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能崛起並稱霸中原?有人可能會覺得疑惑

2020-12-25 半醒半痴的你

了解歷史的人一定知道「戰國七雄」,它指的是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曾經有人在知乎上把「戰國七雄」與當今世界各國相對應,比如楚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俄羅斯相仿,都是剛開始時領土不斷擴大,後來居上。

秦與現在的美國相對應,美國崛起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獨立運動,長久以來都是遠離世界中心,緩慢擴張疆域,最終成為世界霸主。並且秦國也是從附庸國勢、與別國爭鬥、吞併弱小國家,最終統一六國而來。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只有秦國在七雄之爭中崛起並稱霸中原?

一、齊國

這裡以齊國為例,詳細介紹齊國興衰的整個過程,探尋齊國為什麼不能打敗秦國,從側面也可以看出,齊國屹立不倒,統治中原的根本原因。

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僅不及秦國,它本來有機會統一六國,但最後卻沒有得逞。早在戰國時期,齊國還姓姜氏,但實際的政權掌握在田氏手中,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幫助田和將齊王的最後一個兒子趕回濱海小城,田和請求周天子為他封侯。不久,田和死了,齊廢公繼任,可他又被自己的弟弟所廢,而這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戰國初期,齊國常受魏國的欺壓,經過多次三番苦戰,齊國開始學習敵國的內部改革。

當時,齊桓公仿效魏國建立稷下學宮,吸引大批政治人才,後來,齊桓公之子齊威王利用學宮招攬人才,田忌、孫臏等人紛紛效仿。望著天下大勢,齊威王有些飄然,直到被周圍的國家入侵,他才意識到自己不能掉以輕心,緊接著,齊國又打贏了馬陵之戰,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後來,魏惠王為了抵禦秦國的威脅,說服齊威王和其他小國君主一同到徐州稱王,齊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此時此刻,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為了壓低齊國的勢力,想借韓國與魏國之力討伐齊國,不料卻被齊國派去一軍,在與齊的戰爭中不幸敗北。

齊威王急忙派使臣前來投降,齊國接受,兩國關係恢復,齊威王死後,齊宣王即位,他在齊威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稷下學宮,使齊威王在這一時期的學宮規模達到頂峰。另外,齊宣王還派遣軍隊幹涉燕國內政,派軍隊駐紮在燕國境內,甚至佔領燕國的所有領土,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事。

然而,由於駐紮在燕國的齊宣王軍隊軍紀渙散,經常引起不必要的騷動,孟子曾多次向齊宣王建議實行德政,但齊宣王卻置若罔聞。同時,秦國發現齊國日益強大,於是將韓、魏兩國聯合起來徵討齊國,一方面,齊國受到秦國的壓迫,另一方面,燕國內部也不太平,最後,齊國只好撤軍回國。

齊閔王在位期間,憑藉前兩位君主留下的家業,將六國,除趙國外,全部收攏起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邀請齊閔王共同稱帝,分別為西帝和東帝。由此可見,在秦國眼中,當時的齊國已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不久,燕昭王為報復齊國,又派特使誘使齊閔王廢掉帝號,並與其他國家結盟逼秦昭襄王廢掉帝號,以此來削弱秦國的力量。

同時,齊國順水推舟,滅了宋國,沒想到這一舉動直接警醒了秦國,如果再也不去壓制齊國的力量,天下恐怕會大亂。因此,秦國五軍合圍,加上密探的配合,打得齊國還剩兩座城池,連齊閔王也被迫逃走,後來,在田單的努力下,齊國又復生了,但由於後來的君主太無能,對秦國根本沒有威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獨大,一統天下。

從齊國從興盛到衰敗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秦國是強大的,齊國是想稱霸中原的,可每次都被秦國打得灰頭土臉,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東方六國總是不能滅秦?別提了,人家秦國也有實力,秦地處關中平原,四面險要,是個好地方,東面有崤山,西面有函谷關,每當東方六國的戰馬抵達關下,秦軍就依靠得天獨厚的地形進行防禦,在消耗了六國的士氣之後,秦軍再一次被殺,六國再次中招。

此外,黃河也是秦國的天然屏障,早在晉國遭遇災荒時,秦國就用黃河來運送糧食賑災,可見,黃河的寬度和流量都比較大。實際上,晉國曾經短暫地攻佔了秦國的城池,但是由於中間隔了一條黃河,所以只好放棄了。另外,秦國也有強大的戰略資源,如收復遼闊的國土,收復西戎等地,吸收戎狄中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其他國家的進攻。

