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2020-12-17 騰訊網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且由於當時多國林立,人才的流動性相當大,比方說,軍事家吳起就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過力;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也是在衛國、魏國等國家停留效力,最後去到秦國紮根,自己的滿腹才華得以施展,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至於那些有名的縱橫家,譬如蘇秦,更是掛六國相印,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被諸侯國踐踏殆盡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有「春秋五霸」的說法,這些春秋霸主,每次稱霸,表面上都打著周王室的旗號,說什麼要尊重周王室,要尊重周天子的權威。可是事實上,那些諸侯霸主根本就沒有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謂的尊重周天子權威,只不過是他們稱霸的口號,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周王室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諸侯國稱霸的工具,毫無面子可言。

除此之外,周王室在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這些極其惡劣的違反分封制的事情上,不但沒有選擇抗議,反而還順水推舟的冊封了魏、韓、趙等諸侯國,可以說周王室的這種舉動,就是在破壞自己的統治根基。時間一久,周王室的權威性基本上就被踐踏的絲毫不剩,自然也就難以引起他人的重視,人才也就自然不會去考慮輔佐周王室。

第二點:周王室的勢力弱,沒有發展前景,地理條件還極其尷尬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實力就已經一落千丈,之後外強中乾的周王室更是被手下的諸侯國吊打,衰落暴露無遺。如此一來,周王室這塊肥肉自然就被強大的諸侯國看在眼裡,時刻謀劃著吞下這塊肥肉,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王室的統治疆域慢慢的被其他諸侯國侵佔,最終只留下了一小塊地盤。

而且更讓周王室尷尬的一點是,他所剩下的地盤,處在魏國、趙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是其他國家的緩衝地帶,這種地方一旦戰爭爆發,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身處其中的周王室又怎麼可能有發展前景,又怎麼會有人才前去投奔。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年孫臏被其師兄龐涓所害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去投靠近在眼前的韓國,而是轉投相對來說較遠的齊國,就是因為齊國有戰勝魏國的實力,而韓國卻沒有,連韓國這樣的戰國七雄都吸引不到人才,更不必說實力遠遜於韓國且發展前景堪憂的周王室。

第三點:歷代周天子幾乎沒有求才的舉動

故步自封的周王室雖然面臨著被吞併的威脅,但是卻依舊死守著那份「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根本不想打破舊有的行事作風,這就意味著周天子根本不會直接去啟用「士人」,也不會去重用「士人」。而在戰國時期,由於學派眾多,學問的壁壘已經被打開了,更多的人可以學到知識,也正因為如此,「士人」的數量變多,所謂量變產生質變,優秀的「士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

