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自己掌握軍隊,反而坐視諸侯變大變強?

2021-01-08 雷劍鋒說歷史

說到春秋戰國,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或第一反應,應該是諸侯割據,禮崩樂壞。的確,在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勾心鬥角的廟堂之戰幾乎每天的每一刻都在上演。神廟之爭的最終結果,是數不清的戰爭,數不清的犧牲。

每一次,相信大家心裡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作為天下有識之士,作為天下共主周天子,為什麼不去討伐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呢?當周成王(周公旦輔政)在這一年分封八百個諸侯時,難道沒有讓自己的周王室有足夠的軍隊守衛嗎?

先說西六師,據史書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手中掌握著強大的軍力,否則也無法推翻以武立國的商朝。史書《逸周書·世俘》記載:

「太公望命御方來,丁卯至,告以其夫伐越、戲、方;壬申荒新至,告以其夫伐越、其夫伐靡。"辛巳,至,告以黃(jiè)俘…百賁誓命伐衛,告以亳俘…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百謂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人,告以青龍,命伐厲,告以青龍."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後,令以上六人分別率軍進攻商朝其餘的方國。而且六人手中的軍隊,很可能是周王朝最早的直屬部隊,也就是西六師。再者,周成王即位後,面對三監之亂和邊遠地區的殷商舊部,能夠平定這些叛亂,手中自然有一定的軍事力量。

另外殷八師,據史書記載,周康王(周成王的兒子)雖然在初期就做到了政通人和,但由於後期鬼方部落(早期遊牧民族之一)的入侵,所以周康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孤立無援,狼狽不堪。這是因為他的西六師為了保護宗周,監視商朝的舊部族,這些部族剛剛安定下來不久,就沒有足夠的兵力驅趕鬼方的入侵。

可後來周康王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又重新徵募了一批新兵——殷八師。儘管說殷八師集合訓練後,鬼方部落已退兵,但周康王仍憑他們幹了許多別的事。據考古學器物《小臣簋》所載:「東夷大逆。白啟父(mà o)以殷八為師徵東夷。只在十月份左右。遣師徵東夷。沙頭角。從厥後復歸才牧師白懋父承王令易師從五顒(yó ng)貝。」

那意味著什麼呢?實際上翻譯是說,某年的十一月份,東夷部落反叛,康王寵臣白懋父親率殷八師前來徵討,並將殷八師追至海邊才停下來。另外,銘文中也有提到,軍隊返回後駐紮在祭司那裡,這個祭司實際上指的是商朝的故土(朝歌附近)。

從上面可以看出,周朝初年,周天子手中的確掌握著兩軍之力。但是,問題是,為什麼這兩支軍隊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也不會成為周天子的拱衛部隊?歷史文獻中有:「周昭王(周康王的兒子)十九年,天大(yì),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我們很容易看到,在公元前1034年,周昭王十九年(即公元前1034年),周天子的其中一位西六師全軍覆沒。就筆者所知,這次的全軍覆沒雖然對當時的周王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並不算使他們感到疲憊,因為殷八師仍在,周王室的尊嚴仍在。

但隨後發生的事情卻讓周王室的處境更加尷尬,根據考古發掘的禹鼎銘文記載:「嗚呼!以天降大喪於下國,也唯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東夷,歷歷之。王乃(nǎ i)命西六、殷八,曰:「撲伐惡賊,鄂侯馭方,勿留壽幼。」於是,肆師彌陀(gé)會神(kuā ng),弗克伐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厲王時期,鄂國聯合淮夷與東夷共同入侵周朝,周厲王派新成立的西六師和駐紮在牧野的殷八師進攻三國。但是幹了之後的結果,應該是兩個人的退讓言和,畢竟弗克在那個時候還不算真正的進攻。

很明顯,到了周厲王時期,西周王室的威望和實力已大打折扣,別的不說,單就兩個師團的聯合作戰能力來說,單就兩個師團的作戰能力來說,周王室的兩個師團的確是大打折扣。在此還需提及的是,周厲王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他在執政後期因強制改革而受到民眾的憎惡,因此被推翻統治並流放。

從這個事實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周王室對軍隊的控制力已弱到了十分可怕的程度,畢竟,周厲王應該是史無前例的君主,被純正的平民所推翻。接著,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時期,犬戎已被殺,可西六師和殷八師仍未現身。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猜測,早在周幽王之前,周天子手裡就已經沒有了那兩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最終,在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沒有自己的軍隊(東周有其自然的缺點),坐視諸侯變大變強的主要原因,不是他沒有軍隊,而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由於西周早期,專屬於周天子的西六師和殷八師已在歷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相關焦點

