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2020-12-24 騰訊網

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尤其是地處邊地的秦、趙、燕等國開疆拓土後,地處中央的魏、韓領土顯得更小了。

戰國中期,縱橫家遊列國時,對列國作了描述。其中,魏國的領土大小位列末尾。

《戰國策》對當時列國面積做了大致的描述。

當時的關東六國中:楚國「地方五千裡」、齊、趙、燕都是「地方二千裡」。

相比之下,韓、魏兩國就有點「難兄難弟」的感覺了。

韓國」地方千裡「,而魏國」地方不至千裡「。(因為歷史原因,韓魏兩國領土犬牙交錯,但今天流傳於網絡的許多地圖直接到犬牙交錯的部分直接劃給了魏國)

其實,如果單以領土大小而論,戰國七雄可是「名不副實」的。

東南的越國,北起山東東南,沿海而南,佔據了今天江蘇大部、浙江被捕及安徽、江西一部,面積比秦、齊都大,僅次於楚國。

可是,毫無疑問,戰國時期的越國不是天下第二強國!

因此,疆域大小,並非衡量國力強弱的主要標準。

軍力雄厚

春秋時期,一般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國力強弱。

戰國時,人們仍然習慣用「萬乘之國」、「千乘之國」在評價諸侯國力。

戰國中期,「五國相王」,把中山國也拉了進來。

齊國怒了:大家都是「萬乘之國」,怎麼能和中山這種「千乘之國」並列?老子丟不起人,不參加!

可見:在大家眼中,軍力強弱,是衡量諸侯國力的「唯一標準」。

當然,戰國畢竟與春秋不同,軍力衡量標準已經發生了改變。

「帶甲」、「乘」、「騎」、「粟支」數已經成為衡量諸侯國力大小的標準。

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統計,我們對詳細數字不得而知。

蘇秦出使魏國時形容魏國的軍力為: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十餘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單以軍隊數量而論,魏國僅次於秦、楚、齊。

而且,魏軍的戰鬥力在當時是比較強的。

早年的魏武卒自不必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武卒的戰鬥力非常了得。

即使到了秦趙長平之戰後,信陵君依然能帶領十萬魏軍前往救趙,並一度擔任抗秦中堅的角色。

中原腹心

魏國的領土不大,但所出是中原腹心之地。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的領土不是最大的,但卻是晉國的精華部分。

魏惠王曾說:晉國,莫強焉···及至寡人之身···(晉國以前那麼牛逼,怎麼傳到我這一代時弱成這個樣子)

可見:作為晉國精華部分的繼承者,魏王把魏國當成了晉國的繼承者。

而在魏國早期,一度佔據了河西和關中東部,那是秦國最精華的區域。

秦、晉,春秋時都是可以參與爭霸的大國。魏國一度佔據了秦、晉兩國的精華之地,怎能不強?

除了早年反覆爭奪的河西之地,魏長時間佔有的核心領土由3個部分組成:河東(山西西部)、河南(河南黃河以南部分)、河內(河南黃河以北)。

據司馬遷記載:唐(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正好都在魏境及附近區域。

可見:魏地是先秦時期「王者所更居」之地。

所以,魏國當然經濟富庶、文化昌盛。

經濟富庶,就可以養兵儲糧;文化昌盛,就可以吸引人才。

改革早

魏國的改革是最早的。

而且,不是早了一點點。

魏國李悝變法,是在前400年左右。

比商鞅變法變法早了近50年,比趙武靈王變法早了80年,比燕昭王變法早了近百年。

而且,在各國變法中,李悝變法的全面性、效果,可能僅次於商鞅變法,比其他晚了近1個世紀的其他變法都全面、有效。

所以,「盡地力之教」的魏國,對本國潛力的挖掘仍然勝過諸侯。

因此,魏國雖小,但早期卻是天下最強的諸侯;即使在被秦、齊連番挫敗,霸業中落後,魏也只是由一個一等強國淪落為二等強國,仍然是不可小視的諸侯。

魏國最大的劣勢是其領地:處四戰之地,四面受敵;疆域小,缺乏戰略縱深、迴旋空間。

魏國的優勢是:經濟富庶、文化發達、軍力雄厚、較長時間的「制度優勢」。

魏國未能利用好自己的先發優勢,向西滅秦,是其失策。此後,魏國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過,由於魏國經濟發達、軍力強、地段重要,他始終是一個不可小視的諸侯國。

相關焦點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戰國七雄:魏國也是戰國中的霸主,為什麼感覺沒什麼人服魏?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姬姓魏氏,被很多學者稱為戰國七雄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國,魏國地處中原,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東有齊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所以,一直有人質疑:他是怎麼混進「七雄」圈的?其實,無論實力、影響力,韓國都明顯勝過一般諸侯。位列七雄,韓實至名歸。可以說,春秋到戰國初期,鄭、宋是名副其實的二流強國。宋國,甚至被許多朋友認為是戰國「第八雄」。韓能殺鄭公、執宋君、滅鄭國,以自己的力量給予鄭、宋決定性打擊,可見其實力之勁。同時,韓與趙魏聯合,能夠壓制齊、楚這樣的超級大國。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大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對於戰國七雄來說,雖然各自的疆域是不斷變化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戰國七雄的核心區域還是比較穩定的。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 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 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然而,越王勾踐率領越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但後來的戰國七雄卻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並沒有越國的身影。那麼,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呢?越國大致位於如今江、浙一帶,被認為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也就是大禹後裔當中的一支。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其中有七個國家貫穿整個戰國時代,表現最耀眼,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秦、趙、魏、韓,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一次雄起過,一直作為配角出現,這個國家就是韓國。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和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圖-戰國七雄示意圖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