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的人一定知道「戰國七雄」,它指的是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曾經有人在知乎上把「戰國七雄」與當今世界各國相對應,比如楚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俄羅斯相仿,都是剛開始時領土不斷擴大,後來居上。
秦與現在的美國相對應,美國崛起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獨立運動,長久以來都是遠離世界中心,緩慢擴張疆域,最終成為世界霸主。並且秦國也是從附庸國勢、與別國爭鬥、吞併弱小國家,最終統一六國而來。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只有秦國在七雄之爭中崛起並稱霸中原?
一、齊國
這裡以齊國為例,詳細介紹齊國興衰的整個過程,探尋齊國為什麼不能打敗秦國,從側面也可以看出,齊國屹立不倒,統治中原的根本原因。
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僅不及秦國,它本來有機會統一六國,但最後卻沒有得逞。早在戰國時期,齊國還姓姜氏,但實際的政權掌握在田氏手中,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幫助田和將齊王的最後一個兒子趕回濱海小城,田和請求周天子為他封侯。不久,田和死了,齊廢公繼任,可他又被自己的弟弟所廢,而這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戰國初期,齊國常受魏國的欺壓,經過多次三番苦戰,齊國開始學習敵國的內部改革。
當時,齊桓公仿效魏國建立稷下學宮,吸引大批政治人才,後來,齊桓公之子齊威王利用學宮招攬人才,田忌、孫臏等人紛紛效仿。望著天下大勢,齊威王有些飄然,直到被周圍的國家入侵,他才意識到自己不能掉以輕心,緊接著,齊國又打贏了馬陵之戰,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後來,魏惠王為了抵禦秦國的威脅,說服齊威王和其他小國君主一同到徐州稱王,齊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此時此刻,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為了壓低齊國的勢力,想借韓國與魏國之力討伐齊國,不料卻被齊國派去一軍,在與齊的戰爭中不幸敗北。
齊威王急忙派使臣前來投降,齊國接受,兩國關係恢復,齊威王死後,齊宣王即位,他在齊威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稷下學宮,使齊威王在這一時期的學宮規模達到頂峰。另外,齊宣王還派遣軍隊幹涉燕國內政,派軍隊駐紮在燕國境內,甚至佔領燕國的所有領土,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事。
然而,由於駐紮在燕國的齊宣王軍隊軍紀渙散,經常引起不必要的騷動,孟子曾多次向齊宣王建議實行德政,但齊宣王卻置若罔聞。同時,秦國發現齊國日益強大,於是將韓、魏兩國聯合起來徵討齊國,一方面,齊國受到秦國的壓迫,另一方面,燕國內部也不太平,最後,齊國只好撤軍回國。
齊閔王在位期間,憑藉前兩位君主留下的家業,將六國,除趙國外,全部收攏起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邀請齊閔王共同稱帝,分別為西帝和東帝。由此可見,在秦國眼中,當時的齊國已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不久,燕昭王為報復齊國,又派特使誘使齊閔王廢掉帝號,並與其他國家結盟逼秦昭襄王廢掉帝號,以此來削弱秦國的力量。
同時,齊國順水推舟,滅了宋國,沒想到這一舉動直接警醒了秦國,如果再也不去壓制齊國的力量,天下恐怕會大亂。因此,秦國五軍合圍,加上密探的配合,打得齊國還剩兩座城池,連齊閔王也被迫逃走,後來,在田單的努力下,齊國又復生了,但由於後來的君主太無能,對秦國根本沒有威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獨大,一統天下。
從齊國從興盛到衰敗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秦國是強大的,齊國是想稱霸中原的,可每次都被秦國打得灰頭土臉,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東方六國總是不能滅秦?別提了,人家秦國也有實力,秦地處關中平原,四面險要,是個好地方,東面有崤山,西面有函谷關,每當東方六國的戰馬抵達關下,秦軍就依靠得天獨厚的地形進行防禦,在消耗了六國的士氣之後,秦軍再一次被殺,六國再次中招。
此外,黃河也是秦國的天然屏障,早在晉國遭遇災荒時,秦國就用黃河來運送糧食賑災,可見,黃河的寬度和流量都比較大。實際上,晉國曾經短暫地攻佔了秦國的城池,但是由於中間隔了一條黃河,所以只好放棄了。另外,秦國也有強大的戰略資源,如收復遼闊的國土,收復西戎等地,吸收戎狄中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其他國家的進攻。
戰國時期,秦國開始變法,同時也加速了對其他國家的攻勢,先是攻佔巴蜀、漢中,然後把楚國的江漢平原收進囊中,還剷除了義渠人,沒過多久,秦國的人口和領土就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再也不畏懼任何一個國家。
早在公元前578年,晉國曾聯合齊國與衛國發兵徵討秦國,那一次差一點滅了秦國,可就在他們進軍涇水時,卻選擇放棄繼續進攻,因為春秋時代各國並不打算徹底消滅秦國,只想通過壓制秦國來顯示自己的優勢。
而且在戰國時期,蘇秦雖曾百般遊說各國聯合進攻秦國,但各國始終沒有站在統一戰線上,他們甚至對秦國存有幻想,希望與其聯合進攻其他國家。總之,秦國憑藉其優越的地理、戰略地位和精湛的作戰方案,使東方六國始終沒有生出任何滅秦的決心和勇氣,從而使它成為最後的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