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首霸魏國為何沒能實現秦始皇統一那樣的偉業

2021-01-08 史海微言

後世稱之為「戰國」的時代,是對當時諸夏內部爭雄逐鹿事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一個總結,其名稱和縱橫家們編成的那本著名的《戰國策》一書有關,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則是「三家分晉」之舉。這一事件指的是諸夏頭號強國晉國,被其國內最強的三家封君韓、魏、趙分割,晉國從此消失,而這三家新誕生的諸侯得到了周天子的確認和背書,都被封為侯爵。它標誌著諸夏世界曾嚴格恪守的禮儀等級制度成了一個笑話,和田氏代齊一樣成為舊時代舊制度走向滅亡的象徵。

三家分晉之後,佔據晉國起家之地的是魏國,繼承了最豐厚遺產的魏國因此成為三晉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而且在魏文侯、魏武侯等雄主的統領下,魏國上下勵精圖治、銳意變革,延攬天下人才,大興文教、選賢任能,西逼嬴秦、東卻強齊、威震諸夏,成為戰國中前期當之無愧的霸主。此時的魏國,人才濟濟,文有李悝、子夏、西門豹諸賢臣,武有整訓出天下強軍——魏武卒的吳起,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教都領先於各國,比起此時僻處西戎的秦國來,實力強大得太多。

但是魏國國力如此強大,為何在惠王之後反而逐漸走起了下坡路,從諸夏霸主變成了列強之一,到戰國後期甚至近乎完全退出了爭霸舞臺呢?為什麼魏國沒能在其最興盛的時候實現類似於秦始皇一統那樣的偉業呢?首先,魏國的強大是建立在文侯在位時李悝、吳起等人發起的變法改革運動之上的,他們在此時各國中第一個打破了傳統的貴族世襲制度,大膽任用出身低微但才能傑出的低層士人,不過這種改革總體上是溫和的,小心翼翼的儘量不去觸犯傳統貴族的利益。

和後來秦國在商鞅主導下發起那種粗暴卻簡潔有效的變法不同,當時的魏國雖然也推出了類似秦國軍功爵體系那樣的賞罰體系,但實行得並不堅決,舊的卿士們仍然憑藉血統在國中佔據高位,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這讓文侯和他那幫傑出的助手凋零之後,魏國發展的後勁嚴重不足。其次,魏國的強勢崛起在惠王時達到頂峰,他帶領天下諸侯以霸主身份朝見周天子,不過此時的魏國卻在人才上出現了斷層,此時的魏王再沒有顯現他的前任們那樣對人才的重視態度,後來的孫臏、商鞅這樣的大才都是從魏國流失出去的,反而為長期被魏國壓制的秦國、齊國得到了翻身的助力。

其三,魏國所佔的晉國故地表裡山河,但是卻在東西方向都有強鄰,而魏國沒有像吳起建議的那樣,先在西方徹底消滅秦國,讓後方徹底穩定,然後東向爭霸天下。而是滿足於奪取秦國西河之地,覺得秦國已不足為患,又去和齊楚等為敵,這樣得罪了天下所有強國,最後被他們合力拖垮。地理上的劣勢一直讓魏國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備四方強鄰,這樣的強勢姿態不可能維持太久,在戰略上比起只需向單一方向用兵的秦、楚等國來看,魏國的強盛始終只是一種虛幻。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
  • 假如沒有秦始皇,戰國也必然統一,然而秦始皇抓住了機會
    ▼▼▼▼▼ 如果沒有秦始皇,六國就不會統一嗎?這個問題很燒腦,歷史不能假設。只是秦始皇做到了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等。所以才有這麼高的歷史評價,假如秦始皇在邯鄲為質時被趙國殺掉,或者說嫪毐造反成功。沒有了嬴政,是不是六國就不會統一。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商鞅之所以為秦國變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才來到秦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戰國時期的變法雖然多,有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但最後能成功的只有商鞅變法,這不是說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吳起強,而是秦國歷代君主堅持變法強秦的決心非常強大。
  • 戰國混亂多年,六國為何能被秦始皇滅掉,從而天下一統
    直到戰國的時候,孔子提出了「統一天下」,但是這種統一也完全不是秦國所建立的「統一」。孔儒講的統一是指大家能遵從一定的禮儀,達成某種統一的和諧而已。所以我們說秦王幾代是超級牛的人,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天下!那為什麼秦朝可以異軍突起,做到了收復全國,統一華夏呢?當然,除了秦始皇個人的殺伐決斷、不世之能外,還有一個促使秦統一的另外幾個原因。亂世之中,不進則退首先,秦統一天下,恐怕也是被逼無奈之舉。
  • 秦國能統一天下,魏國為其輸送多少人才?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統一天下,原因很多,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幾乎囊括了當時天下最頂尖的人才,幾乎成了各國人才投奔的首選之國,這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特別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只論軍功不論出身這對各國人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導語:戰國七雄秦國貧弱,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汗顏啊!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攻取華陽,俘獲魏國戰將三員,斬殺敵人十三萬。同年,白起又跟趙國戰將賈偃交戰,溺死他的士兵兩萬餘人在黃河之中。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城邑五座,斬殺敵人首級五萬。昭王四十五年,白起又攻取韓國野王縣,阻斷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
  • 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秦始皇統一全國,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還有前人打下的基礎,戰國四大名將光秦國就佔了兩個,白起和王翦之中,白起又身為四大名將之首。提到白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坑殺的四十萬趙兵,而且秦始皇統一全國有加上白起的名氣,人們總是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白起是秦始皇嬴政手下的大將,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
  • 《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一句「先生教我」說明了一切
    《大秦帝國》【《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挑剔是對於一部作品的嚴格要求,但太過吹毛求疵則完全沒必要,否則哪部歷史劇沒有瑕疵呢?哪部歷史劇能做到人人讚頌?《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結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重臣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 戰國七雄除秦國外誰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你們覺得是誰呢
    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爭霸最後是秦國統一了天下。但是大家想過沒有。除秦國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是哪個國家?秦銳shi大家都知道秦國有強大的秦銳士 才統一的各國,但其實戰國七雄除了秦國,其他國家也各有優勢,比如趙國是軍事強國,齊國是經濟強國,楚國的領土最大,雖然各個國家都有優勢,但是排除秦國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對此,趣評分析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越到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大,而秦國與趙國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名將都是便隨著戰爭出現;其次,秦國是戰國後期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最後,趙國不僅僅面對秦國的進攻,還要抵禦北方匈奴人。首先,戰國後期戰爭規模更大,秦國與趙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 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 秦滅六國之後,還有一個小國存活了下來,秦始皇為何沒有滅它?
    01秦始皇統一天下,並沒有將所有的國家都滅掉,留下了衛國。相信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單獨留下了這個國家,這樣不是讓自己的統一大業有了瑕疵了嗎?戰國時期,衛國像是沒有一樣了,因為魏國和韓國等國家已經將其遮蓋住了。02魏國起來之後,覺得衛國沒有必要存在了,直接發兵滅了。這個滅了不是什麼都不剩了,而是保留了衛國的王位傳承。這樣一來,衛國雖然是還有君王,但不是獨立存在的了,而是魏國的屬國。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分別指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在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秦國滅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時候,趙國為什麼默默無聞?
    韓、趙、魏本是一家,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其中魏國在戰國初期大放異彩,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使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而同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在戰國初期卻默默無聞,一直等到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才開始發力,趙國前五代君主在忙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