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2021-01-13 上遊新聞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在這一時期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對峙,以各自的都城為中心,形成各自的文化風格,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都在哪裡。

1.秦國,最終定都鹹陽,地點是現在陝西省鹹陽市附近

秦國在春秋時期不過是西部小國,曾多次遷移,一直到秦穆公時期才逐漸強大起來,很多人甚至質疑秦穆公是否符合春秋五霸的標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秦國從一個西垂小國,能夠取得後來的成就,還是很不容易的。

秦國的地盤,早期主要集中甘肅東部,陝西西部,後來逐漸將四川囊括版圖,再加上東出後取得河西之地,最終形成了以關中、漢中、巴蜀地區為核心的帝國。

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將都城遷移到鹹陽,介於現在鹹陽市與西安市中間的位置,此地奠定了秦國的統一基礎,此後關中地區的政治戰略意圖影響中國歷史走向至少上千年。

2.楚國,定都郢(ying),都城地點很多,還有爭議

楚國也多次遷都,但是相對於秦國的都城相對有些複雜,楚國最開始的都城位於丹陽,至於丹陽在哪裡,現在也有爭議。

楚國第二次遷都到郢,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楚國都城,但是這個也有爭議,一種說法是楚國自文王開始,一直定都在這裡,地點是現在湖北省荊州北面的紀南古城。

另一種說法是,楚國在丹陽之後,曾多次遷都,只不過每次遷都後,都命名為「郢」,這個說法也很有意思,總結起來,楚文王時期的「郢」是在湖北省宜城境內,楚昭王時期由於伍子胥伐楚,都城被攻破,楚昭王於是遷都,也稱「郢」,地點在今湖北宜城東南。

後來楚昭王又將都城遷移到江陵,也就是上面說的紀南古城,後來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後,楚國遷都於「陳」,也被稱為「陳郢」,地點在今河南淮陽。

最後一次遷都在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壽春鎮,也是楚國最後的歸宿。

大概楚國是一個比較懷舊的國家吧,這一點在楚懷王身上也能體現。

3.燕國都城薊,地點為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區

相比於秦國和楚國都城考察的複雜程度,燕國由於地處北方,地盤相當於現在北京周邊,以及河北北部,遼西等地區。

都城長期穩定,一直定都在薊,薊這個地名,在歷史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使用。

4.齊國長期定都臨淄,地點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齊國是公認的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之一,地處山東半島,在地緣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先天性,主要敵對國家就是燕國、魏國以及楚國。

然而由於缺乏縱深,在樂毅伐齊一次滅國後,再也沒有崛起,曾長期定都營丘,因為臨近淄水,後來更名為臨淄。

5.魏國都城最終定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魏國自魏文侯變法後,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超級霸主,曾經吊打各國,差點滅了秦國,由於擴大太所以,導致魏國政治多元化,從版圖上來看就是支離破碎,早期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附近。

在魏惠王時期,決定到魏國爭霸的方向延伸到中原地區,因此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也就是今河南開封,有人也因此稱魏國為「梁國」。

魏國政治中心的東移,與後崛起的齊國發生多次大戰,多次被齊國打敗,而對西部的疏忽,也給秦國再次崛起提供了條件,最後奪回了河西之地,為最終崛起,奠定基礎。

6.趙國最終遷都邯鄲,地點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叫板秦國的國家,因為其地處山西河北大部,因此與北方胡人接觸頻繁,這才有了胡服騎射改革。

趙國初期國都在晉陽,也就是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鶴壁市,最後遷至邯鄲,就是現在河北省邯鄲市。

從這個遷都軌跡來看,趙國也一心想要到中原一決雌雄,當然,趙國的這個地盤雖然不像魏國那樣分散,但是也是分出三個政治中心,在軍事上,呈現出北抗胡人,東拒燕國,西防秦國,南臨中原諸國。

7.韓國都城新鄭,地點為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的一霸,給人的印象是沒有存在感,其實,要是了解韓國的處境就知道韓國是有多難,韓國一直被秦、趙、魏、楚這幾大強國包裹,當然,韓國作為一霸,在初期滅掉小霸鄭國,也是很厲害的。

