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2020-12-22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多次群雄割據的混亂時期,其中有兩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一個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另一個就是東周年間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朝代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兼併、大動蕩時期,皇室力量微弱,失去了對中原的控制,各地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群雄爭霸。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分別指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在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秦國滅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不同於三國時期,戰國前後持續250多年,比存在時間不到一百多年的三國時期要長的多。在此期間,七國的實力是在不斷變化的,他們一直都在試圖通過變法來使自己的國家變強。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有著非常鮮明的由弱到強、或是由強到弱的變化,所以對於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需要分階段來看。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算很強大,魏國的綜合國力才是七國中最強的。「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不但繼承了晉國的衣缽,而且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先實現變法的國家。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在位50年期間,他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間繼續推行改革,東徵西討,使魏國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魏國在法律上秉承晉國的法制傳統,有著一套由李悝主持制定、魏文侯帶頭遵守的法律系統,給魏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魏文侯

在經濟上,魏國重用李悝興修水利,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大大提高了魏國國土資源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同時魏國還鼓勵百姓從商,加大貿易往來,使國庫得到了充實。在軍事上,魏國任用吳起等人,採用武卒制訓練精銳步兵,史稱「魏武卒」,是當時職業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為精銳彪悍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達到6、7萬人,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為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開拓了大片的疆土,其中更是有過「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的關輝戰績。可以說,在戰國初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遠超於其他六國。

李悝

到了戰國中期,魏國漸漸衰敗,齊國在經過齊威王和齊宣王的勵精圖治下,到了公元前286年左右,進入全盛時期,取代魏國成為戰國中期的霸主。從國土面積上看,齊國領地在戰國初期不是很大,只有15萬平方公裡左右,但是後來經過戰爭,國土面積得到了大幅擴張,人口和地域資源得到了補充。

齊威王

齊國當時的工商業十分發達,可以說是七國中最富庶的了,人口也一度達到400萬。齊威王在任期間,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任用田忌、孫臏為將。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分別和魏國打了兩仗,尤其是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齊國直接把魏國打得由盛轉衰。

馬陵之戰

公元前314,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五十餘日攻佔燕國,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攻楚,大敗楚國。公元前298年,齊聯合韓、魏攻秦,攻入秦國賴以為生的天險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稱臣。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達到巔峰。但是齊國強盛的背後充滿的隱患,就在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的時候,齊湣王甚至想要吞併周朝,成為天子,諸侯大驚,甚至恐懼到去向秦國求救,從而導致了後來的五國攻齊。上將軍樂毅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直打到齊國首都臨淄,後來雖然收復失地,成功復國,但也元氣大傷,基本無力再爭霸中原。

齊湣王

就在魏國、齊國先後由盛轉衰的這段時間裡,秦國先是在公元前356年,由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得本來地廣人稀的秦國逐漸得到發展。公元前350年,商鞅再次進行深化改革,拜託舊貴族勢力的幹擾,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秦國繼續實行商鞅變法的國策,逐漸做大。

商鞅

就在公元前341年前後,魏國數次大敗於齊國之際,秦國趁機攻打魏國,終於在公元前330年收復先前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在這期間,秦國可以說是悶聲發大財,經過秦孝公往後三代君王的努力,終於在不斷的合縱連橫中做大到能夠與齊國、楚國對峙的程度,並處於上風,雖然之後曾一度被山東各國聯合群毆,但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已經逐漸體現出來。

伊闕之戰,秦軍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魏從此甘心臣服。

鄢郢之戰,秦軍順流而下,八百年的楚軍一戰沒落。

長平之戰,趙國數十萬軍隊被秦國一舉殲滅。

秦國在戰國後期壓倒性的優勢,是實至名歸的。

自從齊國衰落之後,一直處在北邊角落的趙國逐漸嶄露頭角,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逐漸強盛起來,並且在廉頗、趙奢、藺相如等文臣武將的幫助之下,成為了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正面交鋒的國家。趙國當時一直是處於「帶甲數十萬」的行列,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自從「三家分晉」之後,趙國一直發展比較穩定,雖然比不上齊國那麼富庶,但也有著三百多萬的人口,然而趙國崛起比較晚,在前近一百年都一直處在內部矛盾鬥陣之中。

