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分五裂」是如何來的?和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2020-12-12 騰訊網

在我國的成語寶庫中,有些看上去就不像是成語,反而像是俗語。比如四分五裂,怎麼看都不像是個成語。所謂「更像成語」,至少是要出自正規史書的原文(大意),比如出自《史記》的「背水一戰」、出自《三國志》的「推心置腹」。實際上,看上去不像成語的「四分五裂」,出自《戰國策-魏策一》。

圖-戰國七雄示意圖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三面無強敵,秦國就有條件把重兵集中在東線,也就是北起黃河,中約至函谷關,南約至武關(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境內)一線。因為只需要重點防一條線,無論是防趙、防魏、防楚,秦國的戰略壓力都不大。

圖-春秋戰國時期秦攻楚

楚國與秦國類似。楚國的南方是沒有什麼敵人的,能吃掉的都吃掉了。楚國的東線,只有早已沒落的越國,不足為患。楚國的西線只需在武關防禦秦國,在北線防禦魏國。楚國的北線還有韓國、宋國,但都是小國,同樣不足為患。

圖-戰國地形圖

齊國佔據山東省大部,北與燕國接壤,西與趙國接壤,西南與魏國接壤,南與楚國接壤,看似壓力很大,但燕國實力一般,燕將樂毅滅齊(齊後復國)的輝煌,也被歷史證明只是「一個意外」。趙國、魏國、楚國都能夠給齊國帶來巨大的壓力,但趙國與魏國處在四戰之地,還要同時應對秦國、楚國,不可能把所有戰略力量都用來對付齊國。而齊國的北面與東面都是大海,沒有敵人,因此齊國的防禦壓力也不是很大。

圖-春秋戰國齊國、趙國局勢圖

燕國實力較弱,但燕國的北方也沒有什麼強大的敵人(匈奴還沒有崛起),與燕國接壤的齊國,趙國還要分兵防禦其他強國,因此燕國的生存壓力也不是特別大。

趙國北鄰燕,東鄰齊,南鄰魏,都是強國,但趙國的北部還沒有太過強大的敵人(匈奴還沒有完全崛起)。當時的匈奴帶給趙國的壓力並不大,公元前244年,趙國還大破過匈奴。

圖-春秋戰國趙魏韓齊燕局勢圖

而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一向被認為是七國中最弱的,有人甚至認為韓國沒有資格列入戰國七雄。韓國雖然處在四戰之地,四面皆強敵,但韓國的存亡,不會影響到戰國大勢的走向。

魏國堪稱是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最為惡劣的了。當然,要承認,在戰國早期,魏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戰國早期,魏國支持李悝變法,廢除落後的土地制,行法治,讓魏國在諸侯中脫穎而出。之後,一代名將吳起來到魏國,為魏國打造了一支橫行天下的魏武卒。魏武卒在吳起的率領下,將西線的秦國打得鼻青臉腫。秦國在黃河以西(今陝西省與山西省的界河南端)的數百裡地盤,被魏國奪走。河西之地緊鄰關中,對秦國的生存構成了巨大威脅。

如日中天的魏國衰落的標誌,是發生於公元前341年的那場戰爭,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馬陵之戰,齊軍在田盼、孫臏的指揮下,全殲魏國主力,射死魏國大將龐涓。從此,魏國中落,不再是天下霸主,但實力依然非常強勁。

圖-春秋戰國時河東、河西、關中示意圖

魏國控制河西,對秦國造成威脅,所以秦國不惜代價也要奪回河西。從公元前366年開始,秦國就著手收復河西之地。這場戰爭打了整整37年,直到公元前330年,秦國才收復河西。

魏國失去河西後,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東、西、南、北四境,均無險可守。魏國此時的地盤,基本上是黃河(陝西省與山西省的界河南端)以東,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河北省邯鄲市以南,山東省菏澤市以東,河南省漯河市以北。需要說明的是,韓國的疆域北端,包括山西省臨汾市一帶。也就是說,從魏國國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到黃河東岸的蒲坂(山西省運城市永濟以西),只有一條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的狹長通道可走。

