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魏國,被稱為人才輸送基地,它給六國輸送了多少人才

2021-01-08 天楓說

周幽王作死,弄了一個烽火戲諸侯,讓天下諸侯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自己被犬戎殺死,周平王繼位動遷洛陽,自此歷史進入到了春秋時代,此時的周天子只是一個象徵,只剩下王畿周圍不大的地盤,反而是諸侯擁有更為強盛的勝利。

春秋無義戰,大小諸侯之間連年發生戰爭,陸續出現了春秋五霸,他們表面上是尊王攘夷,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霸主之位。其中晉國也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晉文公稱霸,晉國也是當時的大國,然後隨後晉國也慢慢的走向了衰落,最終晉國的大權落入卿大夫手中,其中主要有四家,韓趙魏和智氏,最終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成功的把持大權。

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此時的晉國已經名存實亡,國君根本沒有什麼實權,三晉瓜分了晉國,這也被稱為是戰國的開端(還有田氏代齊),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昔日的大國晉國被瓜分為韓趙魏三個國家。但是雖然瓜分了晉國,可是韓趙魏三家並沒有被周天子承認,在公元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田會)反叛,並向三晉求援。當時為家的主事人是魏斯,他任命翟角為主帥,帶領趙、韓兩氏的軍隊,一路攻打到齊長城。

俘虜了齊康公,當時魏斯對齊康公說,他們什麼都不會要,但是要齊康公和他們一起去見天子,請求天子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知道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那麼以前晉國的卿大夫們,一躍成為了真正的諸侯國,我們可以看出來,韓趙魏三家被承認為諸侯的時候,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敗了齊國,俘虜了齊康公(被流放),在這個過程中魏家的魏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魏斯是何許人也,他就是魏國第一任正式君主,姬姓魏氏,是魏國的第一任諸侯,後世稱魏文侯,是他一手締造了真正的魏國,當時魏國所處的位置十分不好,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魏國所處的地方易守難攻,於是魏斯開啟了魏國變法圖強之路,可以說,在戰國時代魏斯最先變法,也使得魏國最先強盛。

魏國是戰國第一位霸主,魏國的強盛得益於魏文侯(魏斯)重用人才,之後的魏武侯也是一樣,當時的魏國國力強盛,魏武卒橫行天下,人才濟濟,可是後來魏國卻成為人才輸送基地,這也使得魏國迅速衰亡,魏國到底為六國輸送了多少人才?

魏國為其他國家輸送了多少人才,這一點無法確切的統計,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絕對不在少數,其中出名的人才,或者說在關鍵時刻其關鍵作用的人才,這正是這些人才讓魏國傷透了腦筋。

大魏王

要說出名的還是這麼幾位,他們可以說改變了魏國的國運!其中第一位當屬商鞅,當時他應該叫公孫鞅,他在魏國相國公叔痤處任中庶子。公叔痤告訴魏惠王,公孫鞅此人有大才,應該任用為魏國的相國,如果不用的話,那就殺了他。

當然了魏惠王沒有聽,最終公孫鞅去了秦國,見到秦孝公,幫助秦國實行變法,最秦國強盛,而且秦國強盛之後,第一就拿世仇魏國開刀,從此魏國開始在秦國鐵騎之下討生活了,要知道商鞅原本可以為魏國更好的效力的,被魏國讓給了別人。

其實當時魏國可以有一個傑出的軍師孫臏,孫臏和龐涓是師兄弟,他來到魏國其實也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可是在龐涓的操作下,孫臏遭受酷刑,最終逃到齊國,成為齊國的軍事,指揮齊國絕對在桂陵和馬陵打敗魏國精銳,打碎了魏國的大國之夢。

孫臏也可以說魏國送出去的人,本來魏國可以有天然擁有孫臏的優勢,可是他們沒有用,還給自己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如果說商鞅讓秦國在國力上徹底強過魏國,孫臏在軍事上給魏國一擊,那公孫衍這一位地地道道的魏國人,讓魏國損失了大片土地,公孫衍在魏國根本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他來到了秦國。

在公孫衍的指揮下,魏國先割讓了秦國和魏國交界地帶的陰晉,當初魏國的吳起就是在這裡擊敗秦國五十萬大軍逼迫秦國割佔河西之地。不久公孫衍又一次率軍打敗魏國的河西守軍,徹底佔領了河西之地,導致魏國在西部的屏障完全沒有了,魏國暴露在秦國的鐵騎之下。

不僅公孫衍,還有一位魏國之人為秦國效力,他就是秦國的相國張儀,他在魏國也沒有被重用,後來他來到了秦國,此時的秦國是秦孝公的兒子嬴駟在位,張儀到了之後被嬴駟拜為上卿,並幫助秦國開展了連橫的外交,讓秦國進一步強大,而嬴駟也順利稱王,成為秦國的第一位王,張儀擔任秦國相國之後,讓秦國的影響力更進一步。

《大秦帝國之縱橫》裡,身為魏人的張儀回到魏國幫助秦國討要河西,還被魏王給打了一頓,並且說他為什麼要幫助秦國欺負母國。其實魏王也不想想,這些人如果在魏國得到重要,還會到其他國家嗎?