胡服騎射

趙國的真正崛起是在公元前307年間,當時趙國大力推行軍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騎射」,公元前305年後才開始大舉用兵,這個時候已經接近戰國後期,這時的燕趙齊楚等國中,只有趙國能與秦國抗衡。然而,經過公元前260年前後的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雖然在山東諸國中仍然是最強的國家,但是長平之戰後,戰國七雄已經沒有能夠與秦國抗衡的了。

其實在戰國後期的時候,還是有一個國家有潛力與秦國一戰的,就是楚國。楚國地處中原地區的最南端,國土面積非常大,一度達到150萬平方公裡,人口在巔峰時期曾經達到800萬,屬於「帶甲百萬」的行列,自春秋以來就是個大國。

從戰國早期開始楚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就一直處在第二、三位,雖然楚國和後期的秦國相比,不論是從軍隊的數量、士氣或是武器裝備都與秦軍相差很多,但是就國土面積來看,還是要比中原各國強不少,如果傾盡全國之力,滿打滿算可以徵得五、六十萬的兵力。在秦國滅楚的第一次大戰中,秦國出兵大約20萬,楚國出兵大約25萬,而後秦國大將王翦傾國之軍60萬再伐楚國,楚軍還能臨時增援30萬人,雖然這些人中真正有戰鬥力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但是這也足以說明楚國在人口、軍隊的數量上與其他五國相比的絕對優勢。由此可見,楚國當時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到這裡,戰國七雄已經說到了五個,還剩下韓國和燕國兩個。韓國在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變法時期,韓國的軍事實力依舊不強,頂多也就十幾、二十萬人,雖然蘇秦在出使六國時曾經說過:韓國帶甲數十萬,天下強弓勁弩盡出於韓。就算韓國軍隊素質和戰鬥力還算不錯,但是數量太少了,當時整個韓國的人口也就不到250萬,再加上地理位置差,前後左右都被魏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擴張的空間。因此,可以說戰國時期任何時候韓國的綜合國力都是墊底的,在六國中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滅的。

至於燕國,算是韓國的難兄難弟,國土面積就比韓國大了一點,雖然一直號稱自己有數十萬軍隊,但是仍舊是個軟柿子。當然燕國不像韓國,一點崛起的機會都沒有,在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中,燕國的上將軍樂毅就曾一度幾乎將齊國滅國,但由於燕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樂毅被撤,燕軍被齊國軍隊一舉擊敗,齊國趁勢收復了所有失地,燕國也就失去了唯一一次壯大的機會。

