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周傾覆引發的平王東遷和二王並立,看周攜王真是亂臣賊子嗎?

2020-12-22 騰訊網

前言

周王朝的衰弱不能以一言概括蔽之。周王朝是一個創造且擁有精細禮制的王朝,周禮的核心就是嚴密的宗法分封等級制。周制具有著開創性和雙重性,一方面分封體制下的政治體即宗盟各國對共同的宗主宗周有藩屏服勤的義務,另一方面各諸侯國是相對獨立的政治體,具有相對自由的封國自治權,在王權衰弱掌控力不足下,會有離心的行為和傾向。這意味著,各諸侯國受周王室制約,周王室生命力又深受各諸侯國的影響。東周王朝的衰亡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有著數百年之久,可是即便是衰微,其體制也維持著王朝的存在和影響力,支撐有數百年。

宗周覆滅平王東遷洛邑,不代表著周王朝的壽終正寢,不代表西周、春秋和戰國只剩下諸國稱雄爭霸,它仍是天下諸侯的共主,對神州大陸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力。宗周傾覆引發了一系列的事件,將本就不太清澈的「黃河之水」攪合地更加渾濁。個人認為,周天子的正統性遭到最大的影響,諸侯心底對周王室的統治不再那麼心悅誠服。這事,還得從宗周傾覆引發的平王東遷和二王並立說起。

國勢漸頹的宗周

周王朝的基業是十幾代周人奕世載德、艱苦奮鬥、不懈努力換來的結果。賈誼曰:「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國語》一書大致記錄有周王朝建立的歷史過程: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武、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厲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周文王是創下代殷商建周朝的基礎;周武王和周公發揚光大,完成克周的事業;周成王和周康王是興化成功之主,「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藩屏周」,盛世文昌武盛得以延續、保存和鞏固。

周文明臻於至盛至美,終究逃不過「物極必衰,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周王室好景不長,所謂「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周昭王開始出現王道微缺的情況,鐵證就在周昭王南徵失利、溺亡漢水,漢水流域不受周王朝控制。接著周穆王,崇尚武力,屢興兵戈徵戎狄,所行之事被人非議「不在安寧強宇,而在好大喜功」。總體而言,昭穆之世,周王室依舊有足夠鎮壓不臣之國的實力,聲譽也是好壞參半。至周懿王,王室衰弱,旁人看出作詩諷刺,周師大舉徵伐不臣、收效卻甚微。

周夷王時期,周王室徹底亂套,「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連中原諸侯也難以控制,南方的楚國國君更是自立為王。至周厲王,形勢愈加嚴峻,一面是夷人侵擾已成劇患,另一方面周厲王本人暴政導致國人暴動,周天子流落國野。這一切的災難,出現的後果極為嚴重。因為當時的人眼裡,周厲王出逃境外,意味著其統治權喪失,形式上周王朝也滅亡了。不過時人認為周王室「仁未絕,義未滅」,因而復立厲王太子周宣王,情況有所好轉。

步入滅亡的宗周

宣王末年,周王室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蓋因周宣王善始未善終——周朝中興一段時間,後陷於天子失德。終於輪到周幽王即位,幽王即無能力,也沒德行,更沒責任心,國勢和人心陷入崩潰的局面,周朝的統治中心陷入由上至下的崩解局面,周邊諸侯國也陷入一片混亂。周王朝的統治發生全面危機時,天災悄然降臨,水旱災害和地震遍布全國。不止是作為周王室基石的黎民陷入絕望的情緒,作為統治者的周王室也出現挫敗感,想著放棄,聽之任之不作為。這一切發生的都很迅速,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爆發出現。

即使是天怒人怨的絕境,東周王朝也安安穩穩地度過了數年時光。可是一件事的發生,直接導致周王室傾覆。周幽王偏愛小國之女褒姒,後廢黜王后申後(大國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廢嫡立庶和尊卑棄貴的作法,引得申國和許多諸侯不滿,廢太子宜臼感到死亡危機,迅速離開鎬京投奔外公。周幽王十年,周幽王及諸侯盟於太室,戎狄叛之。正商量著如何對付申、增、西戎之策。

雙方軍隊在驪山腳下的戲地遭遇,具體經過現在無人知曉,可在宗廟祭祀、得到祖先承認的周天子和周太子,即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死於亂軍中,申侯和還不是周平王的宜臼入主被犬戎禍害成一片廢墟的鎬京。《周本紀》: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天子周幽王死後,犬戎在鎬京一帶劫掠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遂發生「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幽王太子宜臼」一事。

平王東遷與二王並立

周幽王等人死後,犬戎之難還在繼續,這說明主政的宜臼和申侯並不能完全掌控局勢,而出現這一兩敗俱傷的惡果,根源還是在周幽王,因利益娶申後為妻,後想擺脫申侯控制,便行廢后和廢太子的荒唐之舉,怪不得申侯掀桌子。鎬京破滅和平王東遷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周平王東遷的原因在《左傳》說的很清楚: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周王室依託晉鄭以為捍蔽。這時的周王室已經不如以前,缺乏力量,不能夠像宗周那樣控馭諸侯,只能偏安自保。周平王若不東遷,他與東方中原諸侯的聯繫就將被虢公翰和周攜王隔斷,對中原等地的影響力會大打折扣。佔據西都雖有山河之險要,可周王室如今敗弱成這樣,佔有此處也沒有力量去發揮作用,不如棄之。

