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中有篇《系年》,記載自西周初年,迄至戰國早期的完整歷史。其中有「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說的是周幽王滅國,周平王繼位後,諸侯們都不朝貢周王室。此時的天下局勢,處於合久必分,要分未分之際,真正有實力逐鹿中原的諸侯不多。
周平王的王位,是在申伯串通犬戎,攻入鎬京城後,屠戮王室而得,可以說是犯了大忌,得位名不正言不順。軍力強大的申伯自此逐漸衰落,周平王為籠絡諸侯,封賞秦國、晉國、鄭國諸侯,卻也不曾想扶立這三個諸侯國成為春秋始端的強國。
諸侯們此時無非為的是開疆拓土,為的是掠奪更多土地和人口,說要大統中原,為時尚早。看武俠小說的人知道,中原人有個弊病,幹什麼事情都喜歡找個頭,就是所謂的盟主,有盟主氣魄的,野心和實力,缺一不可。於是,除了周平王,諸侯們還有誰可以選擇呢?
以虢公翰為首的十多家諸侯共同擁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從此,周朝二王並立。虢公部落在西周之時,曾經無數次出現在史書中,可是在春秋之後,卻極少再次活躍,這是為什麼呢?或許跟擁立周攜王有關。
周平王繼位的時候尚且才七八歲,是個最容易被權臣挾持的時期。周攜王即位時則已二十多歲,政令不易為外臣操控。在其當政之時,結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南通荊楚,北結燕國,東聯齊國,西善舊晉。外有王室支柱虢公翰的強力支持拱護,內有和揖百族的內政國策,周國一時強大,比之憋屈的周平王,日子要好過得多。
當然,對於周攜王而言,這些都是假象。強大的申國已經沒落,虢公為何不願擁立申伯的外孫周平王,其實是有據可循的。申伯與周王室的開戰,主要源於申後的被廢。史書中只說褒姒冷豔如霜,依靠幽王的寵愛登上王后之位,其中過程之血腥,是可以想見的。
那麼申後與太子姬宜臼的境遇,是絕對好不了哪兒去的。最關鍵的是,其中的虢石父,是周幽王的重臣,如果周幽王曾經廢除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虢石父也極有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許其本身就是屬於褒姒系的權臣。那麼,幽王死,褒姒除,作為虢氏家族的虢公,除了重新選擇隊伍,似乎別無選擇。
於是,虢公擁立周攜王,甚至幫助周攜王籠絡的天下諸侯,也都是各懷鬼胎,其實早就劃分好勢力範圍和財富範圍,無利不起早,哪天周攜王不在了,樹倒猢猻散,都是很正常的。
天無二主,對於那些強大的諸侯國而言,其中一個周王,終究會被認為是逆臣賊子,而那個人會是誰呢?此時亂世已開始,各個諸侯國都在不斷強大勢力。秦國、晉國、鄭國、齊國、楚國等都開始掠奪土地,對於立志中興的周攜王,大家肯定是看不上眼的。諸侯們要我行我素,就需要一個好控制的君王,周平王OR周攜王,答案很快就有了。
《系年》:「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晉文侯趁周攜王巡視虢地時,以姬望無權繼承幽王大統之名襲殺之,終結二王並立局面。《尚書·周書·文侯之命》中,周平王得知消息後,歡喜不已,立刻揮筆寫下《文侯之命》:「」您很偉大,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您保衛了我。像您這樣的前輩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讚美!」
從此,晉國進入朝堂,並迎立平王於少鄂,三年後東遷洛陽,波瀾壯闊的大亂世,在晉國的努力下,徹底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