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諸侯怎樣「競選班長」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春秋時期有五位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是長的意思。打個形象的比喻,周王是比較隨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不同階段的「班長」。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中,有本名叫《周馴》(又稱《周訓》)的書,記載了戰國後期東周昭文公對共太子的教誨。昭文公的訓誡包含上起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眾多史事。

《周馴》裡面有句話:「子以六王、五伯之念。」其中的「六王」是堯、舜、禹、湯、文、武六王;「五伯」至少包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踐,可能還有吳王闔盧。

傳統上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必屬「春秋五伯」,但《周馴》的記載動搖了這一說法。目前看來,無論哪一種,齊桓公、晉文公都排在前面,這兩人是名副其實的霸主,其霸業也最為典型。

成為一個霸主,首先要「尊王」,即重振周王室的聲威,表面上讓周王恢復共主的地位。

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平定王室內亂、受到王室冊命。春秋時期,周王室經常內亂,一些地位比較高的公子、王子因爭奪王位屢次引發動亂,最後只能由霸主出面幹預,幫王室平定內亂、扶立一個新王。

成為一個霸主,其次要「攘夷」,即領導中原華夏諸國抵禦戎狄的侵襲。

齊桓公就曾經抗禦赤狄。有段時期,太行山地區的赤狄很容易通過太行山的幾個隘口進入平原地區,首當其衝的就是邢國,還有衛國。齊桓公抵禦赤狄,「存邢救衛」,伐山戎救燕,實為大功績。

晉文公則挫敗了楚國。南方的楚國在春秋早期逐步壯大,齊桓公時楚人已經開始北上。到晉文公的時候,楚國當政者是英明君主楚成王,他正式開始北上爭霸。晉文公的一個重要功業就是,在城濮之戰中擊敗了楚國。

成為一個霸主,接下來要「盟會」。

如果在爭霸戰爭中獲勝,就要舉行一個盟會。在這個盟會上,按照實力強弱和地位高低排定順序,繼而歃血為盟。這個盟誓就像現在籤訂的「國際公約」一樣。凡是參與盟會、籤訂公約的,就不能輕易破壞這個約定。

如果誰破壞了盟約,霸主就有義務率領大家去討伐。史書記載,齊桓公曾經「九合諸侯」,就是九次會盟諸侯;葵丘之盟上,正式確立了齊桓公的春秋首霸地位。

葵丘之盟也是自平王東遷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諸侯集合。會盟前後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夏,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予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和大路」等物。第二次發生在同年九月,訂立了盟約。

踐土之盟,是繼葵丘會盟之後最為重要的一次會盟,正式確立了晉國作為諸侯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衡雍附近)修築王宮,欲盟會周天子和諸侯。公元前632年5月,晉文公與鄭伯盟于衡雍,同時向周襄王獻上楚國的戰俘。

周天子派尹氏、王子虎、內史叔興父參與會議,並策命晉文公為「侯伯」,賞賜「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等。

清華大學藏楚簡《系年》第七章中也記載了城濮之戰和踐土之盟的內容,即「文公率秦、齊、宋及群戎之師以敗楚師於城濮,遂朝周襄王于衡雍,獻楚俘馘,盟諸侯於踐土」。

從《系年》的描述來看,周襄王是親自到衡雍與晉文公會盟的。想來,《左傳》可能為尊者諱,而只寫了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會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數量究竟有多少?想必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仍未鬧清楚,以至於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的印象都是糊塗帳一筆。本文就為各位讀者簡單說明的這一問題,並且介紹幾個當時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演講稿:競選班長發言稿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我很高興能參加這次的班幹部競選。我想競選的崗位是班級之首——班長。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此,我想要競選班長。我是一個熱愛學習,性格活潑開朗的女孩,我愛好廣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有很強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 為何春秋時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國君卻可以稱「王」呢?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獅子大開口的聘禮需求在西周鼎盛時期,為表示對周天子的敬畏與尊重各國諸侯都要定期向周天子朝覲和聘問,這也是諸侯國朝覲述職的義務之一,但是在春秋時期,諸侯們不僅不再定期朝覲聘問,有的實力雄厚者竟然做出享受天子般的舉動。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春秋時期:「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學術下移」,為這些士人的能量釋放創造了用武之地。學術下移和私學的興起是相伴而行的。一般認為,孔子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屬於春秋中晚期人。孔子、墨子、孫子、老子等私學大家培養出了大批的讀書人,再與舊政權中分離出來的那一批文化人合流,匯集成了特有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士人隊伍。也就是說,到春秋晚期,士階層完全形成了。
  • 春秋時期著名的十大人物
    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 春秋戰國存在最長的諸侯國有哪些?
    春秋戰國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很多,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兼併潮,最終還留下來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戰國七雄這幾個留到最後的,那麼到底哪些諸侯國存在時間最長呢?戰國七雄之中,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時候才建立的,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
  • 享國近2000年,春秋戰國時期最古老的諸侯國——越國是什麼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諸國並立,互相爭霸,這裡面有些相對大的諸侯國就很有名氣,還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臥薪嘗膽」,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典故,那麼,這個越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越人對於商朝戰事起到很大作用,卜辭經常記載商朝命令越人參加戰爭,在武丁時期兩者關係頗為密切。《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24年「於越來賓」,這也是「於越」之名第一次見諸史料,春秋早期,越國就一度強盛甚至威脅到北邊的齊國,魯桓公和鄭莊公曾在越國會盟,齊桓公語管仲稱「天下之國,莫強于越」,後來的楚莊王徵服了吳國和越國並將其作為附庸。
  • 春秋爭霸爭的是什麼?為什麼說五霸是五位諸侯而非五個諸侯國?
    對於春秋五霸,可能很多人會有個誤區,就是認為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盛的五個諸侯國,但事實上,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能「號令天下」的那幾個諸侯,而其原因要細說起來,那就得和春秋這個時代背景相結合了。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春秋時期有影響的十大著名人物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一匡天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春秋時期政治家,「春秋五霸」之一。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楚莊王,熊旅,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 綜合來看,春秋時期的哪個諸侯國實力最強?
    春秋時期哪個諸侯國最厲害?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在爭霸過程中勝出的國家比較厲害,那麼什麼叫做爭霸呢?爭霸就是當諸侯中的領頭羊,替周王室維持秩序的國家。春秋諸國因為當時周王室實力衰弱,諸侯如同一盤散沙一般,這個時候諸侯之間就如同叢林法則一般,由實力強悍的諸侯出來維持秩序,首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齊國國相管仲,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理念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幾個?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在周平王東遷後,有三個諸侯國獲得了比較大的利益,並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誰呢?一、秦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 春秋諸侯姬妾太多,明爭暗鬥太麻煩?他們自有娶妻妙法
    這一悲慘的實例使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皇室貴族們,他們不應讓後宮控制朝廷,得想辦法讓宮內和諧。因此,春秋時代的人們想出了對應的辦法:為了完全消除內宮的陰謀詭計,他們簡單地讓君主與九個女子結婚。也就是說王子一次可以得到九個女人,這種制度就叫做「媵妾婚姻」。
  • 對他人的稱呼是有講究的,春秋時期一個稱呼的背後可能隱含著褒貶
    本期為您繼續解讀《春秋》, 人與人之間交往,彼此稱呼是必不可少的。怎樣稱呼他人是一門學問,當然熟人之間彼此的稱呼講究到沒那麼多,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不太熟悉的人,那就得注意了。稱呼不合適,很有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反感。另外對他人不合適的稱呼,也會顯得自己沒有修養和禮貌。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