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2020-12-12 海叔說春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春秋時期,那會兒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就數晉、齊、楚3國了,而且這3個國家的君主都曾當過那時的霸主。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這3人做了霸主時,基本上都是互掐,從沒做出取代周天子的事情。即使楚飲馬黃河之際,也就問鼎意思了下而已,但被別人幾句話就給說跑了,壓根兒不敢再挑戰周王權威了。那晉、齊為何就沒起過非分之想呢?

首先,那時周天子雖已沒了啥存在感,但別人好歹是正統國君,而當時的「周禮」還比較有約束力,這個思想束縛著所有諸侯,他們當年得到了武王的分封,所以還不敢造次。而齊是姜太公的後代,他們的國君感先君厚恩,所以不會亂來,至少在外人面前得做出恭敬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想出來了「尊王攘夷」的辦法來忽悠大家。這個口號高大上,又能實現霸主的夢想,所以齊桓公成功制霸。

再說晉國。這個國家之前很強大,畢竟屬於韓、魏、趙3合1的大國,自然很有分量。但晉文公重耳也就與楚掐了很久,做了霸主後也沒對周天子採取行動。至於他們為何不敢對周下手的原因,應該就是那會兒天下諸侯過多,晉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同時晉要對周王下手的話,就肯定有人會借「保護周王」為由而反對晉,到時候楚、秦、鄭、魯等國來個「代周討逆」,也許晉就悲劇了。

至於楚光耍問鼎的嘴功卻不來真的,這又是為何呢?說到底,楚那會兒也不具備取而代之的實力。首先,那時候天下諸侯還有不少,楚很難收服那些國家。其次,當時周依然為正統,楚要取而代之似乎有「篡逆」之嫌疑,這個鍋他們背不起。再者,楚南方都還沒統一,越、吳都是楚的潛在威脅。記得後來吳就曾破了楚,由此可見,楚的南方都還沒整明白,哪有實力去玩統一天下的把戲呢!

同時,當時晉、楚、齊3國的政治理想還沒到達取代周的地步。那會兒,晉主要想把中原的地盤搶個乾淨,而齊基本在向東發展,楚也在積極穩定南方的地盤。客觀來說,他們3國的工作做點在擴展地盤方面。換句話說,楚、齊、晉僅處於為將來奪取天下蓄力在,還不具備取代周的實力。綜合來看,晉、楚、齊也就沒有採取行動取代周王了。故周天子足跑了500多年的龍套才被秦所滅。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二)東周的周天子。西周滅亡之後,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此時雖然諸侯逐漸做大,但還沒有出現能代替周天子管理國家的存在,於是在諸侯國的擁立下,被周幽王廢掉的前任太子姬宜臼成為了幸運兒,視為周平王,也是東周的第一位周天子。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為何春秋時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國君卻可以稱「王」呢?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君主都稱「公」,唯獨楚國稱「王」?
    分封制是商周時期出現的,周武王討伐商朝,滅了商紂王,建立西周,為獎勵底下將領,鞏固自身統治,於是建立分封制,把屬於周武王的領土,分封給底下諸侯,諸侯對皇室負責,聽從調令,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但需要定期向姬室進貢,此為分封制。分封制存在很大弊端,是周朝滅亡的導火索。
  • 眼看春秋五霸崛起,周天子為何毫無作為?不是不努力,是被打怕了
    | 西周和東周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周朝確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化走向。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周后的朝代。但是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天子就成了和「日本天皇」類似的擺設,失去了所有的權威和權力。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面對這樣的警告宋文公的葬禮還是順利按照最初的想法舉辦,周天子即使有心怪罪也沒有力量與諸侯國抗衡。從小小一個宋文公入葬我們就能看出周天子在春秋時期大權旁落的頹敗之勢,諸侯國們敢僭禮的如此頻繁也與此關係密切。2.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春秋五霸存在於東周的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發建立的,之後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階段,東周與西周分界線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的標誌性事件,遷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遷都之後的周都是東周。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先秦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把周王室血親之首周公姬旦封於魯國,把功臣之首姜太公封於齊國,而魯國與齊國,皆在今山東境內。武王克殷,天下尚未平穩就去世了,成王即位時,年紀尚幼,於是便由周公攝政,平定三監,封建諸侯。周部落本發源於西方,定鼎天下之後,一直在努力把勢力向東擴張,因此把魯國與齊國封在瀕海的山東一帶,以夾輔周室,鎮伏諸侯。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周天子一直都沒有放棄招兵買馬,求賢納士,可是那時候周王室只剩七座城邑了,這點地方的稅收維持朝廷的運轉已經不容易了,招兵買馬什麼的實在是沒錢啊!其實周天子落得這個結局,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 春秋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自己掌握軍隊,反而坐視諸侯變大變強?
    說到春秋戰國,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或第一反應,應該是諸侯割據,禮崩樂壞。的確,在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勾心鬥角的廟堂之戰幾乎每天的每一刻都在上演。神廟之爭的最終結果,是數不清的戰爭,數不清的犧牲。儘管說殷八師集合訓練後,鬼方部落已退兵,但周康王仍憑他們幹了許多別的事。據考古學器物《小臣簋》所載:「東夷大逆。白啟父(mà o)以殷八為師徵東夷。只在十月份左右。遣師徵東夷。沙頭角。從厥後復歸才牧師白懋父承王令易師從五顒(yó ng)貝。」那意味著什麼呢?實際上翻譯是說,某年的十一月份,東夷部落反叛,康王寵臣白懋父親率殷八師前來徵討,並將殷八師追至海邊才停下來。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分部。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晉國、楚國、宋國、魯國、秦國、吳國、越國等。
  • 春秋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嗎?
    也就是說,天底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守城衛邦的都是周天子的臣屬。當時的周朝在成王時期經過周公的戡亂戰爭,基本已經確立自己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但是在長江流域還有兩個業已存在的國家,一個是楚國,另一個是吳國。楚國在商朝前期就已經存在,吳國也是周室的先人所建。這兩個國家算起來並不算周朝的藩屬國,但是也沒有能力和周朝開戰。周朝對這種既成事實也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乾脆就一併給他們封爵。
  • 春秋第一位「小霸王」,被敵人稱為「老奸」,一箭射向周天子
    毛主席曾經這麼評價一個人說:「春秋時期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春秋時期,隨著周朝的勢力逐漸隱沒衰退,雖不及戰國兼併情況激烈,但也存在著諸侯國之間常年徵戰情況。幾個諸侯國中,出現五個霸氣諸侯王,史稱五霸。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春秋戰國時諸侯打得不亦樂乎,周天子為何不管?其實原因很現實
    從此以後,周王就成了天下的真正主宰;而諸侯們負責保護周天子的安全,同時諸侯的級別低於周王,他們需要尊敬愛戴這個真正的老大。然而後來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依然存在,諸侯也不夠對他們不敬,但為何那些諸侯互相打得不亦樂乎時周王卻不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從周王朝的歷史演變就可找到答案。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周天子對各路諸侯國的控制力逐漸變弱?
    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制度、祖先崇拜、春秋史紀、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和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簡而言之,周人成功地將「國」按照「家」組織起來並持續了幾千年。周雖然歷經37王、綿延800餘年,其真正統治不過300餘年,主要在西周階段。傳統上認為周王權的衰落來源於內憂外患,特別是犬戎的侵略。誠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