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2021-01-07 情懷與歷史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另外三個諸侯國為秦國、楚國、齊國。晉國鼎盛時期,疆域包含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裡獨霸中原。甚至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齊一而晉四也」,晉國佔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強盛,也是多位君主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晉文侯,無疑是晉國崛起道路中的不可忽略的人物。對於晉文侯來說,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為晉國的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具體來說,晉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晉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晉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780年—公元前746年在位。對於晉文侯來說,他是晉穆侯之子,母親姜氏是齊國宗室之女。根據史料的記載,晉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晉穆侯迎娶姜氏為夫人。晉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當時姜氏懷有身孕,晉穆侯接到周宣王的命令讓他率軍隨王討伐條戎,沒想到晉軍卻慘敗而歸。晉穆侯深以此戰為恥,適逢此時姜氏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晉穆侯便為兒子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晉穆侯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按禮制,晉穆侯去世後本應由太子仇即位,沒想到晉穆侯的弟弟殤叔篡位當上國君,史稱晉殤叔。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周天子逐漸衰落的背景下,周禮和宗法制已經呈現出崩潰的勢頭,也即這體現出在各個諸侯國的內亂上。面對晉國發生的內亂,周王室因為實力有限,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對於被篡奪君主之位的太子仇,只好逃到其他諸侯國去避難。晉殤叔四年(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領將士襲擊晉殤叔,奪取君位,是為晉文侯。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能夠重新奪回晉國君主的寶座,無疑體現出晉文侯的能力。

在晉文侯奪回君主寶座的時候,西周王朝可謂是風雨飄搖,即將走向滅亡了。彼時,周幽王廢掉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對此,原本的太子姬宜臼逃到申國,投奔外祖父申國國君申侯,並謀劃如何奪回周天子的寶座。一定程度上,太子姬宜(周平王)的經歷,和晉文侯具有相似之處,所以,這應該是晉文侯日後支持周平王的原因之一。晉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等攻下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和姬伯服。

隨後,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而此時周幽王的殘餘勢力,則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姬餘臣(一說是周幽王的兄弟),史稱周攜王。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朝出現二王並立的情形。在這個關鍵時刻,晉國、秦國、鄭國等諸侯國的態度,就比較關鍵。對此,晉文侯等諸侯,選擇輔佐周平王,而不是周攜王。

雖然周平王成功即位,但是,經過幾次戰亂的鎬京早已殘破不堪,周王室已無法再在關中立都,於是周平王就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但此時王室力量實在太薄弱,已經無法獨自完成遷都之舉。

對此,晉文侯會同鄭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周平王完成東遷。在此基礎上,晉國、秦國、鄭國這三個諸侯國,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都獲得了來自周天子的封賞。更為關鍵的是,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因此,相對於其他參與勤王的諸侯,晉文侯因為幫助周平王除掉了周攜王,可以說是立下了最大的功勞。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晉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樣,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風,成為再造周朝的功臣。因為如果不是晉文侯的出手,周平王的天子寶座很難坐穩,周朝或許要在春秋時期就走向滅亡了。

在此基礎上,周平王為嘉獎晉文侯之功,作《文侯之命》一文,並賜晉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張,彤矢一百,盧弓一張,盧矢一百,馬四匹」,讚揚晉文侯是促成他安於王位的人,勉勵晉文侯能像周文王、周武王時的賢哲們一樣盡心輔佐王室。因此《國語》有評價說:「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是晉文侯決定周平王的命運,他也因此獲得輔佐天子、代王徵伐的大權。