圖-春秋戰國秦楚趙魏韓局勢圖

魏國主體部分的最西線,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鄭州往南不遠,就是當時韓國的國都新鄭。魏國的地理環境,用來張儀的話說,就是「地四平」,魏之四面皆平坦地帶。

公元前317年,張儀為了推行自己的連橫之策,來遊說魏襄王魏嗣。張儀對魏襄王說:「魏居天下之中,為諸侯四方通達之地,沒有名山大川為之天險。韓國國都鄭至大梁,不過二百餘裡,不要說騎馬,就是步行,大部隊很快也能跑到大梁去。」張儀要嚇唬魏襄王,自然要把形勢說得讓魏人直起雞皮疙瘩。但在整體上,張儀說的並非誇張。魏國在北邊有強大的趙國,趙、魏之間約以漳水為界,地勢低平,趙兵如果南下侵魏,是比較方便的。魏國在東方最強大的敵人無疑是老冤家齊國,齊、魏之間約以今山東菏澤一帶為界,這裡地勢也不高,齊兵如果順勢攻魏,會讓魏國防不勝防。

圖-河南省地形圖

魏國的南線,楚國已推至河南省漯河市一線。咱們再看河南地形圖,河南南部的漯河——周口附近,多是地勢平坦的平原,利於楚軍向北平推。魏國西線,雖然有韓國作為魏國防禦秦國的戰略屏障,但韓國實力太弱,能否擋住虎狼之秦實在是個未知數。一旦讓秦軍突破黃河防線,向東推進至酸棗(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北),距離大梁不過一箭之地,魏國還怎麼守?

魏國四面皆有強敵,這意味著魏國的總兵力需要分成相對平均的四部,北御趙,東御齊,南御楚,西御秦。張儀仗著這一點,就嚇唬魏襄王:「大王不與秦聯合,四面皆有大敵,趙攻魏之北,齊攻魏之東,楚攻魏之南,秦、韓攻魏之西,請問大王,你如何防禦?如此形勢,既四分五裂之道也。」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相關焦點