幽王時期的周王室的直轄地周王畿,人口大量減少,田園荒蕪,犬戎入侵分布四周,完全不成樣子,且不論犬戎環伺的威脅,單單拿周王畿的戰爭、政治和農耕等潛力,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國所在。因此平王東遷是勢在必行之舉。同時,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與申侯等所立的廢太子宜臼對立,形成二王瓶裡的局面。從已有史料來看,周攜王的支持者不多,只有以虢國為首的一部分姬姓諸侯國,周平王的支持者則有申國、秦國、衛國、晉國、鄭國、增國、許國等,雙方實力形成碾壓,不過天下更多的貴族和諸侯在觀望,但周攜王的處境是相當孤立的。

周平王宜臼是被周天子廢黜的嫡長子,周幽王死後天下諸侯們擁立他的確沒錯,可是他勾結外族、破滅鎬京、殺害父親周幽王、滅亡宗周,試問這樣的人道義性和法統性高嗎?天下人和諸侯能從內心信服嗎?周平王的即位是不具備合法性和法統性的,周幽王廢申後開始,周平王就不算是嫡子,嫡子是死於亂軍的伯服。周平王即天子之位,完全是天翻地覆的事,支持他者,絕大多數是因為有利可圖。

周攜王真是亂臣賊子嗎?

二王並立局面的出現是許多諸侯在背後推波助瀾,試圖混水摸魚、佔得便宜。《左傳》記載:「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大致意思是在幽王、伯服去世後,平王是最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周人和諸侯擁戴,王子餘臣即周攜王缺乏繼位周天子的合法依據。這簡直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一派胡言,荒謬無恥之極。宜臼作為周幽王親自下詔命廢黜、告知祖先宗廟的太子,有什麼合法性?帶著外族弒君父殺兄,這在講禮法的周代,不被時人用唾沫淹死就不錯,還說什麼是王位的最佳繼承人?因此,祖父是周厲王姬胡、父親是周宣王姬靜、兄長是周幽王姬宮湦的王子餘臣,不該是最具合法性的天子繼承人嗎?

所謂立廢太子宜臼為天子是周人的意願,簡直是無稽之談,懂事理有良知的周人會認同宜臼?這明明是那些諸侯國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權勢所行的陽謀。所以周攜王哪能算亂臣賊子,他當是最正統的周天子繼承人。二王並立是天下諸侯的利益博弈。最終落幕:晉文侯姬仇於虢地上場,親自擊殺周攜王。喜不自勝的周平王作《文侯之命》,並著眾多禮器賞賜送去給晉國。

代表真正的亂臣賊子——周平王一方勝利,正義且弱小的正統天子——周攜王一方失敗。周攜王死後,諸侯開始不朝周。事實的確如此,一脈相承、合法道義、對天下諸侯有恩的正統周天子被殺,那個弒父弒兄亡國的「天子」,哪位諸侯願意去朝貢?

周平王以武力奪取西周政權這一政治事件過於敏感,諸侯及史官紛紛避諱,於是有「諱莫如深」一說。

結語

周攜王真是挺冤的,宗周滅亡後發出正義的呼喊,換來的是強權威逼和武力徵伐,落得個「奸命」的評價稱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話放在任何時候都管用。東周存在感為何這麼低,原因就在周平王和周攜王的身上。周平王的勝利是眾多諸侯促使的,不朝周也是他們蓄謀已久的。東周時期所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頂多算是個擺設吉祥物。若是周攜王勝利傳承下去,恐怕還是有部分諸侯念著正統大義的情分朝貢。可惜,那上面傳承的是亂臣賊子周平王,啥都不佔,就只有個武力奪來的王位。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不過是為了遮掩幽王之死的真相,為周平王洗白。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周代封建的建立》《東周策》