其地盤主要是現在河南西部,在滅鄭後,為了整合韓鄭兩國,將新都城定都在新鄭。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秦國的都城鹹陽,趙國的都城邯鄲,韓國都城新鄭,齊國都城臨淄,都是現在城市名。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這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應該是最為合理的政治制度。這一政治制度使周朝延續了800年的歷史。但是沒有絕對完美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雖然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也擴展了疆域。但是另一方面,各個諸侯國日漸強大,而周王室卻逐漸衰弱。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 戰國七雄當年的都城叫什麼,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有四個至今都未更名
    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悍的七個政權,了解他們的都城,對了解歷史也有重要的意義。 有意思的是,雖然七雄多次遷都,但是有四個都城的名字,名稱延續至今。 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都在哪裡。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中,有不少國家的都城都進行過遷徙,那麼當時七大諸侯國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哪裡呢?我們逐一來回顧一番。汧邑可以說是一個國都功能比較弱的都城,以至於在《史記》種並未記載。而歷史研究表明,汧邑只是秦人轉進關中的戰略要塞,當時秦人的重心依然在西垂之地。5、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史記·秦本紀》有載「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 戰國七雄都城是今天什麼地方?三個沒改名,一個是千年兵家必爭地
    戰國七雄之楚國:郢都(荊州)就春秋戰國時期來說,在秦國崛起以前,楚國基本上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國家。楚國在鼎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50多萬平方千米,足足佔了整個春秋戰國時一半的面積。楚前後存在了800多年,先後換了7座都城,不過郢都算是楚國的代表國都。
  • 戰國七雄的都城在哪裡?7張圖帶你看懂七國的遷都歷史
    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開啟。經過多年的打拼,秦、楚、齊、燕、韓、趙、魏成為戰國七雄。那它們的都城建在哪裡?我特意繪製7張地圖,其中秦、楚、齊、燕四國囊括周朝八百載的遷都歷史。秦國秦國國都的遷徙史,就是大秦帝國的奮鬥史。
  • 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秦國秦國對於都城的選擇,曾經歷過「九都八遷」,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時期,孝王封秦國祖先非子於秦邑,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而後,周王室東遷之後,秦國日趨強大,逐步東進,其都城也就開始了東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肅天水禮縣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等皆以西犬丘為都,居西垂宮。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古代戰國七雄的首都,如今都怎樣了?只有兩國都城規模不減當年
    秦朝以前的周王室,到了後期實際上已經無力管轄各個諸侯國,因此春秋時期湧現出了五個強大的國家,後來晉國又分裂成了趙魏韓三家,因此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也就被稱作了戰國七雄。這段歷史到如今,已經有了2300多年,過去各個國家都有過燦爛的文化,,那麼他們建立的都城,如今都怎麼樣了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戰國時候的七雄分別對應現在的哪裡?
    這個時候在西部一直是弱小無助的秦國在秦孝公時期利用商鞅變法,一躍成為戰國強國,南方有超級大國楚國,北方有燕國這七個國家吞併自己周邊小國,大國之間相互攻伐,逐漸形成戰國七雄割據爭霸局勢,今天我們看一看戰國時期七雄各自地盤都是現在什麼地方。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秦國在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時期成為春秋五霸,而在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時期憑藉商鞅變法而成為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國家。當然了,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消滅了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國以及其他一些小國,從而建立了秦朝。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大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對於戰國七雄來說,雖然各自的疆域是不斷變化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戰國七雄的核心區域還是比較穩定的。
  • 最弱的戰國七雄——韓國,何以稱雄?
    說起戰國七雄,大家都耳熟能詳,即秦、齊、楚、燕、趙、魏、韓,在250多年的戰國歷史中,秦、齊、楚、燕、趙、魏六國都曾經風光一時,唯獨韓國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還不如邊緣小國中山國混得好,那麼韓國為什麼能位列七雄之一呢?
  • 春秋戰國時七國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當年春秋戰國的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當時戰國最厲害的七個國家,最後,其它六國被秦國所滅,秦國成了霸主。可是曾經這七個國家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呢?
  • 如果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分,在戰國時期,你屬於哪國人?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為靠北的國家,再往北的內蒙古人、黑龍江人、吉林人被統稱為東胡人。現在的內蒙古南部人、甘肅中部人,寧夏人統稱為匈奴人。 現在河北山西河南交界處屬於現在的魏國魏國的國都是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的地盤屬於韓國。不過韓國是戰國七雄中面積最小實力最弱的國家,就是強大的秦國在開始統一大業的時候,也是先拿韓國開刀。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