即使這些人在魏國也不會得到重要,只有到了他國才會被重用,這幾位是魏國輸送的頂尖人才,其他也一定有,但是不一定有這麼出名而已。

魏國強盛是因為重用人才,衰落也在於上他國輸送人才,所以說無論什麼時候人才都是重要的,魏國的前車之鑑呀。

相關焦點

  • 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 秦國能統一天下,魏國為其輸送多少人才?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統一天下,原因很多,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幾乎囊括了當時天下最頂尖的人才,幾乎成了各國人才投奔的首選之國,這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特別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只論軍功不論出身這對各國人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 戰國時六國的人才市場,魏國究竟流失了哪些頂級人才
    魏國在戰國中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國家,在戰國末期魏國給人的存在感並不強,只比韓國多一點,這也是與魏國的國力在戰國末期衰弱的太厲害有關。要說魏國國力巔峰期在什麼時候毫無疑問的,就是在魏國立國時,當時魏國國君魏文侯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是一個識人善用的國君,魏文侯在位期間重用李悝變法使魏國國力遠超其餘諸侯國。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然而,懂戰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
  • 戰國時期,齊國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為秦國名將!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後招至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因此,自五國伐齊後,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換而言之,對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雖然在前中期非常強盛,但是,在戰國中後期,齊國走向了衰落。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且由於當時多國林立,人才的流動性相當大,比方說,軍事家吳起就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過力;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也是在衛國、魏國等國家停留效力,最後去到秦國紮根,自己的滿腹才華得以施展,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至於那些有名的縱橫家,譬如蘇秦,更是掛六國相印,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 戰國三兄弟僅剩一個,嬴政的目光卻越過魏國,放在了其他地方
    如果要形容戰國時期的魏國,那最貼切的評價就是出道及巔峰。前期生猛無比,卻自己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落得個慘澹收場。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脫胎於晉國的魏國處於中原地區,戰略形勢並不好,四面皆有對手。 不過有英明的魏文候,還有戰國最早出現的「李悝變法」。
  • 戰國最悲催的國家,本國流失的人才統統反過來打自己,徹底被打怕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重新來過,那麼,戰國末期統一六國的可能是魏王而不是秦始皇,有沒有這種可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當然是人才來保證,沒有人才,什麼事都辦不了。這個理論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更是一個至理名言。 大家都知道「三晉分家」的事情,而魏國就是在那時候產生的。魏國建立以後,魏文侯整治國家風氣,讓舉國上下都有尊敬賢才、重視賢才的習慣。而且,魏國先後任命了魏成子、翟黃、李悝為丞相,拜樂羊、吳起為統帥,提拔西門豹為鄴令。
  • 【圍觀】「水上芭蕾」綻放瀘州,「選好苗」為國家體育輸送人才
    【圍觀】「水上芭蕾」綻放瀘州,「選好苗」為國家體育輸送人才 2020-07-29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戰國七雄,韓趙魏三家本是一體,秦國兼併六國,光一個趙國,差點耗光秦國兵力儲備。如果不是六國各懷鬼胎,不是秦並六國,而是面臨被滅的危機! 1.軍事實力對比 人們光記住了虎狼之師秦師,但是忘記了晉國六軍,和分裂後的魏趙韓三家軍隊,都曾經創造過一系列讓秦國人輸得一塌糊塗的戰績。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公元前221年,隨著齊王建被流放共城(今河南輝縣),歷經260多年的戰國宣告謝幕。秦國在歷代國君,特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和歷代賢臣如商鞅、範睢、李斯及歷代名將如司馬錯、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六國全數滅亡,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大一統時代。
  • 秦滅六國之後,還有一個小國存活了下來,秦始皇為何沒有滅它?
    衛國在春秋時期很特殊,雖然屬於周朝封國,但是文化方面繼承了商朝。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衛國建立在了商朝故土上,有很多的商朝遺民。作為一個身處中原腹地的國家,衛國曾經強過,但是隨著接連被打擊,逐漸變弱了。戰國時期,衛國像是沒有一樣了,因為魏國和韓國等國家已經將其遮蓋住了。
  •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秦,原本是偏居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我們知道,前770年到前221年的五百多年,是春秋戰國大分裂時期。上面雖然有個東周王朝,但活躍在歷史舞臺的是那些連年徵戰的諸侯。先有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再有戰國七雄:齊、燕、韓、趙、魏、秦、楚。兩個時段,「秦」皆列席其中,但它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
  • 鬼谷子的4個徒弟,皆是戰國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名家輩出,以孔子、孟子為首的諸子百家,為各國君王提供了不同的政治構想。這類入世而生的思想家,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局勢,對今天的中國甚至全世界來說也意義非凡。雖然孔孟、老莊名聲很大,但戰國時期的鬼谷子也不遑多讓。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在公元前的幾個朝代中,戰國應該是最讓歷史學者想要研究的時期,畢竟連續兩三百年的戰亂不休,以及秦朝一統天下後的燒毀各國典籍,讓後世對於秦朝以前的歷史充滿著懷疑,甚至很多資料都是漢朝建立後,靠著一些年長者口述後記錄下來的,其中因為秦國是戰國最後的勝利者,所以實力被擴大,認為是戰國最強的國家
  • 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 開課吧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為社會輸送高新技術產業人才
    開課吧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為社會輸送高新技術產業人才 2020-03-17 12:44:59 來源: 北國網 與此同時,開課吧引領行業創新探索,在師資力量、系統化前沿課程、三位一體教學運營服務體系、人才賦能系統——「馭風」系統、個性化就業服務等五大方面完善布局,其中「馭風」系統作為智慧學習系統,完整覆蓋了人才成長的各個環節,可滿足用戶多層次和個性化學習需求,最終實現技能提升和持續性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