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幾個?

2020-12-10 騰訊網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徵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那些事4:這些歷史典故,你知道嗎?
    :敏之這些歷史典故,你知道嗎?.mp303:56來自融睿歷史在我們讀詩、讀書的時候,總會出現許多歷史典故,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語和歇後語也有許多是從歷史典故變化而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的名號都還存留在我們心中,基本上也是婦孺皆知了。
  • 「戰國七雄」是只有7個國家嗎?歷史中的多事之秋,春秋與戰國
    在我國歷史中,有一個歷史時間段很是好玩,那便是春秋和戰國,這期間有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你知道戰國七雄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真的只要有7個國家嗎?為了方便大家盤清春秋與戰國的時間線,首先來給大家做個簡單的時間順序排列,據華夏有歷史記載開始: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而今天說的故事,便發生在春秋與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與周朝的關係
    歷史上,我們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為什麼會有兩個周朝呢?他們和春秋戰國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文物是在周朝興盛的呢?本文為大家一一解惑。話說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經過周公的有序治理,國家走向了正軌,百姓安居樂業。就這樣傳了許多年。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
  • 穿越春秋戰國時期|在常州淹城感受歷史滄桑與文化演變
    常州淹城春秋樂園是我去過中華恐龍園之後才知道的主題樂園,它建立在春秋淹城遺址之上,這裡也是是中國最為古老也最為完整的地面城池遺址樂園分為諸子百家、市井商街、春秋王宮、淹城遺址、鐵血冒險城、春秋五霸山等景區,包含軍事、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總共誕生了109個諸侯國,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多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非常活躍的時代。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
    從前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口訣:「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在歷史常識中經常考察的考點有人物,戰爭,制度等。而如何有效的記住這些,可以通過整理典故的方式,那我們就來盤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相關典故,通過典故的學習來記憶相關人物與事件。
  •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 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節目的最新音頻,已在歷史人文版塊同步更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幾個部分。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
    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 春秋戰國103個國家,你知曉多少?
    其實我們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據編年體來說可以說是東周時期,論述整個春秋戰國,我們第一便想起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去並不只有這幾個諸侯國在相互爭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共有103個諸侯國,除了七雄之外,有一些國家,我們聽聞過故事,卻不知曉存在的時期。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和戰國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主要差別在於此,看完受益匪淺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最順應這句話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了,因為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因為舊主周王室勢微,野心漸長,脫離了周王室的統治,開始強大自己,分而治之,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又希望能夠將其他小國滅掉,實現大一統。
  •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霸主相關的成語故事
    尊王攘夷,這則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以及南方荊蠻的大舉入侵。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