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和《系年》作為後期出土的史書和《左傳》、《史記》在記事上有一些出入。比如有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歷史上有一位和周平王(平王東遷的那位平王)並立達21年的周攜王,在《左傳》上隻字未提的周攜王。
根據《竹書紀年》和《系年》記載,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廢了申後生的兒子宜臼的太子位。立了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要殺了宜臼和申後。為了這事,老丈人申侯和周幽王大打出手。申侯自己知道打不過周天子的軍隊就做了「帶路黨」,放戎狄進來,出其不意攻下了西周國都鎬京,周幽王、伯服被殺。褒姒被戎狄搶走。前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竹書紀年》和《系年》都記載了,在周幽王死後,周幽王的叔叔姬餘臣在虢國為代表的姬姓王族之國的扶持下在晉國東北部叫莫的地方登基,就是周攜王。
但這段事,以及周攜王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傳統的正史裡。
但是,以帶路黨「漢奸」為代表的申侯等國卻在周攜王已經登基的情況下還是扶持宜臼登基,史稱周平王。申侯還被升為公(周朝分封等級制度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按照正理說,申侯雖然是周平王的外公,但申侯確實不折不扣的漢奸,是他帶人殺了周平王的父親。即便周幽王做的再不對也是臣子弒君。
而且是周平王宜臼讓申侯全權負責攻打父親周幽王的。所以不管在法理和情理上,周平王根本得位不正。
而周攜王就不同了,他是周幽王的二弟。周幽王一個兒子伯服被殺,周平王宜臼沒有繼承權。那麼周攜王就是最有法理和情理繼承權的了。
所以說,周平王和扶持他的幾個諸侯國都是亂臣賊子。
但晉文侯害怕和晉國近在咫尺的虢國做大威脅到自己,在周攜王巡查虢地的時候發兵襲殺了周攜王。而後沒幾年周平王東遷,扶持平王東遷的秦、晉、鄭各得到土地和爵位的提升(秦國就是這樣成為諸侯的)。所以問題就來了。正史上為什麼不提周攜王。
很大的原因是各國都在共守一個秘密,至少是鄭、秦、晉共同守護的一個秘密。因為這三個諸侯國是扶持周平王東遷才得到的利益,可以說是既得利益者,如果任由周平王得位不正,弒父之名傳下去。那麼依靠周平王得來的東西都將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們「諱莫如深」對於周攜王的事和他的莫國,隻字不提。史書上也是直接抹殺。
「諱莫如深」的成語就是因此而來。
現在對於周攜王和他的莫地的提起,如不是出土的墓葬。可能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被銷毀了,很簡單,秦國就是通過周平王才有發達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