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之東周1:東周初立,2王並立20年,尊王攘夷周平王成傀儡

2021-01-20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春秋簡史之東周史卷1:東周初立,轄地600裡,一落千丈;周平王弒父上位,東遷洛陽,2王並立20年;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東周淪為傀儡政權!

東周地理位置,轄地600裡,一落千丈

西周時期,打西邊的陝西寶雞鳳翔縣,到東邊的河南鄭州,以及渭、涇、河、洛地區,數千裡之地,都是西周王城的地盤。而且西周初期為統治天下,分封近百個諸侯國,姬姓之國就佔了一大半,所以實際掌控的區域非常之廣。

到了東周周平王的時候,別說掌控諸侯國了,就連老祖宗留下的宗周之地都丟了,東遷洛陽的能力都沒有了,全靠秦國、晉國、鄭國等國家合力勤王才完成東遷!

東遷之後,東周的地盤實際上就只有河南洛陽周邊的彈丸之地!東邊的滎陽(河南鄭州)是鄭國的地盤,旁邊一堆小國;西邊的三門峽(河南省西部)一帶,後來是晉國的地盤,潼關(陝西渭南市)一帶,後來都是秦國的地盤;北邊的沁水(山西晉城)一帶,也是晉國的地盤;南邊汝州(河南平頂山)一帶,是霍國地盤,再後來就是楚國的地盤了。

也就是說,東周的轄地也就只有洛陽周邊地區,方圓最多600裡地!這在諸侯國當中,也只能算一個小國,況且身處諸侯國之間,四周外圍都是佔地數千裡的超級諸侯國,想鹹魚翻身都沒可能!

周平王弒父上位,東遷洛陽,建立東周

西周末期,政局動蕩,內部矛盾重重。末任君王周幽王荒淫無道,寵幸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公元前775年左右,為討褒姒歡心,周幽王就廢掉原配王后申後、原太子宜臼,立了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

這下麻煩就大了,申後、宜臼母子倆可不像褒姒般毫無娘家背景,申後的老爸是申國國君!申國於公元前823年,就被封於今天的河南南陽市附近,大小也有點勢力。太子宜臼被廢後,就逃回申國找外公庇護。申候一看周幽王這德性就火冒三丈,這女婿自己天天花天酒地、烽火戲諸侯也就算了,現在廢掉自己的女兒、外孫的王后、太子之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申候就聯絡同盟去攻打周幽王,東邊聯繫了今天的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附近的鄫國;西邊聯繫了活動在陝甘周邊的野蠻犬戎,也就是後來跟秦國打的不可開交的犬戎族。可憐周幽王,平常不理朝政直屬轄地沒什麼實力,自己偏偏又作死烽火戲諸侯,諸侯也都不搭理他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並佔領了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擄走了褒姒,西周正式滅亡!隨後,申候、鄫候等人就擁立宜臼為周平王。都城鎬京(西安市與鹹陽市之間)已經天天被犬戎騷擾,周王室無力抵抗,那就東遷洛邑(河南洛陽),於是東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當然,這也標誌著轟轟烈烈的春秋時代也拉開了序幕!

雖然周幽王荒淫無道,但周平王仍然擺脫不了一個惡名,那就是弒父上位!在講究貴族禮儀的東周時期,弒父上位的惡名對周平王后續的政治生涯影響是很大的。

東周2王,周平王,周攜王,並立20年

正史上只記載有周平王,並沒有記載周攜王。但根據《清華簡系年》對周攜王卻有明確記載,《清華簡系年》記載的都是秦朝以前的歷史竹簡,應該在秦朝以前就被埋入地下,只到西晉時期才被發現,後流散境外,只到2008年被清華校友在境外拍賣所得後,才捐贈於清華大學收藏。

公元前770年,西周滅亡後,宜臼被擁立諸侯擁立為周平王。而周幽王還有一個弟弟叫餘臣,周幽王的寵臣虢石父等人便在攜地擁立了餘臣為周攜王。2王並立一直到公元前750年,足足有20年!

按照嫡長子的繼承制度,周平王繼位沒毛病。但畢竟周平王與外公申候聯合犬戎攻打鎬京,殺死周幽王,多少也有弒君父上位的嫌疑,所以兄終弟及,周攜王繼位也沒啥大毛病。

很明顯,周平王年齡繼位時年齡應該不大,估計最多也就十幾歲,而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肯定是成年人。西周末期時,諸侯都蠢蠢欲動,現在西周滅亡了,懷有異心的大多數諸侯更樂意推舉哪位做君王?腳趾頭都想得到!

虢石父等人為什麼擁立周攜王?

