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末期,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紛紛崛起,割據一方,在這個時候,誰能最先站出來稱霸四方,號令天下,誰就能在春秋亂戰之中取得優勢,這個諸侯王便是齊桓公,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宰相,從此走上了所向披靡的稱霸道路,那麼,管仲是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使得齊國迅速強大,佔據了霸主地位的?回顧這段歷史,你將會有不少收穫。
首先,管仲這個人就「不同凡響」,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一般人都覺得要往前衝鋒,獲取戰功,管仲這個人偏偏要往後跑,當逃兵,比起戰功把自己的小命放在第一位,出門做生意也十分聰明,時不時就算計其他商人,從中獲利,這樣的一個人,卻被齊桓公破格提拔,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管仲也就將他早年那些務實的思維帶到了國家策略的制定上,而這,恰恰幫助齊桓公奠定了霸主地位,現在看來,齊桓公真是慧眼識人才,非常懂得如何選人、用人。
管仲有一句名言大家可能聽過:「倉稟實而知禮節」,意思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物質文明是要擺在最優先的地位上的,如果一個地方窮得很,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就不可能要求這個地方的人有多麼高的精神素質,這種務實踏實的態度也體現在了這時候的齊國上,藉助地理位置上的便利,齊國近乎瘋狂地發展漁業和鹽業,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同時未雨綢繆,準備了一支多達三萬人的軍隊,要知道,原本諸侯國的軍隊規模是不允許超過七千五百人的,就連周天子自己,軍隊人數也就三萬五千人左右,而齊國倒好,偷偷摸摸地搞出了一支三萬人的軍隊,這下掌握了「槍桿子」,其他國家心裡再怎麼不服也只能認栽,要不然,三萬人精兵強將要是殺到了自家的國土上,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但光是有物質上的準備還遠遠不夠,且不說其他諸侯會不會聯手起來對付自己,就是想要主動出擊,那也會苦於師出無名,光有軍隊也用不上,於是管仲的智慧在這裡體現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尊王攘夷,自從這個主張提出來了之後,齊國不僅在各國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甚至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要說這個不可替代的貢獻是什麼,齊國的威信又是怎麼建立的,就要先講一講當時的歷史背景:周王室衰落,中國各國相互混戰,彼此削弱,那麼,最樂意看到這般場景的當然就是境外的勢力,當時,那些覬覦中原肥沃土壤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看中原這麼混亂,紛紛嗅到了可乘之機,於是彼此勾結起來,侵略華夏各國,漢族也就面臨著外族入侵的危機,這就是管仲為齊桓公制定「尊王攘夷」方針的理由:不僅能到佔據道義的制高點,獲得各國百姓的支持,也可以藉助攘除外夷的名義,更加自如方便地派出軍隊,實現擴張,管仲的這番心思,可謂是一石二鳥,眼光長遠。
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三番五次地出兵,先是燕國受困於山戎的侵擾向齊國求救,而齊國二話不說出手相助,管仲率領軍隊將山戎打得節節敗退;後來又是先後增援邢國、衛國,擊敗了貪得無厭的狄人,受到庇護的這幾個國家感恩戴德,更是死心塌地地擁戴齊王,齊國的勢力因此進一步擴張,可以看出,當你在他人身處困境的時候伸出援手,你也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更何況齊國這番行為不僅是出手相救,更有維護華夏文明,抵禦外侵的一層性質,因此也就更加為人稱道。
管仲在位期間,不斷發展軍備,主張尊王攘夷,在幾次名正言順的出兵之後,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也逐漸不可動搖,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會見天下諸侯,連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其勢力可謂是如日中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管仲的從旁協助,可以說,如果當年管仲沒有當上齊國的宰相,也就沒有稱霸天下的齊桓公,可見一個國家想要富強,一個賢明的宰相是多麼重要。
如今回看這段歷史,我們不得不讚嘆齊桓公任用人才的時候是多麼果敢,也不得不讚嘆管仲沒有辜負齊王的期待,為齊國制定了正確的稱霸路線,在風雲變幻的歷史中,誰用好了人才,誰就能佔得先機,對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