戰國時期,秦國開始變法,同時也加速了對其他國家的攻勢,先是攻佔巴蜀、漢中,然後把楚國的江漢平原收進囊中,還剷除了義渠人,沒過多久,秦國的人口和領土就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再也不畏懼任何一個國家。

早在公元前578年,晉國曾聯合齊國與衛國發兵徵討秦國,那一次差一點滅了秦國,可就在他們進軍涇水時,卻選擇放棄繼續進攻,因為春秋時代各國並不打算徹底消滅秦國,只想通過壓制秦國來顯示自己的優勢。

而且在戰國時期,蘇秦雖曾百般遊說各國聯合進攻秦國,但各國始終沒有站在統一戰線上,他們甚至對秦國存有幻想,希望與其聯合進攻其他國家。總之,秦國憑藉其優越的地理、戰略地位和精湛的作戰方案,使東方六國始終沒有生出任何滅秦的決心和勇氣,從而使它成為最後的中原霸主。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與戰國各有兩位,其他五國為何榜上無名?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與李牧。其中,白起與廉頗是秦國將領,廉頗與李牧是趙國將領。要知道,戰國七雄可是七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魏燕趙韓,為何其他五個國家沒有名將上榜?在戰國初期,戰國七雄中的魏國率先變法,成為了最強大的國家,稱霸中原100多年。後來,魏國將領龐涓連續兩次敗給了齊國將領孫臏。隨後,秦國發兵奪回了秦西古代與函谷關。此後,魏國就慢慢衰敗下去。魏國衰敗下去以後,秦國與齊國崛起。秦昭襄王與齊湣王還曾經相約稱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不過,齊湣王倒行逆施,導致了六國聯合討伐齊國,差一點滅國。
  • 戰國七雄的王牌部隊,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秦國之鐵鷹銳士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華大地上,百多個諸侯國。最後,伴隨著利益的爆發,剩下大國小國寥寥無個。齊、楚、燕、趙、韓、魏、秦脫穎而出成為戰國七雄,它們賴以崛起的王牌部隊都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按照齊、楚、燕、趙、韓、魏、秦的順序一一解答。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是哪個?地理位置最差的諸侯國又是哪一個?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應該是秦國和齊國,而最差的就是韓國。對於韓國來說,主要疆域在今山西省、河南省一帶,這正好處在秦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於是,對於韓國來說,不僅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反而要擔心自己的疆域被周邊大國蠶食。總的來說,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楚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面積也是戰火七雄之中最小的一個,於是,到了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七雄GDP排名如何?秦國不是第一,趙國不是第二,燕國倒數
    樂毅伐齊前的齊國(不包括齊國滅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最富的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中GDP排名第一的國家。GDP排名第二的諸侯國:秦國。秦國原本是周朝西部邊陲一個貧弱、偏僻的國家,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制定了獎勵耕戰的法令,秦國開始迅速崛起。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其中有七個國家貫穿整個戰國時代,表現最耀眼,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秦、趙、魏、韓,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一次雄起過,一直作為配角出現,這個國家就是韓國。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
  • 《大秦賦》:當年周平王給秦國的空頭支票,成就了秦國的崛起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而大秦賦前面幾集可以說分外精彩,其中周赧王可以說是非常悽慘,名義上頂著周天子的名號,實際上戰國七雄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到了最後關頭還把他拿擋箭牌使。周天子的行為最終惹怒了秦莊襄王,至此八百年周王朝至此覆滅,周赧王面對這情況也只能大呼:「嬴秦,你這個養馬的家奴。」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
  •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不過,若以國家長短而論,燕國當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延續了八百年的正式諸侯國。有如此淵源之過,至戰國末期時卻不能領袖群倫,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究竟為哪般呢?獨一無二的燕國。戰國七雄中,燕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從國家政權延續上看,齊、楚、燕都延續了八百年。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舉例來說,如原本被視為蠻夷而遭到輕視的楚國、出身卑微而不被認可的秦國,以及最初差點被滅國,後來在越王勾踐領導下復仇的越國。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當然了,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消滅了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國以及其他一些小國,從而建立了秦朝。《大秦賦》中的秦國指的是戰國時期的秦昭襄王嬴則(前325年-前251年)、秦孝文王嬴柱(前303年-前251年)、秦莊襄王嬴異人(前281年-前247年)和秦始皇嬴政(前259年1月27日-前210年)時期的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