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公認最強的魏國,為何會在短短百年內迅速衰落直到滅亡?

2020-12-22 騰訊網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混戰時期。

此時的東周已經式微。淪為類似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的這個大舞臺上,許多國家競相爭輝,

都試圖做最強大的那一個國家,開始對周天子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群雄輪流登臺,你方唱罷我登場。

而秦國的鄰居魏國,曾經就是戰國七國裡面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但短短百年的時間,魏國就從七國最強的國家,

淪落到割地求和,遷都避禍的一種狀態。

魏國,原本是晉國的一部分。

晉國字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稱霸之後,

在各個方面都是諸侯當中最頂尖的存在。

而魏國繼承了晉國的家底,自然實力也是不可小覷。

晉國內亂之後,原本統治晉國的智氏家族被韓、魏、趙三家協力消滅,

晉國遼闊的國土自然也為三家所瓜分,史稱三家分晉。

而魏國在這場內亂中,佔據了原本晉國最富饒的土地。

但一開始魏國的國土並不相連,最富饒的東郡跟河東郡被韓國隔開,

東郡只是一塊飛地,魏國王室難以掌控。此時魏國國君是魏恆子。

等到魏斯,也就是歷史上的魏文侯繼位之時,

魏國,就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崛起。

魏斯是個非常有才華的君主,在外交上非常有一套。

先是跟韓國以及趙國進行外交手段,

說服了兩國國君互換土地,把東郡這塊飛地交換成跟自己領土相連的土地。

同時說服韓、趙、魏不要內鬥,一起向外發展。

同時魏斯重視人才,只看重才華不看重出身,

因此魏國變成一個人才為之嚮往的國度。

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被魏斯提拔起來的。

而吳起,為魏國建立了一支軍隊叫做魏武卒。

魏國靠著魏武卒擊敗了齊國,楚國這樣的大國,

打出了72戰全勝的傳奇戰績,成為了戰國前期公認的最強大諸侯國。

等到魏文侯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

魏文侯為魏武侯留下了非常豐厚的家底,但魏武侯是個敗家子,

不懂創業,也不懂守業,只懂得揮霍。

此時的魏國跟韓國趙國形成了三晉同盟,

同時有軍神吳起統率魏武卒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讓魏武侯感到了非常的膨脹,開始窮兵默武。

在衛國跟趙國起衝突的時候,魏武侯居然不顧三晉同盟,

強行為衛國出頭,導致趙國失去了大量的土地。

破壞了三晉同盟。最後魏武侯任用公孫座,

在公孫座的嫉妒心裡下,逼走了吳起。

等到魏武侯死後,魏國得罪了四個大國,

分別是秦齊楚趙,可以說是四面受敵。此時魏國的衰落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等到魏武侯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自相殘殺。