要知道,虢石父是周幽王寵信的上卿,這哥們貪得無厭又好溜須拍馬,據說烽火戲諸侯就是他慫恿周幽王幹的,褒姒開懷大笑後周幽王還賞賜他了千金。當初周幽王寵愛褒姒,廢除甚至迫害申後以及太子宜臼時,顯然虢石父是站在周幽王以及褒姒這一邊的,甚至很有可能參與了迫害申後以及太子宜臼的具體行動當中!得罪了周平王宜臼,如果再在周平王手下辦事,會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虢石父等人另外擁立餘臣為周攜王,居於鎬京一帶,與居於洛陽的周平王割據對立!當然,這一對周王都沒什麼大實力。直到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出兵殺死了周攜王,東周王室內部才算統一,結束了近20年2王並立的尷尬局面!

尊王攘夷,各謀己利。東周初立,就成為傀儡政權

其實從東周王室2王並立的局面,持續20年就能看出,沒有那個諸侯是真正關心東周政權的,各自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在春秋時期,貴族禮儀還是多少要講究點的,雖然東周王室沒什麼實權了,但名號、師出有名等等自己說了其他諸侯不信服啊,找個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做做這種面子工程還勉強說得過去。所以,從周平王開始,各個勢力稍微大點的諸侯,都表面上象徵性的扶持一下周王室,討個名號什麼的,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看誰不爽就借周天子名義打誰!實際上就是典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平王繼位東遷時,秦國、晉國、鄭國合力勤王,立了大功。於是就封秦國為諸侯,秦國這才有了正兒八經的名號。周平王又把犬戎攻佔了的岐山以西(陝西鳳翔縣)都封給了秦國,並告訴秦國,犬戎野蠻攻佔了我周朝不少土地,你要是能奪回來都歸你!這也直接刺激了後來秦國的崛起!

周平王賞賜晉國晉文侯一堆東西,據說賞賜力度在周王朝歷史上是極其少有的!當然晉文侯也幫助周平王殺死了周攜王,這也是很大的功勞。所以周平王甚至把晉文侯比作西周初期的周公,晉文侯也因此獲得輔佐周天子的名號,掌握了代王徵伐的權力,晉文侯趁機開疆拓土,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如果不是後來三家分晉,晉國也是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而鄭武公、鄭莊公這父子倆先後都成為周平王仰仗的卿士,也就是三公六卿的職位。鄭國位於河鄭州一帶,跟東周是鄰居,轄區比東周大不了多少,地理位置也不好,處於一堆諸侯國之間。鄭莊公時期,他發現這年頭講什麼貴族禮儀沒用,關鍵得自己有實力才行,所以也是借著周王室卿士的職位,一門心思發展自己的勢力。

周平王一看東邊的鄰居鄭國實力慢慢強大,就擔心出什麼岔子,乾脆就撤掉鄭莊公卿士的職位,換虢公上位。這時的鄭莊公翅膀早都硬了,跑到洛陽去找周平王評理施壓,最終周平王竟然跟鄭莊公賠禮道歉,還派王子姬狐到鄭國做人質!這讓周平王顏面掃地!後來,鄭莊公在一系列運作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讓一個彈丸小國,一躍成為春秋三小霸之首!

東周王室自建立起,就已經有名無實,淪為傀儡政權了,處處得看其他勢力強大的諸侯的臉色。而周平王,作為東周的第一任國君,在位51年,於公元前720年去世,結束了傀儡的一生。

