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四次「反間計」:三次都和秦國有關!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反間計,出自《三十六計》,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採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在戰國時期,反間計就得到了頻繁的應用。其中,就以下四次反間計最為著名。對於這四次著名的「反間計」,不僅影響了四位名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一、樂毅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誣陷樂毅準備在齊國稱王。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在樂毅被迫離開之後,田單擊敗了騎劫,成功恢復了齊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燕惠王沒有中了田單的反間計,繼續任用樂毅攻打齊國,還是有可能徹底消滅齊國的,至少不會讓齊國輕易復國。

二、廉頗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從而展開了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爆發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也身患重病,趙孝成王派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聽信秦軍散布的謠言。秦國人說:「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趙孝成王因此就讓趙括當將軍,以代替廉頗。在廉頗被趙括取代之後,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促使趙國元氣大傷,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繼續讓廉頗堅守下去的話,趙國雖然難以取得勝利,但是,其也不會像趙括一樣導致趙軍全軍覆沒。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反間計的成功運用,是秦國可以取得長平之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三、信陵君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

對此,秦國自然非常忌憚信陵君魏無忌,尤其是在正面較量上,秦國兩次敗給了信陵君魏無忌。為了解決這一名將,秦國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魏無忌登上王位。因此,魏安釐王更加懷疑魏無忌,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他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在秦國的反間計成功之後,信陵君魏無忌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日漸消沉。公元前243年,魏無忌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梁柱。

四、李牧

最後,如果說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最後的頂梁柱,那麼,李牧無疑是趙國最後的名將。也即李牧對於趙國的重要,完全可以和信陵君之於魏國相提並論。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領大軍進攻趙國,遭遇了李牧的頑強抵抗。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

在反間計之下,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王翦之所以可以消滅趙國,同樣離不開反間計的成功運用,如果沒能除掉李牧這位名將,王翦很可能無法順利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而這,自然會直接影響到秦國消滅山東六國的進程。總的來說,對於戰國時期的四次「反間計」:三次都和秦國有關,還有一次則和齊國有關。對於秦國來說,反間計的成功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消滅山東六國的步伐。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秦國有哪些名將?
    之後的秦國一心一意發展國力,改革政治,引進人才,竟然在後來一口氣撩翻了中原大地上的所有強國,看著被打的七零八落諸侯們,老秦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那句憋在心裡好久的話也脫口而出:「你們這群渣渣」!秦國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逆襲,走上了人生巔峰,那麼,戰國時期的秦國有哪些厲害的將領呢?1. 樗里子名疾,秦惠王的弟弟。
  • 戰國時期,齊國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為秦國名將!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後招至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因此,自五國伐齊後,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換而言之,對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雖然在前中期非常強盛,但是,在戰國中後期,齊國走向了衰落。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
    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在戰國時期,五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大部分都是五個諸侯國組成聯軍,也即可以稱之為五國伐秦。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雞鳴狗盜、狡兔三窟、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急人之困、圖窮匕見……這些成語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玩成語接龍遊戲,難免蹦出來幾個,你知道他們都與戰國時期一個特定的風氣有關嗎?這個風氣,就是「養士」制度。一. 「養士」的起源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秦國書法
    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多次群雄割據的混亂時期,其中有兩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一個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另一個就是東周年間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朝代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兼併、大動蕩時期,皇室力量微弱,失去了對中原的控制,各地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群雄爭霸。
  • 繞過函谷關突襲秦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為何沒有想到?
    同時黃河上下遊落差很大,可以說是真正的天險,戰國時期大型戰役人數一般都在30萬到50萬左右,還不等你拉開陣營,對方就會將你消滅在黃河之中。再者從黃土高原上運輸糧草屬於異想天開,附近的村莊糧食很少,數十萬大軍不可能將幾個月的糧草都隨軍而行,必然會在沿途城市和村莊中進行補給,而農作物不易在黃土上生長,所以從糧草和行軍角度而言,從黃土高原進攻秦國不是明智之舉。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傷亡近20萬,即雙方傷亡超過60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在公元前的幾個朝代中,戰國應該是最讓歷史學者想要研究的時期,畢竟連續兩三百年的戰亂不休,以及秦朝一統天下後的燒毀各國典籍,讓後世對於秦朝以前的歷史充滿著懷疑,甚至很多資料都是漢朝建立後,靠著一些年長者口述後記錄下來的,其中因為秦國是戰國最後的勝利者,所以實力被擴大,認為是戰國最強的國家
  • 戰國時期此國君主使領土擴大三倍,若他不被餓死秦國也要瑟瑟發抖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變法以後開始變得非常強大,並且常常侵略或者欺負其他六國,而南方的楚國也逐漸淪為了挨打受氣的「送人頭童子」,似乎沒有人可以單獨對抗秦國。其實,七雄裡的趙國也很強大,如果不是趙武靈王被餓死,那麼秦國也會為之顫抖。
  • 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一直都被人想當然地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司馬遷排的,後來我發現司馬遷好像從來沒有過這種提法,於是我翻開《史記》,打算從中找到關於他們四個人   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秦王政採納了李斯的方略,先結交離秦國最遠的燕國和齊國,讓他們無端侵擾趙國邊界;穩定隔壁的魏國和楚國,以防他們趁機搗亂;最後,發兵離秦國最近,國力也最弱的韓國和趙國。結果就是,在多次戰爭後,韓國的疆域面積不斷被秦國侵蝕,到了秦王政時期,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與周圍的十多個城邦的小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小弱雞」。 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秦王政的大軍直入韓國,當時的韓王安束手無策,只好向秦國投降,成為了秦國的藩臣。兩年後,秦國大軍直逼韓國新的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被秦將內史騰俘虜,韓國滅亡。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戰國時期最強戰神
    戰國時代,紛爭四起,可以說戰國時期的軍隊是中華歷史上實力最為強大的軍隊之一。所以在這一段特殊的時期,湧現出許多的勇將。所謂勇將不單單憑的是勇,更重要的是「將」這個字上,所謂將就是善於帶兵,善於謀劃,戰能勝,攻能克。
  •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家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戰國七雄爭霸的200多年,秦國並不是一開始就厲害,各國也不是沒有和秦國一爭高低的能力。 實際上,在整個戰國歷史中,其中一些國家也具有統一天下的資本,只不過沒有利用好。
  • 王齕奪取西壁壘後秦軍換將並實施反間計也說明自己的形勢不利
    在長平之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軍統帥王齕發動了一次開戰以來最猛烈的攻勢,六月,秦軍發動進攻,攻下兩座趙國堡壘,俘虜四名軍尉。廉頗下令修築新的壁壘,構建新防線。可是到了七月,該防線又告失守,兩名軍尉被俘虜,趙國陣地被秦軍摧毀。這樣,長平防線中的西壘壁落入秦人之手。
  • 戰國時期,秦趙是死敵,但趙國抵抗匈奴時,秦國卻主動出兵相助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亂戰的時期,其中春秋戰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時強大的晉國最終被歷史給淹沒。晉國當時通過「六卿制度」走上了崛起之路,但這個國家最終也因為這個制度而滅亡,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從這以後,中國也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