最後,在筆者看來,我們顯然不能小看輔佐天子、代王徵伐的大權。正是因為晉文侯獲得了這一大權,促使晉國之後的君主,比如晉文侯重耳等可以名正言順地會盟諸侯,稱霸中原。並且,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晉文侯在汾水流域擴張晉國疆土,並得到周平王的承認,也即周平王欠著晉文侯一份天大的人情,只能默認晉國的擴張行為。而這,意味著晉國的疆域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為晉獻公、晉文公等君主徵討諸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晉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去世,葬於今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南的晉侯墓地。晉文侯死後,其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總的來說,晉文侯在位長達35年,是晉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國君。在晉文侯時期,晉國迅速崛起,出現其歷史上第一個發展高峰期,為日後晉國稱霸中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晉文侯去世後,歷代晉國國君總是拿「繼文紹武」來自勉,「文」指的就是晉文侯,「武」指的就是晉武公,他們將他當作是效仿的榜樣,這足以看出晉文侯在晉國的重要歷史地位。正是在晉文侯等君主的努力下,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大國,在整體實力上領先於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不過,經過多位秦國君主的努力,秦國還是擊退了戎狄等勢力,從而擴大了自己的疆域。因為是周王室冊封的,所以,秦國可以名正言順地佔據關中地區,也即原先西周都城的所在地。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國的收穫實在不小了,不僅獲得了諸侯的名分,更將原先西周都城的地盤據為己有,這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促使秦穆公得以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時。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晉國到了第九任君主晉穆侯時,晉國稍有起色,晉穆侯討伐條地,為晉國擴大了封地,這也是晉國自建國以來據歷史記載的第一次擴張。之後晉國到了第14任君主晉昭侯時,晉國還迎來了衰弱,本就封地不是很多,為此還被分成了兩塊。晉昭侯姬伯繼任君主後,姬伯將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也就是自己的叔叔,這就是歷史上春秋時期晉國的曲沃封君。
  • 趙、韓、魏三家分晉,那麼晉國原來的主人去哪了?說出來挺可憐的
    隨後,周平王即位,在各國國君的護送下,周平王選擇了東遷洛邑,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而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有三個國家應該是獲利最大的,他們就是秦國、晉國和鄭國。然而實際過程中,真正獲利的卻只有秦國和鄭國。秦國依靠這次護送,正式位列諸侯,而鄭國依靠這次護送,和周王室綁定在了一起,也為鄭莊公後面的稱霸打下了基礎,唯有晉國,默不作聲,錯過了最佳的崛起時機。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歷史上劃分東周西周,就是以周平王東遷為臨界點,東遷之前是西周,東遷之後是東周。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 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周幽王在位時,將姬宜臼立為太子。後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晉國直到第19任君主晉獻公繼位君主時,晉國才開始崛起。晉獻公是晉武公之子,晉武公時,重新統一晉國,為兒子晉獻公開疆拓土,使晉國崛起奠定了基礎,晉國也是從晉獻公開始逐漸稱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最終憑藉強大的實力壓制住秦、齊、楚三強國,獨霸中原大地。
  • 周平王遷都洛邑,並非為了躲避犬戎,真相被司馬遷掩蓋
    那麼來說,自打周平王稱帝,短短的一年中間,就和犬戎決裂,那麼來看的確有點兒不太一切正常。大家都了解那時候有周平王那樣一個君主,可是不為人知的是,在周平王當政期內,同代那時候還有一個周攜王。公元771年—公元750年,換句話說這二十年的時間內,存有著2個政黨。依據史籍記述,在這裡2個周王並立的時間範圍內,全天地真是一片錯亂,很多原先的大臣們競相逃跑。
  • 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真的為了躲避犬戎的威脅嗎?
    周幽王死後,各國諸侯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繼位,稱周平王。所以,東都洛邑從一開始就是一座王城級別的城市,承擔著西周加強對東方各諸侯國制衡的作用,這也為後來周平王遷都奠定了基礎。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實際原因周幽王死後,鄭、申、許、晉、等國擁立了平王,誅殺了褒姒和伯服派系。因此,周平王也有弒父的汙點,合法性沒有保障,並不能受到天下各諸侯國的擁戴。
  • 齊國有兩位「齊莊公」:一位奠定齊國霸業,另一位則被弒殺!
