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為什麼不提與周平王並立的周攜王?這樁千年懸案沒有那麼簡單

2020-12-22 熊貓哥聊歷史

《竹書紀年》和《系年》作為後期出土的史書和《左傳》、《史記》在記事上有一些出入。比如有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歷史上有一位和周平王(平王東遷的那位平王)並立達21年的周攜王,在《左傳》上隻字未提的周攜王。

根據《竹書紀年》和《系年》記載,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廢了申後生的兒子宜臼的太子位。立了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要殺了宜臼和申後。為了這事,老丈人申侯和周幽王大打出手。申侯自己知道打不過周天子的軍隊就做了「帶路黨」,放戎狄進來,出其不意攻下了西周國都鎬京,周幽王、伯服被殺。褒姒被戎狄搶走。前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竹書紀年》和《系年》都記載了,在周幽王死後,周幽王的叔叔姬餘臣在虢國為代表的姬姓王族之國的扶持下在晉國東北部叫莫的地方登基,就是周攜王。

但這段事,以及周攜王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傳統的正史裡。

紅色圈裡就是周攜王登基的地方莫

但是,以帶路黨「漢奸」為代表的申侯等國卻在周攜王已經登基的情況下還是扶持宜臼登基,史稱周平王。申侯還被升為公(周朝分封等級制度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按照正理說,申侯雖然是周平王的外公,但申侯確實不折不扣的漢奸,是他帶人殺了周平王的父親。即便周幽王做的再不對也是臣子弒君。

而且是周平王宜臼讓申侯全權負責攻打父親周幽王的。所以不管在法理和情理上,周平王根本得位不正。

平王東遷

而周攜王就不同了,他是周幽王的二弟。周幽王一個兒子伯服被殺,周平王宜臼沒有繼承權。那麼周攜王就是最有法理和情理繼承權的了。

所以說,周平王和扶持他的幾個諸侯國都是亂臣賊子。

但晉文侯害怕和晉國近在咫尺的虢國做大威脅到自己,在周攜王巡查虢地的時候發兵襲殺了周攜王。而後沒幾年周平王東遷,扶持平王東遷的秦、晉、鄭各得到土地和爵位的提升(秦國就是這樣成為諸侯的)。所以問題就來了。正史上為什麼不提周攜王。

西周初年分封圖

很大的原因是各國都在共守一個秘密,至少是鄭、秦、晉共同守護的一個秘密。因為這三個諸侯國是扶持周平王東遷才得到的利益,可以說是既得利益者,如果任由周平王得位不正,弒父之名傳下去。那麼依靠周平王得來的東西都將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們「諱莫如深」對於周攜王的事和他的莫國,隻字不提。史書上也是直接抹殺。

「諱莫如深」的成語就是因此而來。

現在對於周攜王和他的莫地的提起,如不是出土的墓葬。可能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被銷毀了,很簡單,秦國就是通過周平王才有發達的機會的。

