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2020-12-09 情懷與歷史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西周末期,周幽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

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周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選擇遷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這無疑開啟了東周的歷史。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在周平王東遷後,有三個諸侯國獲得了比較大的利益,並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誰呢?

一、秦國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定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不過,即便如此,秦國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諸侯國。當然,這一情況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發生了改變。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同時,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陲(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繼位。雖然秦襄公沒能奪回被西戎佔據的岐山等地。不過,經過多位秦國君主的努力,秦國還是擊退了戎狄等勢力,從而擴大了自己的疆域。因為是周王室冊封的,所以,秦國可以名正言順地佔據關中地區,也即原先西周都城的所在地。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國的收穫實在不小了,不僅獲得了諸侯的名分,更將原先西周都城的地盤據為己有,這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促使秦穆公得以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時。

二、晉國

在周幽王被殺後,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而此時周幽王的殘餘勢力虢石父又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姬餘臣(一說是周幽王的兄弟),史稱周攜王。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朝出現二王並立的情形。對此,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

在此基礎上,晉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樣,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風,成為再造周朝的功臣。周平王為嘉獎晉文侯之功。因此《國語》有評價說:「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是晉文侯決定周平王的命運,他也因此獲得輔佐天子、代王徵伐的大權。後來,晉文侯在汾水流域擴張晉國疆土,並得到周平王的承認。由此,對於晉國來說,獲得的好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獲得了代替周天子徵伐的大權,二是獲得了汾水流域的地盤,這成為晉國在春秋時期崛起和稱霸的重要基礎。

在晉文侯之後,晉國又「文」作為諡號的君主,也即晉文公。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雖然晉國的稱霸,距離平王東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如果沒有周平王東遷,晉國不可能在春秋初期不斷擴張,乃至於為晉文公稱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和秦國一樣,晉國也是平王東遷的大贏家。

三、鄭國

最後,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姬姓諸侯國。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國於都城鎬京附近,國號為鄭。公元前769年,鄭武公遷鄭國於河南,建都於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鄭國和秦國、晉國一樣,都派兵護送了。並且,鄭國還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也即鄭國的君主,還在周王室的都城擔任官職,這成為鄭莊公能夠成為春秋小霸的重要原因。

在春秋初期,在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併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幹涉宋、衛、魯等國,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國。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

