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第一霸主:重用管仲,利用周天子,稱霸中原

2020-12-22 知歷史工作室

周王朝遷都到洛邑以後的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飽經沒落後,周天子委託人上是世界各國相互的君王,而事實上,他的影響力只相當於一個中等水平國的諸侯國。一些較為強勁的諸侯國家常常應用戰鬥力企業兼併弱國,強國中間也相互之間討伐,角逐農田。富強的強國諸侯國,能夠 命令別的諸侯國,變成諸侯國的主宰。

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獨霸的是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齊國本是姜尚的領地。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

公元686年,齊國產生了內戰。在此次內戰中,君主齊襄公死於非命。襄公有制2個弟兄,一個叫公子糾,那時候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大少爺小白,那時候在莒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兩人身旁常有輔佐的賢能,輔佐公子糾的叫管仲,輔佐公子小白的叫鮑叔牙。2個大少爺聽見齊襄公被殺的信息,都提前準備回齊國角逐君位。

魯國君主莊公決策親身把公子糾送到齊國。管仲對魯莊公說:「大少爺小白在莒國,離齊國很近。萬一返回齊國去,事兒就難辦了。要我先帶一路人軍馬隊走在路上截住他。」

如同管仲所意料的那般,大少爺小白在莒國的接送下眼見即將趕來齊國了,管仲走在路上截住了他。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中箭倒在車內。

管仲認為小白確實去世了,就從容不迫地接送公子糾向齊國去。但是,管仲卻不知道他擊中的但是是大少爺小白衣帶的勾子,大少爺小白大喊倒地,原先是裝作的。直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到齊國國境線,小白和鮑叔牙早就趕來了國都臨淄,小白當然幹了齊國君主,這就是說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

齊桓公繼位之後,為報一箭之仇,馬上出兵進攻魯國,而且迫使魯莊公幹掉公子糾,把管仲送到齊國懲辦。魯莊公萬般無奈,只能照辦。

管仲被關進囚車裡押運來到齊國。鮑叔牙馬上向齊桓公強烈推薦管仲,說他是個很才華出眾的人,能夠 協助齊桓公幹一番大工作。

齊桓公都是個胸懷坦蕩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職管仲為相,使他管理方法國政。

管仲輔佐齊桓公

管仲相齊後,盡心竭力輔佐齊桓公的決戰沙城,對齊國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政治理念,他實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政治上,推行租稅改革創新,採用了一些有益於農牧業、手工業者發展趨勢的現行政策;在管理方法上,他呼籲禮法並且用,知禮能夠 使群眾明白廉恥,明法能夠 讓群眾遵循老規矩,二者結合在一起,便能夠 使綜合國力暴增。在中國政治經濟學局勢獲得改進和平穩的基本上,管仲積極主動促進齊桓公採用尊王攘夷、爭得領國的方式,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種現行政策為齊國稱霸提前準備了物質生活。

齊桓公利用周天子

齊桓公五年(公元681年),是齊桓公決戰沙城的剛開始之年。先前,齊國曾多少度與相鄰的魯國對戰,結果也沒有獲得是多少獲勝。這使齊桓公與管仲見到,只靠齊國自身的能量,是不可以獨霸於天地的。因此,他們想起了利用周天子。

齊桓公最先與周室結親,他婚娶周莊王之女共姬,向全國性諸侯國說明自身與周天子的親密接觸關聯。在籠絡到周天子以後,齊桓公又以崇敬周天子為標語,獲得世界各國諸侯國的適用。

公元681年,齊桓公奉周王之命,通告世界各國諸侯國到齊國西北邊境線上的北杏(今山東東阿縣北)匯報工作。此刻,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的聲望並不是高。通告傳出之後,只能宋、陳、蔡、邾四個國家來啦。也有好多個收到通告的諸侯國,像魯、衛、曹、鄭(都城在今河南新鄭市)等國,採用猶豫的心態,沒有來。齊桓公便為此為突破點,殺雞駭猴,制伏了魯國,接著,齊桓公又恩威並施,把衛國和鄭國拉入聯盟。

管鮑之交

管仲出生於沒落貴族,之後家道中落,也就變成一名寒士,幾回求仕,都失敗。管仲有一朋友,全名是鮑叔牙,常常幫襯他,但管仲並不是謝謝他。鮑叔牙十分了解管仲,他常說「:管仲是以便年老的媽媽,才甘願被人取笑,保權生命。管仲往往苟且偷生,不以公子糾死節,是由於他有更博大的理想,以便富民強國他會造就一番偉業。」他了解管仲有經世施政的壯志,因此才愛憎分明。更是由於鮑叔牙的強烈推薦,管仲才獲得齊桓公器重,變成秋春第一名相。