相關焦點

  • 周攜王這個不被正史所承認的君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其中有「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說的是周幽王滅國,周平王繼位後,諸侯們都不朝貢周王室。此時的天下局勢,處於合久必分,要分未分之際,真正有實力逐鹿中原的諸侯不多。周平王的王位,是在申伯串通犬戎,攻入鎬京城後,屠戮王室而得,可以說是犯了大忌,得位名不正言不順。軍力強大的申伯自此逐漸衰落,周平王為籠絡諸侯,封賞秦國、晉國、鄭國諸侯,卻也不曾想扶立這三個諸侯國成為春秋始端的強國。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烽火戲諸侯,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 從宗周傾覆引發的平王東遷和二王並立,看周攜王真是亂臣賊子嗎?
    宗周傾覆引發了一系列的事件,將本就不太清澈的「黃河之水」攪合地更加渾濁。個人認為,周天子的正統性遭到最大的影響,諸侯心底對周王室的統治不再那麼心悅誠服。這事,還得從宗周傾覆引發的平王東遷和二王並立說起。 國勢漸頹的宗周 周王朝的基業是十幾代周人奕世載德、艱苦奮鬥、不懈努力換來的結果。
  • 周攜王-一個正統的帝王
    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之後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遷都洛邑後的周朝我們稱為東周,這中間看著時間銜接的完美無缺,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通常認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諸侯,最後被犬戎兵殺死。
  • 成語「諱莫如深」中「莫」指的是西周末年周攜王的封國「莫國」?
    成語「諱莫如深」中「莫」現今有解釋認為「莫」是西周末年周攜王(姬餘臣)的封國莫國/鄚國。認為成語影射東周初年的二王並立(周攜王與周平王),認為正史中對周攜王的記載皆語焉不詳,此說引用戰國魏史《竹書紀年》、戰國楚簡《系年》中周攜王的歷史記載。
  • 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
    周平王遷都的原因是:當時關中被犬戎攻陷,周王朝的首都鎬京都被犬戎掠奪的一乾二淨,周平王面對這種情況,只好遷都洛邑。這也是《史記》和出土竹簡的記載不一樣。《史記》記載,申侯得知消息後大怒,於是勾結繒國、犬戎前來攻鎬京,最後鎬京陷落,周幽王在驪山被殺,褒姒被犬戎俘虜不知所終。最後是衛國、晉國、秦國出兵前來平息戰火,驅逐犬戎,最後犬戎被擊敗。
  • 周平王遷都洛邑,並非為了躲避犬戎,真相被司馬遷掩蓋
    那麼來說,自打周平王稱帝,短短的一年中間,就和犬戎決裂,那麼來看的確有點兒不太一切正常。大家都了解那時候有周平王那樣一個君主,可是不為人知的是,在周平王當政期內,同代那時候還有一個周攜王。公元771年—公元750年,換句話說這二十年的時間內,存有著2個政黨。依據史籍記述,在這裡2個周王並立的時間範圍內,全天地真是一片錯亂,很多原先的大臣們競相逃跑。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 周平王、周攜王,到底誰才是正統?
    其父周宣王姬靜雖前期中興,但後期喪師辱國,不聽忠言,朝綱混亂,人心離散。到了周幽王當政的時候,不但沒有起色,反而沉湎酒色,任用奸佞,貪婪腐敗,剝削百姓,致使社會矛盾進一步尖銳,一觸即發。 偏偏在這個時候,周幽王的後院起火了。周幽王由於攻打褒國,得到了一個大美女褒姒,周幽王非常寵愛這個褒姒,整天和她喝花酒,不理政事。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晉穆侯深以此戰為恥,適逢此時姜氏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晉穆侯便為兒子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晉穆侯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按禮制,晉穆侯去世後本應由太子仇即位,沒想到晉穆侯的弟弟殤叔篡位當上國君,史稱晉殤叔。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周天子逐漸衰落的背景下,周禮和宗法制已經呈現出崩潰的勢頭,也即這體現出在各個諸侯國的內亂上。
  • 春秋史之東周1:東周初立,2王並立20年,尊王攘夷周平王成傀儡
    雖然周幽王荒淫無道,但周平王仍然擺脫不了一個惡名,那就是弒父上位!在講究貴族禮儀的東周時期,弒父上位的惡名對周平王后續的政治生涯影響是很大的。東周2王,周平王,周攜王,並立20年正史上只記載有周平王,並沒有記載周攜王。
  • 烽火戲諸候之後,周幽王死了,周平王和周攜王,又有什麼結局呢?
    擁立攜王,最終卻被晉國所滅周幽王死後,雖然周平王被擁立為新的周國國君,但是周幽王的舊部並不服氣,所以擁戴餘臣為新的周天子,稱其為「周攜王」。姬餘臣是周幽王的弟弟,也算是名正言順。於是,西周在周幽王死後,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 王權的落幕——紛亂動蕩的周平王時代
    諸侯同仇敵愾,救援周室本是臣子職責,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諸侯竟與叛亂的西申握手言和,沒有追討申侯的罪責。衛、申,各自晉爵;鄭、晉,獲得賞賜;秦,從附庸之國躋身諸侯,宜臼君臨天下,眾人皆大歡喜,唯獨不見「替君報仇」,不提「國恨家仇」,不講「收復失地」,怎麼看都像是一場政治利益的分贓。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對周禮繼承得最規範、保存得最完善、執行得最徹底的魯國,在東周初年時,卻對貴為天子的周平王愛理不理,甚至不奔周平王之喪,這是為何?這一切,還得從幽王見殺於犬戎、平王遷都雒邑等史事說起。最關鍵的是,《春秋》中竟然沒有魯國回訪周天子的記載。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魯國非禮的對象還是天下共主周天子,由此可見,原本承擔著拱衛周室重任的魯國,已經與周王室交惡,原因何在?埋藏千年的歷史真相:二王並立周魯交惡的現象,很早就被人注意到了,但一直找不到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周平王東遷洛邑,並不是為了躲避「犬戎」,而是有三個原因導致的
    而我們所知道的周平王,就是申侯所支持的。所以可以看出秦襄公與周平王是敵對關係。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的敘述,前面剛剛提到秦襄公救周,後面就說到了周為了躲避犬戎,護送周平王前往雒邑,從這裡可以看出是存在矛盾的,從時間上面來看,對於這一段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司馬遷完全有意識忽略了「二王並立」的戰爭,所以說前後敘述矛盾了。
  • 隱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還有一個末代天子周攜王
    但是根據《竹書》和其他古籍記錄周幽王去世後還有一個個周平王並存的天子—周攜王。那麼周攜王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網上有不少周攜王的介紹,但是有不少是屬於網文性質。所以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復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