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2021-01-13 奧古說歷史

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

秦國

秦國對於都城的選擇,曾經歷過「九都八遷」,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時期,孝王封秦國祖先非子於秦邑,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而後,周王室東遷之後,秦國日趨強大,逐步東進,其都城也就開始了東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肅天水禮縣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等皆以西犬丘為都,居西垂宮。第二都就是汧(今陝西省隴縣東南汧河南岸的邊家莊一帶),《帝王世紀》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為秦都的時間很短,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後,秦文公離開「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會(今陝西寶雞市魏家崖),據《史記秦本紀》所載,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東獵,從「陳倉渭水道」東進,前761年,「至汧渭之會……即營邑之」 ,新都於「汧渭之會」。第四都就是平陽(今陝西寶雞市眉縣),《史記秦本紀》載:「寧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陽」。平陽為秦都的時間也很短,僅為36年,因平陽地處渭河盆地,地勢低洼,且還被夾在渭河、秦嶺和鳳翔原之間,因此對於秦而言,以此為都,無論是東進還是西守,或向南北發展,其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都城就遷出了平陽。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陝西風翔縣),《史記秦本紀》載:「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於此建都,直到秦獻公二年(前383年)才遷出,其建都長達294年,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前424~前415年,秦靈公為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暫建都。第七都就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家屯東北),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為重奪河西之地,獻公、孝工皆以此為都,前後共34年。第八都就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前350年,秦孝公為與六國爭奪天下,同時防禦六國的侵略,遂遷都於此,隨後經戰國、秦朝兩個時代,共144年。

楚國

終楚國八百餘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陽(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時期,熊繹被封以子爵,居丹陽,建立楚國。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時期遷都於此,至前506年,歷經400餘年,是楚國處於最鼎盛時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前506年,因和吳王夫差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時期曾短暫遷都於此。

第五都在陳都(今河南淮陽),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都。第六都在巨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因秦軍繼續攻進楚境內,為安全起見,楚考烈王遷都於巨陽。第七都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前241年,為躲避秦國的兵鋒,楚考烈王再遷都於壽春。

燕國

燕國的都城較之其餘六國有著很大的不同,燕國曾先後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國實行「三都」制,即同時存在著三個都城,分別是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約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遊牧民族越發強大,時常襲擾燕國,恆侯被迫遷都於臨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臺鄉),直到戰國初期燕成公時期,臨易依然為燕都,持續了兩百餘年的時間。

當然,在這段時間中,曾經有一段時間,燕都遷移到了上都薊(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脅燕國的北方少數民族山戎被齊恆公打敗,燕國遂開始著手營建薊,並逐漸將都城移至薊,至燕襄公時,薊完全取代臨易成為燕國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隨著北方山戎再次變得強大,燕國遂又將都城遷往臨易。

前314年,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縣南3公裡的高陌鄉),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國形成三都,即上都薊,是為燕國宗廟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是為燕國軍事重地;下都武陽城,是為燕國行政中心。

韓國

因韓國地處中原,被魏、齊、楚、秦等強國包圍, 終其一百七十餘年,韓國都未能向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所以相比於齊楚秦等國,韓國的國都遷移的並不頻繁,先後只遷移過兩次都城。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諸侯,自此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韓哀侯滅鄭,為加強舊鄭土地的統治,韓國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趙國

前403年,趙烈侯建立趙國,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趙敬侯即位後,為便於趙國爭霸天下,實施北進的國家戰略,趙都由晉陽遷往邯鄲(今河北邯鄲)。前355年,趙成侯二十年,趙國確立雙都制,以邯鄲為都城,信都(今邢臺)為陪都,《趙記》云:「趙孝成王造檀臺,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

魏國

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前364年,為謀得更好的擴張之路,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變化,《讀史方輿紀要》載:「戰國時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齊國

