還十分強大,也就是說這個公爵是做給人看的,實際上周王室一直防著宋國的。

而除此之外,一等諸侯也最多是侯爵和伯爵,比如齊侯、魯侯、晉侯、鄭伯、秦伯;二等諸侯一般是伯爵或者子爵,比如許子、邾子;三四等諸侯最高是子爵,大多還是男爵。

而楚國是幾等諸侯呢?

答案是三等諸侯,也就是臣服於周的「荒服」,周王的分封體系之中的荊蠻之一。

楚國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時就臣服於周,得封子爵。周成王時,周公東徵取勝,在岐陽召開諸侯會盟,在這次會盟之上,周成王再次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子。

當時楚國什麼地位呢?就是大家周王和諸侯坐在大堂之上會盟,熊繹只能在旁邊看著。(《國語·晉語八》:楚為荊蠻···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

也就是說,楚國在荒服當中爵位算高的了,但正經爵位也不過是子爵。

在西周時期,這套爵位體系是多方保證嚴格執行的,嚴禁僭越。

為何都稱「公」?

那麼,為什麼史書中把鄭莊、齊桓、晉文、秦穆都稱作公爵呢?是不是後人不知道,稱呼錯了?

如果大家去看《左傳》就會發現,這些人也是「侯伯」,並不是「公」,只有一個時候例外,那就是他們死後。

比如在魯僖公十七年,還記載的是「齊侯小白卒」,第二年就變成了「八月葬齊桓公」。

為春秋做注的何休、範寧等人解釋說,這是因為古人一向尊奉死者為大,周天子為了順應諸侯們的虛榮和尊崇他們的先祖,所以在這些人死後,便一般追諡一個最尊貴的爵位-公爵。

這種做法涉及面極廣,即使像許國、邾國這樣的子爵封國,死後也能得到一個公爵的諡號,而且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時期。

所以,齊桓公姜小白生前是「齊侯」,而死後才變成的「齊桓公」,其餘鄭莊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人同理。

那麼,春秋時期的楚國稱「王」也是這個原因嗎,是周王在死後追諡的殊榮嗎?

當然不是,周王自己才是王爵,怎麼可能給臣下封王爵,那不是與自己平起平坐了嗎?況且,楚國不過是子爵而已,比起齊晉魯來說,地位低太多了。

那麼,楚國的「王爵」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楚武王自立

楚國與周王室的臣服關係,十分脆弱。

一方面楚國本來早已建國,周天子的分封不過是對這種既成事實的承認,確立表面上的臣服;

而另一方面,周王室對楚國十分歧視,將其當做蠻夷一樣的存在,岐陽會盟就是明證。

所以,成康之世,周王室軍勢強大,楚國還很聽話,等到周王室漸漸衰弱,而楚國卻要謀求發展,因此楚周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一直都存在。

周王室為了限制楚國,採取了兩手措施,一方面頻繁的南下徵伐楚國,另一方面在江漢間分封眾多諸侯以阻遏楚國。

到了春秋之時,周王室軍事、經濟方面都已衰落,而楚國卻在篳路藍縷之下日益壯大,開啟了對江漢諸侯的吞併。

楚君熊通之時,楚國終於將周王室在江漢間的最大諸侯隨國打敗。於是,熊通通過隨國向周王室示威:我現在這麼強,一個子爵明顯不夠,您看著辦吧!

