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尤其是地處邊地的秦、趙、燕等國開疆拓土後,地處中央的魏、韓領土顯得更小了。
戰國中期,縱橫家遊列國時,對列國作了描述。其中,魏國的領土大小位列末尾。
《戰國策》對當時列國面積做了大致的描述。
當時的關東六國中:楚國「地方五千裡」、齊、趙、燕都是「地方二千裡」。
相比之下,韓、魏兩國就有點「難兄難弟」的感覺了。
韓國」地方千裡「,而魏國」地方不至千裡「。(因為歷史原因,韓魏兩國領土犬牙交錯,但今天流傳於網絡的許多地圖直接到犬牙交錯的部分直接劃給了魏國)
其實,如果單以領土大小而論,戰國七雄可是「名不副實」的。
東南的越國,北起山東東南,沿海而南,佔據了今天江蘇大部、浙江被捕及安徽、江西一部,面積比秦、齊都大,僅次於楚國。
可是,毫無疑問,戰國時期的越國不是天下第二強國!
因此,疆域大小,並非衡量國力強弱的主要標準。
軍力雄厚
春秋時期,一般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國力強弱。
戰國時,人們仍然習慣用「萬乘之國」、「千乘之國」在評價諸侯國力。
戰國中期,「五國相王」,把中山國也拉了進來。
齊國怒了:大家都是「萬乘之國」,怎麼能和中山這種「千乘之國」並列?老子丟不起人,不參加!
可見:在大家眼中,軍力強弱,是衡量諸侯國力的「唯一標準」。
當然,戰國畢竟與春秋不同,軍力衡量標準已經發生了改變。
「帶甲」、「乘」、「騎」、「粟支」數已經成為衡量諸侯國力大小的標準。
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統計,我們對詳細數字不得而知。
蘇秦出使魏國時形容魏國的軍力為: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十餘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單以軍隊數量而論,魏國僅次於秦、楚、齊。
而且,魏軍的戰鬥力在當時是比較強的。
早年的魏武卒自不必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武卒的戰鬥力非常了得。
即使到了秦趙長平之戰後,信陵君依然能帶領十萬魏軍前往救趙,並一度擔任抗秦中堅的角色。
中原腹心
魏國的領土不大,但所出是中原腹心之地。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的領土不是最大的,但卻是晉國的精華部分。
魏惠王曾說:晉國,莫強焉···及至寡人之身···(晉國以前那麼牛逼,怎麼傳到我這一代時弱成這個樣子)
可見:作為晉國精華部分的繼承者,魏王把魏國當成了晉國的繼承者。
而在魏國早期,一度佔據了河西和關中東部,那是秦國最精華的區域。
秦、晉,春秋時都是可以參與爭霸的大國。魏國一度佔據了秦、晉兩國的精華之地,怎能不強?
除了早年反覆爭奪的河西之地,魏長時間佔有的核心領土由3個部分組成:河東(山西西部)、河南(河南黃河以南部分)、河內(河南黃河以北)。
據司馬遷記載:唐(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正好都在魏境及附近區域。
可見:魏地是先秦時期「王者所更居」之地。
所以,魏國當然經濟富庶、文化昌盛。
經濟富庶,就可以養兵儲糧;文化昌盛,就可以吸引人才。
改革早
魏國的改革是最早的。
而且,不是早了一點點。
魏國李悝變法,是在前400年左右。
比商鞅變法變法早了近50年,比趙武靈王變法早了80年,比燕昭王變法早了近百年。
而且,在各國變法中,李悝變法的全面性、效果,可能僅次於商鞅變法,比其他晚了近1個世紀的其他變法都全面、有效。
所以,「盡地力之教」的魏國,對本國潛力的挖掘仍然勝過諸侯。
因此,魏國雖小,但早期卻是天下最強的諸侯;即使在被秦、齊連番挫敗,霸業中落後,魏也只是由一個一等強國淪落為二等強國,仍然是不可小視的諸侯。
魏國最大的劣勢是其領地:處四戰之地,四面受敵;疆域小,缺乏戰略縱深、迴旋空間。
魏國的優勢是:經濟富庶、文化發達、軍力雄厚、較長時間的「制度優勢」。
魏國未能利用好自己的先發優勢,向西滅秦,是其失策。此後,魏國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過,由於魏國經濟發達、軍力強、地段重要,他始終是一個不可小視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