最終嬴政滅六國,建立了秦朝,雖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的實力不是一直領先於各國的,但是憑藉著商鞅變法和秦國的多位國君的勵精圖治,為後來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齊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擊敗秦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一開始不是最強大的諸侯國,卻在「商鞅變法」後崛起。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此國是戰國經濟最強國,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客觀的說,齊湣王在位的十幾年,是秦國和齊國爭霸中原的時代,儘管齊湣王是個昏庸的主。根據太史公及後世呈現的史料來看,齊國在經濟實力上絕對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那麼,齊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戰國後期形勢圖秦昭襄王為何如此在意齊國的看法?在齊湣王即位之前,齊國已經重創了戰國第一代霸主魏國,又聯合魏、韓擊敗了南方的霸主楚國。
  • 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能崛起並稱霸中原?有人可能會覺得疑惑
    了解歷史的人一定知道「戰國七雄」,它指的是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曾經有人在知乎上把「戰國七雄」與當今世界各國相對應,比如楚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俄羅斯相仿,都是剛開始時領土不斷擴大,後來居上。並且秦國也是從附庸國勢、與別國爭鬥、吞併弱小國家,最終統一六國而來。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只有秦國在七雄之爭中崛起並稱霸中原?一、齊國這裡以齊國為例,詳細介紹齊國興衰的整個過程,探尋齊國為什麼不能打敗秦國,從側面也可以看出,齊國屹立不倒,統治中原的根本原因。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對此,趣評分析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越到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越大,而秦國與趙國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名將都是便隨著戰爭出現;其次,秦國是戰國後期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最後,趙國不僅僅面對秦國的進攻,還要抵禦北方匈奴人。首先,戰國後期戰爭規模更大,秦國與趙國是主要競爭對手。
  • 秦國四大名相:運籌帷幄,力助秦國一統天下!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消滅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一統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成為最後的贏家,離不開眾多武將的南徵北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中,就有兩位來自於秦國,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其中,白起指揮了長平之戰等重創山東六國的戰役,而王翦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分封制徹底消亡。不過在後面的漢朝和晉朝也實行過分封制。戰國七雄和周王室的都城在哪兒,現在又是哪些城市呢?
  •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四個問題解析,第一個問題:晉國為何會分裂?第二個問題:秦國為何能統一天下?第三個問題:晉國不分裂秦國有機會嗎?第四個問題:秦晉同樣都是幹掉宗室勢力,為何結局相反? 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探析,就會發現,問題背後的背景挖掘,遠比問題本身還要精彩!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這一次的反擊雖然成就了荊軻千古刺客的美名,但也給了秦始皇滅燕的口實。荊軻刺秦固然悲壯,但其愚蠢程度其實遠大於此次行為的悲壯。秦國之興起,是歷經六代七王苦心經營的結果,非嬴政一人可成就。太子丹以為刺殺秦王之後,就可緩解燕國壓力,可以阻撓秦國統一之業,此想法未免多了些「義氣」,卻是實實在在的缺乏政治頭腦。
  • 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實力跟秦國不相上下,為何最終不戰而降?
    文|格瓦拉同志 秦國在兼併山東六國的進程中,曾與其中的5個國家發生過一系列慘烈的戰役,殺傷的士卒、平民難以計數,唯有齊國是個例外,幾乎沒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事。其實,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力並不弱,甚至一度可與秦國相抗衡。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直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國才從附庸國變成與齊國、楚國等國地位平等的諸侯國。秦國在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時期成為春秋五霸,而在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時期憑藉商鞅變法而成為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國家。
  • 秦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是否佔據戰國七雄之首?該怎麼比較經濟
    這就好比拿沙特和阿三作比較,你能說阿三比沙特富有嗎?一、戰國七雄比較農業,可以從地盤和人口著手。戰國時期天下有七大諸侯國,分別是韓趙魏秦楚燕齊。這七個國家的GDP現在顯然是無法做一個具體的統計了,畢竟我們現代都無法統計完善自己的GDP,更何況是兩千多年前呢?
  • 從《大秦賦》讀懂秦國一統天下的密碼
    戰爭場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震撼;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細節精良,包括妝容、建築,仿佛置身於戰國時代。其實,戰國七雄中秦國並非優等生,至多只能算插班生。論出身,遠不及燕國、齊國之顯赫;論地域,起於西部邊陲,不及齊之富庶、楚之遼闊;論發展,更不如鄰居魏國之先發優勢、經濟領先。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強?
    一統六國的秦朝,實力究竟有多強?在《古風·秦王掃六合》中曾這樣記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國爭霸天下的局面,將四分五裂的各國,合併統一起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秦王朝。那麼,秦朝是憑藉著什麼,才滅了其他六國呢?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秦王朝比其他各國都要強大。
  • 秦時明月: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將領
    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有深厚的底蘊,哪怕強如秦國,也花費了無數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統一。七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強大的將領,有一些將領成為秦國橫掃六國最大的障礙。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最強大的戰力。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導語:戰國七雄秦國貧弱,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
  • 如何記住戰國七雄各自的滅國時間和順序?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了
    公元前230年,在秦始皇的詔令下秦國戰車浩浩蕩蕩的向著韓國出發,這次徵戰不同於以往的向對方索要土地和珍寶,秦始皇的目的很簡單讓韓國消失在這片土地上,讓韓國變成秦帝國的一個郡,當然這一切都不是韓王安所能知曉的了,直到他被俘虜,韓國首都變成潁川郡的那一刻,韓王安、世人才明白紛紛擾擾幾百年的戰國時代要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