周王室雖然無力救隨攻楚,但好歹天子的尊嚴還是得要的,畢竟楚國也打不到成周洛邑不是?所以,周天子表示,愛咋咋的,一個蠻夷能有子爵都不錯了。

熊通很生氣,經過三次戰役把隨國給滅了,示威周王室;另一方面,你不給我封爵,我自己封。

於是,楚君熊通三十五年,熊通自稱楚王,是為楚武王。從此以後,楚國的世代國君都稱王,楚莊王就是熊侶就是楚武王的五世孫。

而此時的中原,晉國正在進行曲沃代翼、鄭莊公正在與王室角力,周天子無心也無力執行他的爵位制度,只能任憑楚國僭越了。

所以,其他諸侯還停留在生前是侯伯,死後才成為「公」 的時代,而楚國最早來到了「稱王」的時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君主都稱「公」,唯獨楚國稱「王」?
    西周之後是春秋,春秋時期,諸侯割據,表面上依然是付屬於皇室,但已經各自為政,各諸侯雖有異心,但諡號依然是公,唯獨楚王特殊,諡號為王,楚王為何如此特殊?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后,分封姬室皇族與有功之臣,分封爵位也有區別,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其中公是最高級,是諸侯國一國之首,因此之後的齊國姜子牙,因姜子牙功勞過高,被封為齊侯,諡號齊太公。
  • 為什麼楚國國君能稱王,秦國只能稱公
    喜歡京劇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乾坤帶,而乾坤帶中有一段著名的片段,講的「絕纓之宴」的事。而「絕纓之宴」的主人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春秋時期,各國國君一般都稱公,比如晉文公,秦穆公。到楚國這兒不一樣了,別國國君,尊一聲公,只有楚國國君,稱王。
  • 人皆稱公、我獨稱王——特立獨行的楚國國君
    起初,西周時期,有資格稱公的諸侯國君,只有炎帝後裔姜姓焦國、黃帝後裔伊姓薊國、帝堯後裔祈姓祝國、帝舜後裔媯姓陳國、夏禹後裔姒姓杞國、殷商後裔子姓宋國;這六國是前代帝王后裔。另外,周室宗親----文王姬昌兩嫡弟虢仲、虢季,分別受封東虢、西虢,也是稱公,文王叔父仲雍的後代虞仲,受封虞國,也稱公。所以西周時期,有資格稱公的諸侯,一共九家。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春秋時期,鄭莊公、齊桓公先後稱霸,為何都只維持了一世呢?
    相對於戰國時期的激烈兼併戰爭,春秋時期的主題,無疑是諸侯爭霸。而提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其中以兩種說法最具有認同度,一是《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由此,對於齊桓公來說,自然是公認的春秋五霸之首。
  • 為何要稱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為國?
    其實,不止「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稱國」,西周初年就這樣了。或許,殷商時期稍大的部落和城邑,已經「稱國」了。因為,「國」之本義,就是指諸侯這樣的「小邦主」領地。甲骨文中有「國」字,同「或」。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孫海波先生考證考證說,甲骨文的「或」中之「口」,象「城」形,以戈守之,國之義也。
  • 春秋時期著名的十大人物
    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數量究竟有多少?想必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仍未鬧清楚,以至於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的印象都是糊塗帳一筆。本文就為各位讀者簡單說明的這一問題,並且介紹幾個當時比較有名的諸侯國。諸侯國雖多,但當時最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接下來就為大家簡單介紹春秋時期幾個較為有名氣的諸侯國: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王、公都有什麼命名規則?都有何規律?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王、公這些都是周朝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當然王爵在春秋戰國之前只有周王可以用,其他的諸侯國身份最高的也就是公爵,所以這些王、公本身就沒有什麼命名的規則,比如周王冊封宋襄公為公爵,那麼他就可以叫宋襄公,反之如果周王冊封宋襄公為伯爵,那他就只能叫宋襄伯
  • 春秋時期有影響的十大著名人物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一匡天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春秋時期政治家,「春秋五霸」之一。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楚莊王,熊旅,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為何古代東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這是巧合嗎?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當然,大部分諸侯此時還沒打算像後世的強秦一樣徵服天下,他們追求的是「霸」,「霸」為何物?「霸」為「伯」的假借,指古代諸侯聯盟的盟主,即在某一領域或地區勢力最大並取得首領地位的諸侯。春秋有五霸,那麼,最先稱霸的是誰呢?是齊國的齊桓公,而齊國為稱霸而奉行的國策,便是著名的「尊王攘夷」。
  • 春秋時期諸侯怎樣「競選班長」
    春秋時期有五位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是長的意思。打個形象的比喻,周王是比較隨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不同階段的「班長」。成為一個霸主,首先要「尊王」,即重振周王室的聲威,表面上讓周王恢復共主的地位。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平定王室內亂、受到王室冊命。春秋時期,周王室經常內亂,一些地位比較高的公子、王子因爭奪王位屢次引發動亂,最後只能由霸主出面幹預,幫王室平定內亂、扶立一個新王。
  • 春秋戰國之楚國國君世系
    根據《史記·楚世家》整理楚國帝王世系如下(鑑於司馬遷當時的條件,《史記》中有誤的可通過其他史料予以更正):楚國的祖先是顓頊帝高陽之後,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當火正(司火官),帝嚳賜稱「祝融」。重黎在共工氏作亂時沒有作戰沒有全勝被帝嚳所殺,帝嚳用重黎之弟吳回任祝融。
  • 春秋首霸齊恆公,天子從令諸侯,為什麼只「稱霸」不「求王」
    《齊豫》記載,公元衡年,齊桓公登基,在各方面都實行了相應的措施,實力得以擴大。他的重臣管仲時時提醒,「西人聖王治天下,三國五國卑鄙,固民之事,陵為終,慎用六柄」。這讓當時的人非常愛戴他,保證不會有內憂的威脅。但是,外敵入侵是不可避免的。春秋初期,基本情況大致是齊,魯,宋三國爭霸,而齊國的主要敵人是魯國。
  • 春秋是貴族的春秋:鄭七穆、魯三桓、晉六卿、齊六貴、楚七公詳解
    春秋是貴族的春秋,言必追先祖,官必講正統,春秋就是貴族們的舞臺,也是他們最後的舞臺。現在咱們就來一一說說各個諸侯國中的最顯貴的貴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後代。
  • 春秋真相:亂世爭霸,也要按照基本法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所以,最早的「五霸」是指「三代五霸」而非「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儒家著作《荀子》,《仲尼》篇中有這樣的話:「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意思是:孔門之內,五尺高的孩子都羞於稱道五霸。後文又說:「齊桓,五伯之盛者也。」這裡的「五伯」領頭的一個是齊桓公,證明《荀子》中的「五伯」是指「春秋五霸」。
  •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此次會盟之後,齊桓公成為各國諸侯所認可的天下霸主,正式改變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後來相繼崛起的春秋霸主,也紛紛效仿齊桓公,利用「尊王攘夷」的口號,爭奪天下霸主之位。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那麼,春秋時期在「尊王攘夷」前後,都經歷了什麼階段呢? 第一,齊桓公稱霸時期,首次提出「尊王攘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