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稱之為「戰國」的時代,是對當時諸夏內部爭雄逐鹿事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一個總結,其名稱和縱橫家們編成的那本著名的《戰國策》一書有關,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則是「三家分晉」之舉。這一事件指的是諸夏頭號強國晉國,被其國內最強的三家封君韓、魏、趙分割,晉國從此消失,而這三家新誕生的諸侯得到了周天子的確認和背書,都被封為侯爵。它標誌著諸夏世界曾嚴格恪守的禮儀等級制度成了一個笑話,和田氏代齊一樣成為舊時代舊制度走向滅亡的象徵。
三家分晉之後,佔據晉國起家之地的是魏國,繼承了最豐厚遺產的魏國因此成為三晉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而且在魏文侯、魏武侯等雄主的統領下,魏國上下勵精圖治、銳意變革,延攬天下人才,大興文教、選賢任能,西逼嬴秦、東卻強齊、威震諸夏,成為戰國中前期當之無愧的霸主。此時的魏國,人才濟濟,文有李悝、子夏、西門豹諸賢臣,武有整訓出天下強軍——魏武卒的吳起,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教都領先於各國,比起此時僻處西戎的秦國來,實力強大得太多。
但是魏國國力如此強大,為何在惠王之後反而逐漸走起了下坡路,從諸夏霸主變成了列強之一,到戰國後期甚至近乎完全退出了爭霸舞臺呢?為什麼魏國沒能在其最興盛的時候實現類似於秦始皇一統那樣的偉業呢?首先,魏國的強大是建立在文侯在位時李悝、吳起等人發起的變法改革運動之上的,他們在此時各國中第一個打破了傳統的貴族世襲制度,大膽任用出身低微但才能傑出的低層士人,不過這種改革總體上是溫和的,小心翼翼的儘量不去觸犯傳統貴族的利益。
和後來秦國在商鞅主導下發起那種粗暴卻簡潔有效的變法不同,當時的魏國雖然也推出了類似秦國軍功爵體系那樣的賞罰體系,但實行得並不堅決,舊的卿士們仍然憑藉血統在國中佔據高位,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這讓文侯和他那幫傑出的助手凋零之後,魏國發展的後勁嚴重不足。其次,魏國的強勢崛起在惠王時達到頂峰,他帶領天下諸侯以霸主身份朝見周天子,不過此時的魏國卻在人才上出現了斷層,此時的魏王再沒有顯現他的前任們那樣對人才的重視態度,後來的孫臏、商鞅這樣的大才都是從魏國流失出去的,反而為長期被魏國壓制的秦國、齊國得到了翻身的助力。
其三,魏國所佔的晉國故地表裡山河,但是卻在東西方向都有強鄰,而魏國沒有像吳起建議的那樣,先在西方徹底消滅秦國,讓後方徹底穩定,然後東向爭霸天下。而是滿足於奪取秦國西河之地,覺得秦國已不足為患,又去和齊楚等為敵,這樣得罪了天下所有強國,最後被他們合力拖垮。地理上的劣勢一直讓魏國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備四方強鄰,這樣的強勢姿態不可能維持太久,在戰略上比起只需向單一方向用兵的秦、楚等國來看,魏國的強盛始終只是一種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