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且由於當時多國林立,人才的流動性相當大,比方說,軍事家吳起就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過力;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也是在衛國、魏國等國家停留效力,最後去到秦國紮根,自己的滿腹才華得以施展,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至於那些有名的縱橫家,譬如蘇秦,更是掛六國相印,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被諸侯國踐踏殆盡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有「春秋五霸」的說法,這些春秋霸主,每次稱霸,表面上都打著周王室的旗號,說什麼要尊重周王室,要尊重周天子的權威。可是事實上,那些諸侯霸主根本就沒有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謂的尊重周天子權威,只不過是他們稱霸的口號,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周王室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諸侯國稱霸的工具,毫無面子可言。
除此之外,周王室在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這些極其惡劣的違反分封制的事情上,不但沒有選擇抗議,反而還順水推舟的冊封了魏、韓、趙等諸侯國,可以說周王室的這種舉動,就是在破壞自己的統治根基。時間一久,周王室的權威性基本上就被踐踏的絲毫不剩,自然也就難以引起他人的重視,人才也就自然不會去考慮輔佐周王室。
第二點:周王室的勢力弱,沒有發展前景,地理條件還極其尷尬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實力就已經一落千丈,之後外強中乾的周王室更是被手下的諸侯國吊打,衰落暴露無遺。如此一來,周王室這塊肥肉自然就被強大的諸侯國看在眼裡,時刻謀劃著吞下這塊肥肉,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王室的統治疆域慢慢的被其他諸侯國侵佔,最終只留下了一小塊地盤。
而且更讓周王室尷尬的一點是,他所剩下的地盤,處在魏國、趙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是其他國家的緩衝地帶,這種地方一旦戰爭爆發,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身處其中的周王室又怎麼可能有發展前景,又怎麼會有人才前去投奔。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年孫臏被其師兄龐涓所害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去投靠近在眼前的韓國,而是轉投相對來說較遠的齊國,就是因為齊國有戰勝魏國的實力,而韓國卻沒有,連韓國這樣的戰國七雄都吸引不到人才,更不必說實力遠遜於韓國且發展前景堪憂的周王室。
第三點:歷代周天子幾乎沒有求才的舉動
故步自封的周王室雖然面臨著被吞併的威脅,但是卻依舊死守著那份「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根本不想打破舊有的行事作風,這就意味著周天子根本不會直接去啟用「士人」,也不會去重用「士人」。而在戰國時期,由於學派眾多,學問的壁壘已經被打開了,更多的人可以學到知識,也正因為如此,「士人」的數量變多,所謂量變產生質變,優秀的「士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
周天子沒有求才的舉動,而另一方面,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卻求賢若渴,比如說秦國的秦孝公,燕國的燕昭王等君主,都曾經開出極其優越的條件,來招攬人才,他們的國家也因為人才的到來而越變越強。至於周王室,只會徒守著落後的舊制度,與時代脫節,越來越弱,直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