相關焦點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宮湦的父親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繼位後,立妃子申後為王后,申後所生之子姬宜臼為太子,姬宜臼就是日後的周平王。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那麼,問題來了,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 正史為什麼不提與周平王並立的周攜王?這樁千年懸案沒有那麼簡單
    《竹書紀年》和《系年》作為後期出土的史書和《左傳》、《史記》在記事上有一些出入。比如有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歷史上有一位和周平王(平王東遷的那位平王)並立達21年的周攜王,在《左傳》上隻字未提的周攜王。
  • 春秋無義戰(1)龍戰於野:二王相爭,虢國與周王室間的淵源
    二王並立——虢國強勢引發諸侯國不滿虢石父雖然死了,但他兒子虢公翰還在,說起來周幽王之所以落如此下場,虢國要承擔很大的責任,但虢國作為周王室的小宗之一,沒理由不扶持周王室,所以虢公翰繼位以後,當然也需要積極為周王室建功立業。而且周幽王、虢石父雖然死在了驪山,但虢國根基仍在,虢公翰憑藉西虢國力量扶持了周攜王繼位。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周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選擇遷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這無疑開啟了東周的歷史。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
  • 周攜王-一個正統的帝王
    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之後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遷都洛邑後的周朝我們稱為東周,這中間看著時間銜接的完美無缺,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通常認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諸侯,最後被犬戎兵殺死。
  • 周攜王這個不被正史所承認的君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諸侯們此時無非為的是開疆拓土,為的是掠奪更多土地和人口,說要大統中原,為時尚早。看武俠小說的人知道,中原人有個弊病,幹什麼事情都喜歡找個頭,就是所謂的盟主,有盟主氣魄的,野心和實力,缺一不可。於是,除了周平王,諸侯們還有誰可以選擇呢?以虢公翰為首的十多家諸侯共同擁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從此,周朝二王並立。
  • 周王室的衰落,平王東遷與諸侯崛起,周王室往日的尊嚴不再
    而周平王便是在這個時候在晉國等諸侯國的保護之下,東遷至鎬京,建立了東周王朝。然而就在周平王東遷為王之後,在虢公翰等西周朝臣的用力下,周攜王上位,這也就是西周的殘餘。在東周之初也是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而且由於平王東遷之後,封賞秦人,分封建國,並且許諾,秦人從犬戎手中奪回的土地,作為賞賜賜給秦國。這樣一來,周王朝的土地更加少了,畢竟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中,其土地本就封賞剩下的不多。
  • 周平王東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最新清華竹簡竟有新的歷史發現!
    傳統說法是宗周殘破且避犬戎,最近看到有關於豐王斧的考證,我有個狂想,秦人和太子伯服一系有姻親關係,在伯服和平王之爭當中應該是站伯服一邊的,伯服死後二王並立,按理是支持攜王,當然二王並立的局面以攜王被殺告終,但站在平王對立面且正在強大起來的秦人沒道理這麼容易善罷甘休。犬戎是平王的外公申侯請來的,而申侯說難聽點也就是申戎而已,他們是平王的盟友而非敵人,平王沒道理害怕他們。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晉穆侯深以此戰為恥,適逢此時姜氏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晉穆侯便為兒子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晉穆侯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按禮制,晉穆侯去世後本應由太子仇即位,沒想到晉穆侯的弟弟殤叔篡位當上國君,史稱晉殤叔。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周天子逐漸衰落的背景下,周禮和宗法制已經呈現出崩潰的勢頭,也即這體現出在各個諸侯國的內亂上。
  • 周平王東遷洛邑,並不是為了躲避「犬戎」,而是有三個原因導致的
    同時,我們也來看看周平王東遷的真實情況。秦統一後燒了詩書,隱藏了真相。秦國統一天下以後,燒毀了許多書籍,個人認為這也是我們考量平王東遷的一個重要前提,所以也成為了司馬遷在描述兩周交替這段歷史不詳細的主要原因。
  • 隱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還有一個末代天子周攜王
    文/雙尾貓《史記》記載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繼位然後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時期。但是根據《竹書》和其他古籍記錄周幽王去世後還有一個個周平王並存的天子—周攜王。那麼周攜王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是:「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周二王並立。《清華簡》記載則是: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即伯服)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目前只能確定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還有就是他的主要支持者是虢公翰以及邦君諸正。
  • 成語「諱莫如深」中「莫」指的是西周末年周攜王的封國「莫國」?
    成語「諱莫如深」中「莫」現今有解釋認為「莫」是西周末年周攜王(姬餘臣)的封國莫國/鄚國。認為成語影射東周初年的二王並立(周攜王與周平王),認為正史中對周攜王的記載皆語焉不詳,此說引用戰國魏史《竹書紀年》、戰國楚簡《系年》中周攜王的歷史記載。
  • 西周那些事兒」之被歷史抹去的——周攜王!
    周平王東遷當你仔細去觀察周平王的即位過程,你會發現:這裡面大有文章!周平王姬宜臼,是申侯的外孫。申侯周幽王想徹底擺脫公卿貴族的對他控制,而將一大批長期盤踞在朝中的大臣趕回了封國(周公、召公等)。此舉引發了大家的一致不滿,後來周幽王又在估計不足的情況下,冒然發動了對申國的討伐。
  • 烽火戲諸候之後,周幽王死了,周平王和周攜王,又有什麼結局呢?
    難敵美色,埋下禍根周幽王做了許多荒唐事,緣於他對寵妃的喜愛,美色誤國,他當屬第一。周幽王八年之時,將王后申後廢除了。這一廢不僅是廢掉王后,更是連同太子姬宜臼一同廢掉了。廢掉王后和太子之後,他立褒姒為後,立她所生的姬伯服為太子。
  • 春秋史之東周1:東周初立,2王並立20年,尊王攘夷周平王成傀儡
    春秋簡史之東周史卷1:東周初立,轄地600裡,一落千丈;周平王弒父上位,東遷洛陽,2王並立20年;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東周淪為傀儡政權!東周地理位置,轄地600裡,一落千丈西周時期,打西邊的陝西寶雞鳳翔縣,到東邊的河南鄭州,以及渭、涇、河、洛地區,數千裡之地,都是西周王城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