然而,這對於有500餘年歷史的東周王室來說,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下期我們繼續講東周王室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宮湦的父親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繼位後,立妃子申後為王后,申後所生之子姬宜臼為太子,姬宜臼就是日後的周平王。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那麼,問題來了,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 尊王攘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尊王攘夷,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出自: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公元前544年,公子季札入魯觀禮樂,對魯國所傳承的周禮嘆為觀止,大加讚賞。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對周禮繼承得最規範、保存得最完善、執行得最徹底的魯國,在東周初年時,卻對貴為天子的周平王愛理不理,甚至不奔周平王之喪,這是為何?這一切,還得從幽王見殺於犬戎、平王遷都雒邑等史事說起。
  • 戲說春秋,春秋戰國源頭,東周的開國之君周平王,竟是這樣的人?
    周平王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縱觀中國歷史,凡開國之君,基本上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備的,上古的夏禹商湯周武一直到唐宗宋祖以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努而哈赤皇太極。而周平王他雖是東周的開國之君,與這些英明君主相比真是草雞與鳳凰之別,地與天之差。
  • 春秋之始:周平王東遷洛邑,魯隱公攝政初立
    燕穆侯七年 東周之始 1.周幽王二年,西周的三川都發生了地震。伯陽甫感嘆道:「周朝就要滅亡了。所謂天地之氣,不能失掉秩序;如果秩序不和,那便是萬民作亂的緣故。陽氣潛伏而不能出,陰氣壓迫而不能蒸,於是才有了地震。
  • 戲說春秋,為何周平王要東遷都於洛邑?大周王室竟因此而衰弱!
    戲說春秋,為何周平王要東遷都於洛邑?大周王室竟因此而衰弱!周幽王之後,成為天子的乃是周平王,只是周幽王才被遊牧殺死,西周都城也被遊牧部落打破,因此周平王就打算東遷都於洛邑。許多大臣都表示同意,畢竟趨利避害乃是人的本性,因此覺得遷都這個打算很不錯,但有一人卻憂心衝衝,表示不贊同。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西周末期,周幽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公元前8世紀,西周政權的統治陷入危機,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殺周幽王與姬伯服於戲(今陝西臨潼東),盡取周賂而去,史稱「犬戎之禍」,西周崩潰,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
  • 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
    激蕩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滿庭芳 》春秋霸主齊桓公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一代賢相管仲的輔佐下,對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得到巨大的飛躍,物質基礎,軍事實力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他們便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憑藉著諸侯王的身份,挾天子以令眾侯。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史學為區分西周與東周王朝兩個時期,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天子都城在西邊鎬京的時期內稱之為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天子都城東遷到雒邑後,稱之為東周。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劃分春秋與戰國時期。
  • 隱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還有一個末代天子周攜王
    文/雙尾貓《史記》記載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繼位然後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時期。但是根據《竹書》和其他古籍記錄周幽王去世後還有一個個周平王並存的天子—周攜王。那麼周攜王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是:「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周二王並立。《清華簡》記載則是: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即伯服)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目前只能確定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還有就是他的主要支持者是虢公翰以及邦君諸正。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首先說一說當前的國際形勢:自周厲王失國、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國不再按期朝拜和進貢禮品,而是相互之間進行徵伐,武力奪取地盤和人口,雖然沒有戰國時代那麼血腥,但是也差不多了,歷史正式進入了春秋時代 。
  • 春秋無義戰(1)龍戰於野:二王相爭,虢國與周王室間的淵源
    坤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似乎也印證了這種卦象,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王朝東周的一個特殊的演變時期,雖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各自都有不同的劃分,但在這樣一個大爭之世來臨的時候,各個諸侯紛紛獲得了較為獨立的地位,並為了各自的生存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齊桓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響亮地提出了「尊王室」的口號。 尊王必須攘夷。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辨乃當時華夏族的一種共同心理。事實上,被泛稱為「夷」的周邊少數部族經常騷擾周王室,進犯中原地區,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所以,除大力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外,還需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抗擊夷狄對中原諸侯國的侵襲。
  • 從宗周傾覆引發的平王東遷和二王並立,看周攜王真是亂臣賊子嗎?
    東周王朝的衰亡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有著數百年之久,可是即便是衰微,其體制也維持著王朝的存在和影響力,支撐有數百年。 《國語》一書大致記錄有周王朝建立的歷史過程: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武、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厲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
  •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召集各國諸侯開設「葵丘之會」,相約遵奉周天子之旨意,共同抵禦北方蠻夷,史稱「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對歷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尊王攘夷」的提出,表面上看似維護周天子的地位,實則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手段。
  • 春秋微言大義,中國王者天下的開始
    【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
  • 西周那些事兒」之被歷史抹去的——周攜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之後,就是周平王遷都洛邑,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後的周朝,就被稱為「東周」。一切看上去都銜接得多麼完美,然而,一切真是這樣的麼?周攜王周攜王才是周王室的正統繼承人,周平王雖然也是周王室的嫡系血親,不過在他外祖父殺死他父親的那一刻起,他已經沒有資格成為周天子了,他只是被叛黨擁立的偽天子!一時間,天下出現了兩位天子,二王並立的局面。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小白,他的 「尊王攘夷」,不只是說說而已
    而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在稱霸的過程中,更是打出過「尊王攘夷」的口號。所謂尊王攘夷,顧明思議,即尊重周天子,抵禦並平定外敵侵擾。在尊王一條,齊桓公確實做得不錯,比如在《左傳·齊桓公下拜受胙》一文中就明確記載過齊桓公對周天子的尊重:葵丘之盟時,齊、鄭、許、宋、衛等國家重新訂立盟約,聲明相互之間的友好關係,並且,周天子也派了使者參與並見證了葵丘之盟。
  • 禮樂崩壞的東周,平王弒父而引發的嚴重後果
    西周以後即為東周時期,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及戰國二期。西周末,幽王愛其妃褒姒,欲廢申後及其子宜臼而立褒姒及褒姒之子,此事被申後之父申侯聞知,遂聯當時邊境外族犬戎入西周之首都鎬京,殺幽王,立宜臼,是為平王。用作理解東周之政治形勢,我們可說:東周之社會人倫局面較西周的混亂,而又無一東西可力挽。又禮樂乃在確保各諸侯封國之尊周天子,現平王既有弒父之嫌,父不父,子不子,則諸侯們會問:天子既不守禮,則我們為何仍要守禮?為何仍要尊平王而護之?此思潮而下亦令平王處一危局中,一西周所無之局,所謂諸侯不尊周室之局也,而此局之由來仍是平王弒父之一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