管仲曾感嘆地說:「生我者爸爸媽媽,知我者鮑子也。」管鮑之交變成一段廣為流傳的美談。

總結

齊桓公七年(公元679年),在齊國的協助下,原來中國政局很錯亂的宋國和鄭國也保持了基本的平穩。齊桓公的主宰影響力總算被各諸侯國認同,齊國開始稱霸中原。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秦國和齊國稱霸之路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相通之處?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是比齊桓公晚一代的,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但到齊桓公晚年的時候,這些後輩就有人開始惦記了霸主的位置了,秦穆公就是其中之一。2、蹇叔的稱霸政策秦國和齊國的情況是不同的,齊國是老牌的中原諸侯,第一代國君是姜子牙,中原諸侯是很尊重齊國的,而且齊國是天下的貿易中心,國家富足,所以齊國用外交和貿易為主,軍事為輔稱霸諸侯。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楚國實際並不是周王室的封國,它本是南方一個很大的「蠻族」部落,不屬於「諸夏」體系,但由於中原文明富庶,後也漸漸融入此體系,臣服周天子(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居丹陽,爵位子爵。前704年,楚子熊通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吳、越等諸侯國事實也是如此,不過這些國家相對於傳統中原國度,存在一定離心力。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換而言之,霸主的特徵就是:有周天子的威嚴,卻沒有周天子的威嚴。所以,霸主的權力來自於它的力量,一旦力量消失,它的霸主地位也將轉移到新霸主手中。中原諸國需要抵禦蠻荒部落的入侵,而在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國相互吞併戰爭的到來,這種霸主地位自然會被新的天子所取代,後來的秦始皇就是新的天子。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還有人說,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銳意改革、重用人才、重視生產。那麼,你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春秋霸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齊桓公齊桓公重用管仲,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既然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真霸主,那麼不妨跟他們走一圈,看看二位的稱霸之路,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了。但東周也不太平,尤其北狄,常常來攻,中原諸侯國,大多數遭侵略,齊、晉、魯、宋、鄭等等,包括周王室,都被攻打過。周天子經常被打得逃出都城。管仲的政治精明就在此處,打蠻夷,中原諸侯都不會反對的。周天子也是支持的。只要你打贏,大家不把你當老大都不行。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第一種說法文史資料中承認的比較多,第二種說法坊間流傳的比較廣。「春秋五霸」中,齊桓公和晉文公入選是毫無爭議的。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正兒八經的高富帥,齊桓公姜小白就是姜子牙的重孫。本來家底就殷實,加上姜小白還是個深明大義、知人善任的明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搞改革、促發展,國立想不強盛都難。舉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名正言順的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史書把前770年到前476年這段時期稱為「春秋時期」,這也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最後階段。史書把前475年到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各諸侯國為了樹立在所有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於是不斷發動兼併戰爭。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連綿不斷的戰爭使諸侯國數量日益減少,到公元前476年,東周的諸侯國也就只剩下十多個了。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
  • 宋國軍事實力一般,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在這個時候稱霸,要佔據兩種優勢!第一就是人:在周朝的地位要高,也就是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特別注重禮義廉恥!第二:國家軍事實力,沒有軍事實力,只靠光杆司令也是不行的!提出「尊王攘夷」,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拓展:管鮑之交就出現在齊桓公爭奪國君的時期晉文公稱霸晉文公,周王朝侯爵!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難以約束諸侯,各大強國互相爭霸攻伐,但大多都打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並且春秋時期的爭霸中心在中原,是現今河南中北部一帶。晉國不論是在實力,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還是地緣政治都具有先天的優勢,於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春秋是以晉國為主導的霸權政治。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然而春秋五霸第三代霸主秦穆公雖然被推崇為霸主,但實際上他沒有得到諸侯的承認,儘管秦穆公讓秦國擁有了稱霸的軍事力量,但是秦穆公「有力而無德」,他死後還讓秦國賢臣殉葬。霸主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有明確職位的,它的名字叫「方伯」,方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諸侯之長,諸侯盟主。《禮記·王制》中就記載說了: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也就是說這個方伯其實屬於天子的幫手,協助周天子在他權力無法輻射的地區進行管理。
  • 春秋第一位「小霸王」,被敵人稱為「老奸」,一箭射向周天子
    毛主席曾經這麼評價一個人說:「春秋時期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春秋時期,隨著周朝的勢力逐漸隱沒衰退,雖不及戰國兼併情況激烈,但也存在著諸侯國之間常年徵戰情況。幾個諸侯國中,出現五個霸氣諸侯王,史稱五霸。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二》
    在晉國稱霸的同時,晉國周邊的秦國也開始強大起來了。秦穆公任命百裡奚為謀臣。打敗晉國,俘虜晉惠公,後來在崤山,遭遇晉軍襲擊,被打的大敗。秦國難以向東擴張,只好轉向西,滅掉十幾個諸侯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幾個?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鮑叔牙居功至偉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迴轉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現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 先是發展軍備,再主張尊王攘夷,管仲是這樣幫助齊桓公稱霸的
    ,號令天下,誰就能在春秋亂戰之中取得優勢,這個諸侯王便是齊桓公,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宰相,從此走上了所向披靡的稱霸道路,那麼,管仲是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使得齊國迅速強大,佔據了霸主地位的?,當逃兵,比起戰功把自己的小命放在第一位,出門做生意也十分聰明,時不時就算計其他商人,從中獲利,這樣的一個人,卻被齊桓公破格提拔,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管仲也就將他早年那些務實的思維帶到了國家策略的制定上,而這,恰恰幫助齊桓公奠定了霸主地位,現在看來,齊桓公真是慧眼識人才,非常懂得如何選人、用人。
  • 春秋真相:亂世爭霸,也要按照基本法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五、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種說法代表了漢朝人的普遍主張,主要見於《孟子》趙岐注、應劭《風俗通義》、《淮南子》高誘注等等。漢代以後,這就成為了最主流、最正統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