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為齊侯,建齊國,直至田代姜,除齊胡公時曾短暫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裡),齊國的都城一直都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八百餘年都未有變化。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都城是今天什麼地方?三個沒改名,一個是千年兵家必爭地
    隨著時間推移,幾百諸侯裡弱小的國家逐漸被大國吞併,到了戰國時期,整個天下只剩下了7個強大的國家:齊、楚、燕、趙、韓、魏、秦。除了楚國多次遷都以外,其他6國的都城均非常固定,接下來就一起看下這些國家的都城都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中,有不少國家的都城都進行過遷徙,那麼當時七大諸侯國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哪裡呢?我們逐一來回顧一番。《史記·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均表明,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之後,便將都城遷往了郢都。郢都是楚國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建都時間長達400餘年。3、鄀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 戰國七雄當年的都城叫什麼,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有四個至今都未更名
    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悍的七個政權,了解他們的都城,對了解歷史也有重要的意義。 有意思的是,雖然七雄多次遷都,但是有四個都城的名字,名稱延續至今。 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都在哪裡。
  • 古代戰國七雄的首都,如今都怎樣了?只有兩國都城規模不減當年
    秦朝以前的周王室,到了後期實際上已經無力管轄各個諸侯國,因此春秋時期湧現出了五個強大的國家,後來晉國又分裂成了趙魏韓三家,因此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也就被稱作了戰國七雄。這段歷史到如今,已經有了2300多年,過去各個國家都有過燦爛的文化,,那麼他們建立的都城,如今都怎麼樣了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分封制徹底消亡。不過在後面的漢朝和晉朝也實行過分封制。戰國七雄和周王室的都城在哪兒,現在又是哪些城市呢?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戰國七雄的都城在哪裡?7張圖帶你看懂七國的遷都歷史
    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開啟。經過多年的打拼,秦、楚、齊、燕、韓、趙、魏成為戰國七雄。那它們的都城建在哪裡?我特意繪製7張地圖,其中秦、楚、齊、燕四國囊括周朝八百載的遷都歷史。秦國秦國國都的遷徙史,就是大秦帝國的奮鬥史。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戰國時候的七雄分別對應現在的哪裡?
    從公元前481年到公元前221年歷史上這段時期稱為中國「戰國時期」。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政治趨向統一,各國之間形成強大軍事集團,通過「連橫」「合縱」手段,消滅對手有生力量。文化上出現「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百家爭鳴」繁榮景象。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今西安長安區),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其子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為周天子,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於是周平王正式冊封秦國為與齊國、楚國等地位平等的諸侯國。自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和較大的齊、楚、燕、宋、晉、秦等諸侯國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戰國七雄」是只有7個國家嗎?歷史中的多事之秋,春秋與戰國
    為了方便大家盤清春秋與戰國的時間線,首先來給大家做個簡單的時間順序排列,據華夏有歷史記載開始: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而今天說的故事,便發生在春秋與戰國時期。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最弱的戰國七雄——韓國,何以稱雄?
    說起戰國七雄,大家都耳熟能詳,即秦、齊、楚、燕、趙、魏、韓,在250多年的戰國歷史中,秦、齊、楚、燕、趙、魏六國都曾經風光一時,唯獨韓國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還不如邊緣小國中山國混得好,那麼韓國為什麼能位列七雄之一呢?
  • 戰國七雄的首都今何在
    戰國七雄是傳統的強大的楚、齊三國和趙、魏、韓三國,產生於「三晉」時期。秦的「區域強國」和地處中國一隅的燕國也加入了進來。根據《會師》的規定,楚、金屬於「超級大國」,齊、秦屬於「區域大國」,其餘都是小國。戰國之初,楚國的都城在郢。公元前278年遷至陳,公元前241年遷至壽春。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戰國七雄是怎麼產生的?他們各有多少兵力?
    隨著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歷史事件先後發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戰國,從字面上我們就能知道,比起之前的春秋時期,各國長期和平的狀態來說,戰國時期的狀態,各國爭鬥十分激烈,而且交戰頻繁。在春秋時期存在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戰國時期的不斷兼併,到了最後只剩下了二十多個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