    提到齊國歷史上的君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齊桓公。誠然,作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無疑將齊國的整體實力推向了巔峰。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齊桓公之前,齊莊公和齊僖公這兩位君主的勵精圖治,無疑為齊桓公九合諸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周平王東遷洛邑,並不是為了躲避「犬戎」,而是有三個原因導致的
    後來,由宜臼繼承王位,便是歷史上的周平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王朝走向衰敗。周平王放棄了西周的國都鎬京,將都城遷到了洛邑,東周也隨著周平王的東遷開始了,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對於周平王東遷,給出的一致的答案都是「避犬戎」,這個說法也是從司馬遷那邊得來的。
  • 晉國一開始分封時就很大嗎?晉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晉國初代君主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唐叔虞分封到哪裡,領土有多大,這就要從周初分封說起。周武王伐紂功成之後,分封諸侯,其中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被分到商朝舊地(河南安陽),這是為了照顧商朝遺民的情緒。武庚看到周王室君主暗弱,於是聯合管、蔡發動叛亂,叛亂雖然最終被周公鎮壓,但三監的局面也被打破,管、蔡被殺,只剩下一個霍叔。霍叔作為監視武庚的存在,雖然沒有參加叛亂,但其在武庚叛亂過程中毫無反應的作為,於是便很愉快地被周王室給「邊緣化」了。武庚作亂使得陝西和河南之間的區域權力結構重組,被分封的諸侯也因此需要加以調整。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周朝歷史上,周幽王可謂一位承上啟下的君主。 對於二王並立的局面,持續了20年左右,也即周平王一時間,也無法結束這一局面。 三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襲擾,於是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平王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 晉國那個純正血統的嫡長子,他的名字就決定了他的人生
    晉穆侯是晉國史上第一位與齊國聯姻的君主,《史記·晉世家》載:「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齊晉兩個大國之間的聯盟,逐漸成為西周后期重要的諸侯力量,並獨立於周王朝而發展,在東周開啟之後,為晉國數代霸業奠定根基。當然這並非晉穆侯所能預見,齊國女子雖未正式登陸朝野之堂,可其委身諸侯,並在後世諸侯紛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更非晉穆侯所能想到。
  • 《大秦賦》:當年周平王給秦國的空頭支票,成就了秦國的崛起
    有人說,秦國的崛起靠的是商鞅變法,有人說秦國崛起靠的是六代明君,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次要的,秦國的崛起其實靠的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誰也不會想到當年周平王動遷時候給了秦國一張「空頭支票」最終竟讓秦國得以崛起。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首先說一說當前的國際形勢:自周厲王失國、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國不再按期朝拜和進貢禮品,而是相互之間進行徵伐,武力奪取地盤和人口,雖然沒有戰國時代那麼血腥,但是也差不多了,歷史正式進入了春秋時代 。
  • 三軍六卿,春秋晉國極簡史,起於唐虞,終於世家
    但是,由於沒有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雖然此時曲沃武公的勢力早已經超過晉國,武公還是沒能夠登上晉國君主的位置。是年,周恆王下令虢仲討伐曲沃武公,武公敗退曲沃。此後經過28年的積蓄,曲沃武公再次發動討伐晉國的戰爭,最終攻陷晉國首都翼城,殺死晉侯。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強大的晉國為何最終慘遭「三家分晉」?根源得從「文侯勤王」說起
    晉景公在繞角之役、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終結楚國霸業,在晉齊鞌之戰中降服齊國,續霸中原。晉悼公尊天子而制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霸主」之稱,當仁不讓。縱觀春秋時期他諸侯國出現過的,如鄭莊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之流,不過是曇花一現,逝如流星。
  • 正史為什麼不提與周平王並立的周攜王?這樁千年懸案沒有那麼簡單
    歷史上有一位和周平王(平王東遷的那位平王)並立達21年的周攜王,在《左傳》上隻字未提的周攜王。根據《竹書紀年》和《系年》記載,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廢了申後生的兒子宜臼的太子位。立了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要殺了宜臼和申後。為了這事,老丈人申侯和周幽王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