周天子沒有求才的舉動,而另一方面,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卻求賢若渴,比如說秦國的秦孝公,燕國的燕昭王等君主,都曾經開出極其優越的條件,來招攬人才,他們的國家也因為人才的到來而越變越強。至於周王室,只會徒守著落後的舊制度,與時代脫節,越來越弱,直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周天子一直都沒有放棄招兵買馬,求賢納士,可是那時候周王室只剩七座城邑了,這點地方的稅收維持朝廷的運轉已經不容易了,招兵買馬什麼的實在是沒錢啊!在那個諸侯都不朝拜周天子的年代,這個鍋一甩一個準。後來,霸主們看誰不順眼了,就藉口其對周天子不敬,撲上去胖揍一頓,周天子淪為了各國爭霸的工具。第三就是春秋戰國交替時期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晉和齊都是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雖然它們也像周天子一樣,被手下給架空了。
  • 戰國時期的魏國,被稱為人才輸送基地,它給六國輸送了多少人才
    其中晉國也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晉文公稱霸,晉國也是當時的大國,然後隨後晉國也慢慢的走向了衰落,最終晉國的大權落入卿大夫手中,其中主要有四家,韓趙魏和智氏,最終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成功的把持大權。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此時的晉國已經名存實亡,國君根本沒有什麼實權,三晉瓜分了晉國,這也被稱為是戰國的開端(還有田氏代齊),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杳無音信,只因被這兩個小諸侯國君架空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戰國策》這部書我們都知道,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作品,其中前兩章就是介紹東西二周的《東周策》和《西周策》,然後才是戰國七雄,最後是宋、衛、中山,戰國主要國家就都齊了。
  • 戰國時期,為何周天子不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可不傻。戰國時,周室一直在想辦法吸納人才,企圖改善生存環境。只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已經不可能了。重視吸納士人的周室張儀去投秦時,路過東周。東周君在客人的建議下招待了張儀,看出張儀是個人才,表示:「如果你將來找不到好機會,這裡隨時歡迎你!」隨後,親自資送張儀。(《呂氏春秋.報更》)其實,企圖「截胡」張儀,只是戰國時周室的常規操作。戰國時,周一直想延攬、吸納人才。早在晉國還沒亡國時,周室就曾請教寧子取士之道,禮重士人。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說到這,不少人就會有疑問了,為何周朝的統治者被稱為王,漢朝的統治者卻是帝呢,這很簡單,因為周朝還沒有」皇帝「這一稱呼,這是秦始皇建立起秦朝之後,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周朝的最高統治者,人們更習慣稱之為」周天子「。
  • 春秋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嗎?
    也就是說,天底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守城衛邦的都是周天子的臣屬。當時的周朝在成王時期經過周公的戡亂戰爭,基本已經確立自己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但是在長江流域還有兩個業已存在的國家,一個是楚國,另一個是吳國。楚國在商朝前期就已經存在,吳國也是周室的先人所建。這兩個國家算起來並不算周朝的藩屬國,但是也沒有能力和周朝開戰。周朝對這種既成事實也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乾脆就一併給他們封爵。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 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像其他諸侯一樣壯大自己,反而被諸侯所滅?
    周平王的時候周朝遷都到洛邑地區,史稱東周,從此之後也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五百多年的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周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六百多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戰國時期,齊國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為秦國名將!
    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對於齊國來說,疆域位於今山東省大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 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都會想盡辦法廣納天下賢才,招兵買馬,變法圖強讓國家越來越強大,並且他們的實力都要比周王室的要強很多,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僅有的一點地方還被夾在幾大諸侯國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讓諸侯們不滿,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諸侯國能夠招兵買馬發展壯大,那麼身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難道就不能壯大自己嗎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周天子對各路諸侯國的控制力逐漸變弱?
    其後周定王三子爭權先後弒君自立,這已經到了戰國時代了,此時周王室已經徹底衰微了。朝代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周朝大致分三個階段:西周,首府西安,新朝,王莽搞得共產主義國家,大概10多年,東周,首府洛陽。周朝獎賞功臣的做法是給塊地,你到那邊做諸侯吧,前提是你要奉我為天子,我有難你要救我,定期給我送兩美女就可以了,其他的你們高度自治,不管。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 歷史上將東周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時期劃為春秋時期。「春秋」的叫法,來自孔子整理的史書《春秋》,因為這是一部魯國史書,它的開始從魯隱公元年寫起。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結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現在劃分的春秋戰國分界早了五年。有讀者肯定會問那麼為什麼不叫夏冬,或者春夏秋冬呢?
  • 世人只曉周天子,卻不知尊貴的周天子他的下場何止一個「慘」字
    周朝周天子首先,周天子並不是指一個人,它是在當時周朝最高統治者的統稱,比如周武王姬發和周平王姬宜臼他們二人也是周天子。「周天子」這一稱呼又是怎樣得來的呢?周天子的大權旁落這就是後來七國互相打擊對方的原因之一。周朝是分為西周和東周,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朝代歌中有一段「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 春秋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自己掌握軍隊,反而坐視諸侯變大變強?
    說到春秋戰國,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或第一反應,應該是諸侯割據,禮崩樂壞。的確,在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勾心鬥角的廟堂之戰幾乎每天的每一刻都在上演。神廟之爭的最終結果,是數不清的戰爭,數不清的犧牲。每一次,相信大家心裡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作為天下有識之士,作為天下共主周天子,為什麼不去討伐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呢?當周成王(周公旦輔政)在這一年分封八百個諸侯時,難道沒有讓自己的周王室有足夠的軍隊守衛嗎?先說西六師,據史書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手中掌握著強大的軍力,否則也無法推翻以武立國的商朝。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多重思想的衝擊下,使得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明君聖賢,最終這一璀璨的時代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隨後進入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