最後魏罃殺了魏緩登上了王位,史稱魏惠王。

魏惠王繼位之後,也是腦子不太清醒,竟然是逼走了法學大家商鞅。

隨後商鞅跑到了魏國的死對頭秦國那裡去,幫助秦國發展壯大。

魏惠王跟他爹魏武侯一樣,窮兵默武。

最後在面對孫臏的一場大戰當中損失慘重,魏武卒全部陣亡。

自此,魏國正式跌落為二流國家,再也無力爭霸。

這告訴我們,凡是窮兵默武的國家,最終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但實際上秦朝也是在戰國末期才變強的,在戰國初期與中期都是被其他國家壓制的一方,如果不是有著函谷關,可能秦國也不會迎來崛起的機會,即便是戰國後期,秦國也不是最強的國家。魏武卒威懾百年戰國初期,魏文侯橫空出世,幫助魏國成為第一個大規模採用鐵器的國家,更是在政治,更是依靠魏國的四戰之地的獨特位置成為了戰國初期的經濟中心,在軍事上多次打敗想要染指中原的秦國,威懾中原各國,可以說戰國初期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魏國是軍事力量第一的,但趙國卻硬生生的抵擋住了魏國的進攻,讓魏國想要一統三晉之地的夢想告別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時候,趙國為什麼默默無聞?
    韓、趙、魏本是一家,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其中魏國在戰國初期大放異彩,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使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而同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在戰國初期卻默默無聞,一直等到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才開始發力,趙國前五代君主在忙些什麼?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商鞅在魏國時,當時的魏國的國相公叔座,非常賞識商鞅的才華,曾經還在魏國的國君魏惠候的面前舉薦過商鞅,不過魏惠候卻沒有聽取公孫座的建議。魏國國相公叔座見舉薦商鞅不成,于是之後便在魏惠候的面前建議,殺掉商鞅,以免他被其他國家所用,以至於會在後來,危及到魏國,國相公孫座的建議,魏惠候依然沒有採納。
  • 世界公認最強的隋朝,為什麼會那麼快就滅亡
    世界公認最強的隋朝,為什麼滅亡呢? 有人說是因為楊廣昏庸無道,民不聊生。然而通過數據對比,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隋朝大一統時期,全國人口達到五千萬。而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人口不過只有4100萬。
  • 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中期之後銷聲匿跡?
    魏武卒由戰國初期的著名將領吳起訓練而成,吳起將這支軍隊訓練出來之後,成為魏國爭霸天下的利器。於是,魏武卒這種制度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傳承到戰國中期。到了魏惠王時期,藉助魏武卒的戰鬥力再加上當時他手下有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龐涓,魏國最起碼可以重新將三晉整合到一起。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齊國是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后,分封給姜子牙而建立的諸侯國,是周王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地以今日山東半島為中心,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為東方大國,在齊桓公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國力強盛,兵精糧足,並四處維護周朝禮儀。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這個國家曾經以5萬軍隊大敗50萬秦軍,是戰國前期真正的霸主
    當時有七大強國並立於世,他們分別是韓國、趙國、魏國與秦國、楚國、齊國、燕國,我們稱之為「戰國七雄」。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漫長的較量中,各自的實力也在不斷的變化。
  •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無敵,為何在戰國後期變得不堪一擊
    魏武卒是戰國初期魏國的精銳部隊,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重用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在李悝變法的同時,魏國大將吳起為魏國訓練了一支戰鬥力強大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魏武卒」。
  • 戰國首霸魏國為何沒能實現秦始皇統一那樣的偉業
    後世稱之為「戰國」的時代,是對當時諸夏內部爭雄逐鹿事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一個總結,其名稱和縱橫家們編成的那本著名的《戰國策》一書有關,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則是「三家分晉」之舉。這一事件指的是諸夏頭號強國晉國,被其國內最強的三家封君韓、魏、趙分割,晉國從此消失,而這三家新誕生的諸侯得到了周天子的確認和背書,都被封為侯爵。它標誌著諸夏世界曾嚴格恪守的禮儀等級制度成了一個笑話,和田氏代齊一樣成為舊時代舊制度走向滅亡的象徵。三家分晉之後,佔據晉國起家之地的是魏國,繼承了最豐厚遺產的魏國因此成為三晉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然而,懂戰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
  • 戰國七雄各自存在了多少年
    楚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共892年。韓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最晚的了。韓國是戰國的時候才開始出現,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韓國開始正式建國。秦滅六國的時候韓國是最先被滅亡的。公元前230年被滅亡。可以說秦國沒有費勁就滅了韓國。趙國:181年
  • 戰國七雄:魏國也是戰國中的霸主,為什麼感覺沒什麼人服魏?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姬姓魏氏,被很多學者稱為戰國七雄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國,魏國地處中原,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東有齊國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戰國七雄中最憋屈的國家是誰
    韓國,位於大國之間,難以發展戰國初期,魏國獨霸,打遍天下無敵手;戰國中期,齊、秦、楚三方爭霸;戰國後期,秦、趙爭雄。期間,燕國一度崛起,差點滅掉當時最強霸主齊國,而身為七雄之一的韓國似乎沒有什麼出彩的事,那麼,為什麼韓國在整個戰國時代從未崛起呢?我們從韓國發展歷程中分析一下原因。一,戰國初期,沒有變法圖強的意識,錯失崛起時機。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