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周天子對各路諸侯國的控制力逐漸變弱?

2021-01-07 高大哥說歷史

周是華夏歷史上政治影響力最深遠的朝代。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制度、祖先崇拜、春秋史紀、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和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簡而言之,周人成功地將「國」按照「家」組織起來並持續了幾千年。

周雖然歷經37王、綿延800餘年,其真正統治不過300餘年,主要在西周階段。傳統上認為周王權的衰落來源於內憂外患,特別是犬戎的侵略。誠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

然而外患卻使諸侯團結在以齊、晉為代表的霸權周圍,直到最終秦統一六國。這說明內在因素也在其作用,禍起蕭牆才是周王權衰落的真正原因。起先周幽王廢嫡立寵導致周王室內戰。周幽王寵愛褒姒,廢掉申後與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褒姒子伯盤為太子。

太子出奔申國。周幽王於是起師圍西申。西申不肯降服,與繒人引來戎兵參與周內戰。結果周幽王與伯盤戰敗被殺。周廷處於嚴重的政治分裂之下,直到二十一年後晉文侯攻滅了周攜惠王。

但此後九年之內周平王仍然得不到諸侯支持,邦君與諸侯不肯朝周。在這種情況下,東遷的周平王不得不轉而仰仗支持他的鄭、晉和秦。結果導致鄭莊公專權,晉、秦地盤擴大。後來鄭周交惡,鄭國的軍隊在葛繻打敗了周恆王率領的諸侯的軍隊。

進一步導致周王權威信的喪失。經歷過東周之初的動蕩分裂,周王權的政治基礎或許仍在。然而,周王朝政治並未因此安定下來。周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發動政變立王子克未遂被殺。王子朝和王子猛各自稱王。霸主晉介入支持王之猛,及其同夥殺掉王子猛。

晉又立王子匄,雙方混戰三年之久。最終王子朝被擊敗逃往楚國。王子朝到楚國避難時帶走了周室大量典籍,此後散逸殆盡。十年後晉國的盟友吳國大敗楚國,王子朝才被殺。但王子朝的支持者又起事將周敬王趕出王城,直到晉國再次出兵。

轟轟烈烈的王子朝之亂才最終平定。王子朝之亂耗盡了周室的最後一絲軍事、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其後周定王三子爭權先後弒君自立,這已經到了戰國時代了,此時周王室已經徹底衰微了。朝代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

周朝大致分三個階段:西周,首府西安,新朝,王莽搞得共產主義國家,大概10多年,東周,首府洛陽。周朝獎賞功臣的做法是給塊地,你到那邊做諸侯吧,前提是你要奉我為天子,我有難你要救我,定期給我送兩美女就可以了,其他的你們高度自治,不管。

諸侯國太多了,名字也五花八門,一般以封地名或諸侯的姓名命名,舉例,我叫周武,你叫周文,他叫周西,我的封地就叫武周,你的封地叫文周,他的封地被叫西周。這樣就和朝代重名了。

所以就出現這種情況,各爭霸諸侯國挾天子而令諸侯,周天子在此時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日本天皇,根本沒有權利,哪家諸侯確立霸主地位,周天子忙不迭的派人冊封。

而到了戰國。列國爭雄,連年徵戰,宗法大亂,此時周天子更加悽苦。無名無實,誰都不拿他當個事,直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亡。 其實我一直很納悶,當眾多的諸侯國都在變法求強的時候,為什麼周不求賢興國,在名義上佔據高點的時候,徵服其他諸侯國會容易很多的。還有為什麼那麼多天下賢士也很少考慮去周的朝廷裡供職,幫助周復興。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周天子一直都沒有放棄招兵買馬,求賢納士,可是那時候周王室只剩七座城邑了,這點地方的稅收維持朝廷的運轉已經不容易了,招兵買馬什麼的實在是沒錢啊!其實周天子落得這個結局,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 春秋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嗎?
    也就是說,天底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守城衛邦的都是周天子的臣屬。當時的周朝在成王時期經過周公的戡亂戰爭,基本已經確立自己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但是在長江流域還有兩個業已存在的國家,一個是楚國,另一個是吳國。楚國在商朝前期就已經存在,吳國也是周室的先人所建。這兩個國家算起來並不算周朝的藩屬國,但是也沒有能力和周朝開戰。周朝對這種既成事實也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乾脆就一併給他們封爵。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的,諸侯國什麼時間開始稱王的?
    談秦說漢(362)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爭霸稱雄的諸侯是何時稱王的?  史學家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象徵著周王朝的禮崩樂壞。其實,在天下爭霸稱雄的過程中,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楚、吳、越國開始稱王,不按周禮套路玩了。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第一霸主:重用管仲,利用周天子,稱霸中原
    周王朝遷都到洛邑以後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飽經沒落後,周天子委託人上是世界各國相互的君王,而事實上,他的影響力只相當於一個中等水平國的諸侯國。一些較為強勁的諸侯國家常常應用戰鬥力企業兼併弱國,強國中間也相互之間討伐,角逐農田。
  • 春秋時期第一個敢對周天子動手的諸侯國,你們知道是誰嗎?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兼併,已經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周天子作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各諸侯國表面上還是聽從周天子的號令的,直到一個人率先對周天子動手,並且打敗了周天子,從此開始周天子真的就成為了一個擺設了。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二)東周的周天子。西周滅亡之後,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此時雖然諸侯逐漸做大,但還沒有出現能代替周天子管理國家的存在,於是在諸侯國的擁立下,被周幽王廢掉的前任太子姬宜臼成為了幸運兒,視為周平王,也是東周的第一位周天子。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有讀者肯定會問那麼為什麼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成為了中國幾千年曆朝歷代難以逾越的高峰
    中國的聖人孔子,孟子皆誕生和成長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集中出現,國學經典著作中,一大半出世在這一時期,短短幾百年出現的先賢和各路聖人,大思想家,軍事家比後世兩千多年的還多。
  • 戰國時代,諸侯國熱衷維護周室顏面,秦王滅周為何袖手旁觀?
    這樣的制度是擁有一定弊端的,當諸侯國手中的權利不斷增大之後,周天子對於各路諸侯的實際控制權,就開始不斷降低了,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漸漸失去了掌控諸侯的話語權,但那時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周武王和的子子孫孫們陸陸續續分封了包括齊、楚、晉(韓、趙、魏)、秦、燕等七國和宋國在內的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國,最後連自己的國都洛邑都分成了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而周天子也不再有土地,只能依附於西周國。然而,隨著西戎的不斷侵略和周朝政治的日益腐敗,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周幽王甚至因寵愛褒姒而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如秦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都是分封制下的產物,是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最高統治者對封地的一種稱呼,周天子將土地和子民,分別被授予王族、貴族以及功臣等人,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  春秋時期到戰國前期,各大諸侯國還是要以周天子為尊,諸侯是周天子進行的分封而成,諸侯想要分封就無法和周天子對諸侯分封的爵位而進行分封,所以「君」這個新爵號的出現解決了問題。
  • 周朝為什麼會滅亡?春秋戰國只是催化劑,這才是真正原因
    關於周朝的滅亡,通常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畢竟是春秋戰國的亂世導致了秦國的不斷崛起和周朝的不斷衰落,最終在公元前256年,由秦軍攻入雒邑滅亡周朝。 不過歷史的現實可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在周朝的滅亡過程當中,春秋戰國的亂世只是一針催化劑,秦國的進攻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