  • 成語「四分五裂」是怎麼來的?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在我國的成語寶庫中,有些看上去就不像是成語,反而像是俗語。比如四分五裂,怎麼看都不像是個成語。所謂「更像成語」,至少是要出自正規史書的原文(大意),比如出自《史記》的「背水一戰」、出自《三國志》的「推心置腹」。實際上,看上去不像成語的「四分五裂」,出自《戰國策-魏策一》。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 經典典故【四分五裂】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七國之中,又以秦國實力最強。政治家們看到天下紛爭不已,就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一派是以蘇秦為領袖的「合縱」派,主張六國聯合起來抗秦。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雞鳴狗盜、狡兔三窟、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急人之困、圖窮匕見……這些成語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玩成語接龍遊戲,難免蹦出來幾個,你知道他們都與戰國時期一個特定的風氣有關嗎?這個風氣,就是「養士」制度。一. 「養士」的起源
  • 3000年從未改名字的城市,1500多個成語和它有關,境內景點眾多
    許多城市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這些城市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如古城西安、北京、商丘、洛陽等,縱觀這些古城的歷史在改朝換代之時,都會被改名字,如南京共有44個曾用名,似乎不改名字的古城不是一個合格的古城。
  • 戰國時六國的人才市場,魏國究竟流失了哪些頂級人才
    魏國在戰國中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國家,在戰國末期魏國給人的存在感並不強,只比韓國多一點,這也是與魏國的國力在戰國末期衰弱的太厲害有關。要說魏國國力巔峰期在什麼時候毫無疑問的,就是在魏國立國時,當時魏國國君魏文侯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是一個識人善用的國君,魏文侯在位期間重用李悝變法使魏國國力遠超其餘諸侯國。
  • 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戰國中期,縱橫家遊列國時,對列國作了描述。其中,魏國的領土大小位列末尾。 《戰國策》對當時列國面積做了大致的描述。 可是,毫無疑問,戰國時期的越國不是天下第二強國! 因此,疆域大小,並非衡量國力強弱的主要標準。 軍力雄厚 春秋時期,一般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國力強弱。
  • 戰國首霸魏國為何沒能實現秦始皇統一那樣的偉業
    後世稱之為「戰國」的時代,是對當時諸夏內部爭雄逐鹿事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一個總結,其名稱和縱橫家們編成的那本著名的《戰國策》一書有關,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則是「三家分晉」之舉。而且在魏文侯、魏武侯等雄主的統領下,魏國上下勵精圖治、銳意變革,延攬天下人才,大興文教、選賢任能,西逼嬴秦、東卻強齊、威震諸夏,成為戰國中前期當之無愧的霸主。此時的魏國,人才濟濟,文有李悝、子夏、西門豹諸賢臣,武有整訓出天下強軍——魏武卒的吳起,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教都領先於各國,比起此時僻處西戎的秦國來,實力強大得太多。
  • 戰國七雄:魏國也是戰國中的霸主,為什麼感覺沒什麼人服魏?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姬姓魏氏,被很多學者稱為戰國七雄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國,魏國地處中原,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東有齊國
  • 戰國時期的四次「反間計」:三次都和秦國有關!
    在戰國時期,反間計就得到了頻繁的應用。其中,就以下四次反間計最為著名。對於這四次著名的「反間計」,不僅影響了四位名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國七雄的格局。一、樂毅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時候,趙國為什麼默默無聞?
    韓、趙、魏本是一家,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其中魏國在戰國初期大放異彩,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使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而同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在戰國初期卻默默無聞,一直等到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才開始發力,趙國前五代君主在忙些什麼?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而在這個時候,各大諸侯國都沒有出兵阻攔,這就說明當一個國家擁有著絕對的壓倒性優勢的時候,就能夠逼迫其它國家放棄部分利益,所以說,要想真正的進行發展上面的獨立,就必須通過變法改革,來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魏武卒威懾百年戰國初期,魏文侯橫空出世,幫助魏國成為第一個大規模採用鐵器的國家,更是在政治,更是依靠魏國的四戰之地的獨特位置成為了戰國初期的經濟中心,在軍事上多次打敗想要染指中原的秦國,威懾中原各國,可以說戰國初期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魏國是軍事力量第一的,但趙國卻硬生生的抵擋住了魏國的進攻,讓魏國想要一統三晉之地的夢想告別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 戰國三兄弟僅剩一個,嬴政的目光卻越過魏國,放在了其他地方
    如果要形容戰國時期的魏國,那最貼切的評價就是出道及巔峰。前期生猛無比,卻自己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落得個慘澹收場。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脫胎於晉國的魏國處於中原地區,戰略形勢並不好,四面皆有對手。 不過有英明的魏文候,還有戰國最早出現的「李悝變法」。
  • 「不動聲色」這個成語竟然和安陽老城的他有關?
    [清平樂韓琦劇照]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和韓琦有關嗎?且聽華夏玄鳥高紅國老師娓娓道來......「衣錦晝行」「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晚節黃花」4個成語典故,就都與韓琦有關。「垂紳正笏」與「不動聲色」成語「垂紳正笏」與「不動聲色」,出自《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戰國初期公認最強的魏國,為何會在短短百年內迅速衰落直到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混戰時期。 此時的東周已經式微。淪為類似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的這個大舞臺上,許多國家競相爭輝, 都試圖做最強大的那一個國家,開始對周天子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 戰國時期的魏國,被稱為人才輸送基地,它給六國輸送了多少人才
    其中晉國也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晉文公稱霸,晉國也是當時的大國,然後隨後晉國也慢慢的走向了衰落,最終晉國的大權落入卿大夫手中,其中主要有四家,韓趙魏和智氏,最終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成功的把持大權。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此時的晉國已經名存實亡,國君根本沒有什麼實權,三晉瓜分了晉國,這也被稱為是戰國的開端(還有田氏代齊),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