  • 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像其他諸侯一樣壯大自己,反而被諸侯所滅?
    周平王的時候周朝遷都到洛邑地區,史稱東周,從此之後也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五百多年的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周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六百多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春秋戰國時諸侯打得不亦樂乎,周天子為何不管?其實原因很現實
    公元前1046年,武王發領著諸侯大佬們一起發動了討紂的正義之戰,結果周與眾家諸侯聯軍在牧野大敗商兵,後來帝辛投火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武王還分封了大小不一的諸侯,周得以建立。從此以後,周王就成了天下的真正主宰;而諸侯們負責保護周天子的安全,同時諸侯的級別低於周王,他們需要尊敬愛戴這個真正的老大。然而後來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依然存在,諸侯也不夠對他們不敬,但為何那些諸侯互相打得不亦樂乎時周王卻不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從周王朝的歷史演變就可找到答案。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二)東周的周天子。西周滅亡之後,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此時雖然諸侯逐漸做大,但還沒有出現能代替周天子管理國家的存在,於是在諸侯國的擁立下,被周幽王廢掉的前任太子姬宜臼成為了幸運兒,視為周平王,也是東周的第一位周天子。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說說宋國的「貴族」遺風的由來。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宋國故城——商丘西周時期,宋國一直很榮耀,因為商周之時的禮,讓天下諸侯對於這個身份不一般的公爵國很是尊重,但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之後,周天子都已經不被諸侯尊重,宋國的地位,漸漸地也尷尬了起來,畢竟國力不如人,在那個亂世就沒有說話權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周天子一直都沒有放棄招兵買馬,求賢納士,可是那時候周王室只剩七座城邑了,這點地方的稅收維持朝廷的運轉已經不容易了,招兵買馬什麼的實在是沒錢啊!周赧王就曾經「舉國之力」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軍隊,因此還向商人借貸了很多軍費,失敗之後,整天在高臺之上躲債,因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債臺高築」,周王室的經濟狀況可想而知。其實周天子落得這個結局,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 戰國時期,為何周天子不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可不傻。戰國時,周室一直在想辦法吸納人才,企圖改善生存環境。只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已經不可能了。重視吸納士人的周室張儀去投秦時,路過東周。(《呂氏春秋.報更》)其實,企圖「截胡」張儀,只是戰國時周室的常規操作。戰國時,周一直想延攬、吸納人才。早在晉國還沒亡國時,周室就曾請教寧子取士之道,禮重士人。此外,周室還注重吸納六國混得不如意的「窮士」。因此,東周吸納的外來士人是不少的。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對周禮繼承得最規範、保存得最完善、執行得最徹底的魯國,在東周初年時,卻對貴為天子的周平王愛理不理,甚至不奔周平王之喪,這是為何?這一切,還得從幽王見殺於犬戎、平王遷都雒邑等史事說起。司馬遷說自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確實做到了,《史記》成了研究我國五千年歷史中的前三千年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史記》中關於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的那段歷史是這樣記載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則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闢戎寇。
  •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有自己的直屬部隊嗎?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當然還有點自己的直屬部隊, 但是如果劃分春秋和戰國時代看,春秋時代的周天子興許還算好一點,戰國時代的周天子基本啥也沒剩,名存實亡的一個天子,但是自己領土和手下,基本無法和戰國七雄爭鬥,最後被秦國滅亡。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一.中華民族禮儀的發源地,擁有百年歷史的周王朝卻在春秋時頻出各國諸侯模仿周天子的行為1.
  • 為何要稱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為國?
    其實,不止「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稱國」,西周初年就這樣了。或許,殷商時期稍大的部落和城邑,已經「稱國」了。因為,「國」之本義,就是指諸侯這樣的「小邦主」領地。甲骨文中有「國」字,同「或」。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孫海波先生考證考證說,甲骨文的「或」中之「口」,象「城」形,以戈守之,國之義也。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周平王時,周的都城東遷到洛邑,周變為東周。這個時間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
  • 春秋戰國的亂世持續了500多年,為何這場亂世能持續如此之久呢?
    春秋戰國的亂世持續了500多年,是歷史上為時最長的亂世。這場亂世,為何持續如此之久呢?回不去的「湯武革命」上古天下,分為許多方國、諸侯。所謂「王」,其實只是實力最雄厚的方國,以其實力建立秩序。西周則不同,周公東徵後,西周許多諸侯是天子親戚、功臣,他們是以周的旗號「武裝殖民」建立的,他們的合法性來源於周天子分封,其與周天子之間在宗法上有極為緊密的關係。天下諸侯,都已經成了天子「屏藩」。如此,改朝換代的邏輯變了。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周天子對各路諸侯國的控制力逐漸變弱?
    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制度、祖先崇拜、春秋史紀、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和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簡而言之,周人成功地將「國」按照「家」組織起來並持續了幾千年。周雖然歷經37王、綿延800餘年,其真正統治不過300餘年,主要在西周階段。傳統上認為周王權的衰落來源於內憂外患,特別是犬戎的侵略。誠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800年的大周王朝西周的建立與滅亡。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導致了周王朝和諸侯國間的不信任,又適逢對外戰爭失敗,天災頻頻,政治混亂,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部落殺死,西周就宣告滅亡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各諸侯國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互相兼併地盤與人口,周王朝與諸侯國間也不斷產生矛盾,周王朝實力慢慢削弱,但是天下還是共同尊從周天子,只不過諸侯國之間不斷的戰爭,弱的被消滅,強的變得更強大,周王朝無力再幹預,於是這一段時間出現了五個霸主,歷史上的這一時期由於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編寫了《春秋》,這一段時間被稱為春秋,五個強大的諸侯國被稱為「春秋五霸」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
  • 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壯大自己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都會想盡辦法廣納天下賢才,招兵買馬,變法圖強讓國家越來越強大,並且他們的實力都要比周王室的要強很多,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僅有的一點地方還被夾在幾大諸侯國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讓諸侯們不滿,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諸侯國能夠招兵買馬發展壯大,那麼身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難道就不能壯大自己嗎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且由於當時多國林立,人才的流動性相當大,比方說,軍事家吳起就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過力;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也是在衛國、魏國等國家停留效力,最後去到秦國紮根,自己的滿腹才華得以施展,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至於那些有名的縱橫家,譬如蘇秦,更是掛六國相印,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多算勝,少算不勝: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後勤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可見在孫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後勤保障工作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亂世,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和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人」與「野人」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奴隸制開始逐步走向瓦解;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也由周天子統治轉變為諸侯統治,這就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呈現出不斷升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