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
秦國
秦國對於都城的選擇,曾經歷過「九都八遷」,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時期,孝王封秦國祖先非子於秦邑,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而後,周王室東遷之後,秦國日趨強大,逐步東進,其都城也就開始了東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肅天水禮縣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等皆以西犬丘為都,居西垂宮。第二都就是汧(今陝西省隴縣東南汧河南岸的邊家莊一帶),《帝王世紀》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為秦都的時間很短,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後,秦文公離開「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會(今陝西寶雞市魏家崖),據《史記秦本紀》所載,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東獵,從「陳倉渭水道」東進,前761年,「至汧渭之會……即營邑之」 ,新都於「汧渭之會」。第四都就是平陽(今陝西寶雞市眉縣),《史記秦本紀》載:「寧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陽」。平陽為秦都的時間也很短,僅為36年,因平陽地處渭河盆地,地勢低洼,且還被夾在渭河、秦嶺和鳳翔原之間,因此對於秦而言,以此為都,無論是東進還是西守,或向南北發展,其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都城就遷出了平陽。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陝西風翔縣),《史記秦本紀》載:「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於此建都,直到秦獻公二年(前383年)才遷出,其建都長達294年,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前424~前415年,秦靈公為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暫建都。第七都就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家屯東北),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為重奪河西之地,獻公、孝工皆以此為都,前後共34年。第八都就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前350年,秦孝公為與六國爭奪天下,同時防禦六國的侵略,遂遷都於此,隨後經戰國、秦朝兩個時代,共144年。
楚國
終楚國八百餘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陽(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時期,熊繹被封以子爵,居丹陽,建立楚國。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楚文王時期遷都於此,至前506年,歷經400餘年,是楚國處於最鼎盛時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前506年,因和吳王夫差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時期曾短暫遷都於此。
第五都在陳都(今河南淮陽),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都。第六都在巨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因秦軍繼續攻進楚境內,為安全起見,楚考烈王遷都於巨陽。第七都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前241年,為躲避秦國的兵鋒,楚考烈王再遷都於壽春。
燕國
燕國的都城較之其餘六國有著很大的不同,燕國曾先後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國實行「三都」制,即同時存在著三個都城,分別是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約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遊牧民族越發強大,時常襲擾燕國,恆侯被迫遷都於臨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臺鄉),直到戰國初期燕成公時期,臨易依然為燕都,持續了兩百餘年的時間。
當然,在這段時間中,曾經有一段時間,燕都遷移到了上都薊(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脅燕國的北方少數民族山戎被齊恆公打敗,燕國遂開始著手營建薊,並逐漸將都城移至薊,至燕襄公時,薊完全取代臨易成為燕國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隨著北方山戎再次變得強大,燕國遂又將都城遷往臨易。
前314年,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縣南3公裡的高陌鄉),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國形成三都,即上都薊,是為燕國宗廟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是為燕國軍事重地;下都武陽城,是為燕國行政中心。
韓國
因韓國地處中原,被魏、齊、楚、秦等強國包圍, 終其一百七十餘年,韓國都未能向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所以相比於齊楚秦等國,韓國的國都遷移的並不頻繁,先後只遷移過兩次都城。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諸侯,自此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韓哀侯滅鄭,為加強舊鄭土地的統治,韓國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趙國
前403年,趙烈侯建立趙國,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趙敬侯即位後,為便於趙國爭霸天下,實施北進的國家戰略,趙都由晉陽遷往邯鄲(今河北邯鄲)。前355年,趙成侯二十年,趙國確立雙都制,以邯鄲為都城,信都(今邢臺)為陪都,《趙記》云:「趙孝成王造檀臺,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
魏國
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前364年,為謀得更好的擴張之路,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變化,《讀史方輿紀要》載:「戰國時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齊國
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為齊侯,建齊國,直至田代姜,除齊胡公時曾短暫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裡),齊國的都城一直都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八百餘年都未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