不過,在筆者看來,鄭莊公能夠在春秋初期率先稱霸,主要還是藉助了周王室的威望,加上鄭國的位置又比較靠近東周都城,這讓鄭莊公更早上演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當然,在鄭莊公去世後,伴隨著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的崛起,地處四戰之地的鄭國還是走向了衰落。但是,無論如何,東周歷史的開始,還是給鄭國提供了崛起的客觀條件。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另外三個諸侯國為秦國、楚國、齊國。晉國鼎盛時期,疆域包含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裡獨霸中原。
  • 周平王東遷洛邑,並不是為了躲避「犬戎」,而是有三個原因導致的
    西周末年,各方勢力矛盾尖銳,而對於王位的爭鬥成為了戰亂的導火線。後來,由宜臼繼承王位,便是歷史上的周平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王朝走向衰敗。周平王放棄了西周的國都鎬京,將都城遷到了洛邑,東周也隨著周平王的東遷開始了,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對於周平王東遷,給出的一致的答案都是「避犬戎」,這個說法也是從司馬遷那邊得來的。
  • 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王東遷」。雖然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整體實力明顯下降。但是,周平王幹了一件蠢事,無疑加快了東周衰落的速度,導致周天子顏面掃地。
  • 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真的為了躲避犬戎的威脅嗎?
    繼位後的周平王把都城遷移至東都洛邑。此後,周王室的中心統治力逐漸式微,到齊桓公,他單方面召集各諸侯發起葵丘會盟,周王室派人參加,春秋戰國時代正式開始,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因此,平王遷都洛邑也被認為是王室衰落的標誌。表面看,遷都使為了躲避犬戎人的威脅,但平王真正的用意是這樣嗎?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時期在這100多個諸侯國中,除了少數是周太王以及周文王封之外。大部分是武王伐紂以及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後分封的。當然也有少數是後來的周王分封或者承認的,也有少數民族國家升格為諸侯的。春秋五霸二春秋爭霸期間,齊桓公並35國;晉獻公並17國,降38國;楚莊王並26國;秦穆公滅20國;等等。直至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20來個(即戰國七雄、衛國、中山國、宋國、魯國、巴國、蜀國等)。
  • 周平王東遷後,關中為何空虛?秦國才趁機佔據關中
    烽火戲諸侯,申國和犬戎聯軍,在驪山擊敗西周大軍,周幽王陣亡,鄭桓公也陣亡。犬戎人馬盤踞鎬京,終日姦淫宮女和民女,飲酒作樂。犬戎人將庫中寶玉錢物搬取一空不說,還將百姓的財產也搶掠不剩。犬戎走後,鎬京府庫空虛,頹牆敗棟,申侯決定將周王朝的都城東遷,給周平王找個平安而富足的地方。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歷史上劃分東周西周,就是以周平王東遷為臨界點,東遷之前是西周,東遷之後是東周。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諸侯悉至,至則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闢戎寇。……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 周平王東遷,周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從天下共主變成傀儡王室
    導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決定東遷,這一行動被認為是春秋時期開始的標誌,因為這一階段的歷史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中記述的歷史年代相當(前772—前481)。其實春秋時期的開始有好幾種定義的方式,甚至孔子所撰寫的《春秋》年代與平王東遷的時代仍差了48年。那麼為何平王東遷可以作為是春秋開始的標誌之一,只是因為王室搬遷嗎?
  • 西周姬姓諸侯小國,東周時刺殺天子,不齒手段成為超級大國
    西周時期建立了分封制度,功臣宗室先朝後裔都封諸侯。西周初期一個姬姓小國,東周時期使用刺殺天子的不齒手段,一躍成為了超級大國。周武王最初分封了8個公爵國,周武王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都是公爵。由於陶唐氏的唐國參與了三監之亂,封國被剝奪,封給了周成王的弟弟虞。在唐叔虞兒子燮父時期,周天子將唐國國都收回直轄。燮父被新迫遷都晉陽,從此改稱為晉國。周成王時期,晉國只是個小國,與周成王的其他弟弟一樣。西周時期,晉國一直默默無聞。為周朝抵禦北狄侵擾,晉國都城遷到了翼城。晉國同山西境內有大戎、白狄、赤狄等很多外作戰,逐漸將疆域向北擴展。
  • 護送周平王成功東遷後,周天子送給了秦襄公哪兩份大禮?
    我們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被犬戎滅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繼位後,決定將都城西遷,以躲避犬戎的侵擾,而這位幫助周平王成功西遷的大功臣自然就是今天要介紹的「蓄謀已久」的腹黑主角——秦襄公。不得不說,秦襄公挑的這個時機太對了!
  • 為何周平王東遷以後,感覺周朝就大不如從前了?連天子都淪為傀儡
    稍微了解周朝這段歷史的同學大概都會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感覺周朝從此就進入了衰落期,不僅國力不如從前,就連歷代周天子也成為傀儡,難道僅僅遷一個都就把周朝給遷跨了?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周平王遷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結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 秦人的計劃和奮鬥,周平王東遷後的秦人是怎麼發展成霸主的?
    而後周幽王的大兒子姬宜臼繼位,這就是周平王。但因為犬戎的破壞,鎬京損壞嚴重,沒有了天子的威嚴。最關鍵的是,因為鎬京之亂,周天子的直接控制的精銳損失殆盡。而犬戎和其他西戎已經毫無顧忌的進出西周京畿之地,燒殺擄掠。在眾諸侯合力打退犬戎後的一年時間裡,周天子的鎬京之地天天有戰。在這種情況下,周平王想到了遷都。
  • 春秋時期,鄭莊公、齊桓公先後稱霸,為何都只維持了一世呢?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 眾諸侯拱衛鎬京,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正式開啟
    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戎王自以為立下了不世功勞,要好好享受這天子的威儀,像釘子戶一般,駐軍在鎬京,不肯班師。 申侯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制約戎王,只得求助於京畿外圍的諸侯,修密書三封,遣人送往衛、晉、秦三路諸侯處,相約勤王。申侯前前後後的舉動,一言以蔽之,就是「引狼入室、Wang羊補牢」。
  • 好不容易建起東周,卻是春秋時期的開始,周平王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曾經有一個鼎盛時期,它農業繁盛,勢力範圍和國土面積廣闊,這就是西周王朝。西周開國於周武王,在傳了12位統治者後,滅國於周幽王。早期西周社會安定,百姓和睦,有著著名的「成康之治」,可惜從周懿王開始日益腐敗,最後走向了滅國的道路。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楚國當然生氣,於是就自立為楚國,效仿周天子,把自己的兒子也封楚國,這件事被稱為僭越,按照道理來說,周天子應該就打楚國,但是當時西戎屢次進犯關中,也讓周夷王傷透了腦筋。為了重塑周天子的權威,周夷王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裝病,來試探各諸侯國對周天子的敬畏之心。
  • 春秋五霸歷來說法不一,但這三位卻是公認的霸主,你知道那三位嗎?
    春秋五霸是指周王室東遷以後爭霸天下的五位諸侯,在春秋時期「霸」通「伯」,即方伯之意。 方伯在《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裡之外設方伯。」,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方伯長。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烽火戲諸侯,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今西安長安區),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其子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為周天子,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於是周平王正式冊封秦國為與齊國、楚國等地位平等的諸侯國。自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和較大的齊、楚、燕、宋、晉、秦等諸侯國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