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發展軍備,再主張尊王攘夷,管仲是這樣幫助齊桓公稱霸的

2020-12-07 騰訊網

周王朝末期,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紛紛崛起,割據一方,在這個時候,誰能最先站出來稱霸四方,號令天下,誰就能在春秋亂戰之中取得優勢,這個諸侯王便是齊桓公,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宰相,從此走上了所向披靡的稱霸道路,那麼,管仲是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使得齊國迅速強大,佔據了霸主地位的?回顧這段歷史,你將會有不少收穫。

首先,管仲這個人就「不同凡響」,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一般人都覺得要往前衝鋒,獲取戰功,管仲這個人偏偏要往後跑,當逃兵,比起戰功把自己的小命放在第一位,出門做生意也十分聰明,時不時就算計其他商人,從中獲利,這樣的一個人,卻被齊桓公破格提拔,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管仲也就將他早年那些務實的思維帶到了國家策略的制定上,而這,恰恰幫助齊桓公奠定了霸主地位,現在看來,齊桓公真是慧眼識人才,非常懂得如何選人、用人。

管仲有一句名言大家可能聽過:「倉稟實而知禮節」,意思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物質文明是要擺在最優先的地位上的,如果一個地方窮得很,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就不可能要求這個地方的人有多麼高的精神素質,這種務實踏實的態度也體現在了這時候的齊國上,藉助地理位置上的便利,齊國近乎瘋狂地發展漁業和鹽業,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同時未雨綢繆,準備了一支多達三萬人的軍隊,要知道,原本諸侯國的軍隊規模是不允許超過七千五百人的,就連周天子自己,軍隊人數也就三萬五千人左右,而齊國倒好,偷偷摸摸地搞出了一支三萬人的軍隊,這下掌握了「槍桿子」,其他國家心裡再怎麼不服也只能認栽,要不然,三萬人精兵強將要是殺到了自家的國土上,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但光是有物質上的準備還遠遠不夠,且不說其他諸侯會不會聯手起來對付自己,就是想要主動出擊,那也會苦於師出無名,光有軍隊也用不上,於是管仲的智慧在這裡體現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尊王攘夷,自從這個主張提出來了之後,齊國不僅在各國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甚至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要說這個不可替代的貢獻是什麼,齊國的威信又是怎麼建立的,就要先講一講當時的歷史背景:周王室衰落,中國各國相互混戰,彼此削弱,那麼,最樂意看到這般場景的當然就是境外的勢力,當時,那些覬覦中原肥沃土壤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看中原這麼混亂,紛紛嗅到了可乘之機,於是彼此勾結起來,侵略華夏各國,漢族也就面臨著外族入侵的危機,這就是管仲為齊桓公制定「尊王攘夷」方針的理由:不僅能到佔據道義的制高點,獲得各國百姓的支持,也可以藉助攘除外夷的名義,更加自如方便地派出軍隊,實現擴張,管仲的這番心思,可謂是一石二鳥,眼光長遠。

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三番五次地出兵,先是燕國受困於山戎的侵擾向齊國求救,而齊國二話不說出手相助,管仲率領軍隊將山戎打得節節敗退;後來又是先後增援邢國、衛國,擊敗了貪得無厭的狄人,受到庇護的這幾個國家感恩戴德,更是死心塌地地擁戴齊王,齊國的勢力因此進一步擴張,可以看出,當你在他人身處困境的時候伸出援手,你也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更何況齊國這番行為不僅是出手相救,更有維護華夏文明,抵禦外侵的一層性質,因此也就更加為人稱道。

管仲在位期間,不斷發展軍備,主張尊王攘夷,在幾次名正言順的出兵之後,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也逐漸不可動搖,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會見天下諸侯,連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其勢力可謂是如日中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管仲的從旁協助,可以說,如果當年管仲沒有當上齊國的宰相,也就沒有稱霸天下的齊桓公,可見一個國家想要富強,一個賢明的宰相是多麼重要。

如今回看這段歷史,我們不得不讚嘆齊桓公任用人才的時候是多麼果敢,也不得不讚嘆管仲沒有辜負齊王的期待,為齊國制定了正確的稱霸路線,在風雲變幻的歷史中,誰用好了人才,誰就能佔得先機,對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齊桓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響亮地提出了「尊王室」的口號。 尊王必須攘夷。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辨乃當時華夏族的一種共同心理。事實上,被泛稱為「夷」的周邊少數部族經常騷擾周王室,進犯中原地區,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所以,除大力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外,還需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抗擊夷狄對中原諸侯國的侵襲。
  • 尊王攘夷,號令天下(管仲故事之十二)
    管仲不僅經濟上、內政上和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在外交上也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齊桓公繼位後,曾經與魯國作戰,與有些國家也有過交戰,但都遠沒有勝利。而管仲卻認真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他覺得在國力強大之後,如何以正義的盟主面目出現,這是很重要的。
  •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召集各國諸侯開設「葵丘之會」,相約遵奉周天子之旨意,共同抵禦北方蠻夷,史稱「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對歷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尊王攘夷」的提出,表面上看似維護周天子的地位,實則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手段。
  • 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
    ——《滿庭芳 》春秋霸主齊桓公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自從周平王東遷都城之後,周王朝就正式進入東周時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一代賢相管仲的輔佐下,對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得到巨大的飛躍,物質基礎,軍事實力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他們便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憑藉著諸侯王的身份,挾天子以令眾侯。
  • 姜尚後代稱霸的齊國,尊王攘夷的提出,形成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魂
    ,齊桓公坐上國君之位,聯合管仲君臣,正式開啟了齊國的稱霸之路,齊桓公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有所提升之後,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便開始為在諸侯之間稱霸做準備,君臣之間定下的政策正是尊王攘夷尊王很好理解,就是尊奉周王室的權威,但實際上是藉此行使對各路諸侯的主宰權力。
  • 為什麼說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是有條件的、有必要的?
    因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諸侯或者當時的貴族士人,還沒有全盤接受強者為尊的價值觀。 根本原因,我認為是諸侯對平王繼位的合法性存在質疑。都知道西周亡於幽王之手,但是幽王之所以亡國身死,直接原因是平王的外公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然後申侯在擁立平王繼位。所以在春秋的諸侯心中,平王是帶有弒父原罪的不合法繼位。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春秋有五霸,那麼,最先稱霸的是誰呢?是齊國的齊桓公,而齊國為稱霸而奉行的國策,便是著名的「尊王攘夷」。何為「尊王攘夷」,這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在當時,這實質是一種對政治秩序的整頓。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小白,他的 「尊王攘夷」,不只是說說而已
    而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在稱霸的過程中,更是打出過「尊王攘夷」的口號。所謂尊王攘夷,顧明思議,即尊重周天子,抵禦並平定外敵侵擾。在尊王一條,齊桓公確實做得不錯,比如在《左傳·齊桓公下拜受胙》一文中就明確記載過齊桓公對周天子的尊重:葵丘之盟時,齊、鄭、許、宋、衛等國家重新訂立盟約,聲明相互之間的友好關係,並且,周天子也派了使者參與並見證了葵丘之盟。
  • 齊桓公「尊王攘夷」不僅是對諸侯,更將遊牧民族抵禦在中原之外
    孔子回答了這個問題:「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是管仲,還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發起的那場「尊王攘夷」大業,成為了一面烈烈的旗幟,把春秋列強團結在旗幟下,捐棄前嫌,共御外辱。
  • 晉國稱霸,看起來還是尊王攘夷,更多是仗著聲勢擴大自己的影響
    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領導人寶座而爭鬥不息,齊國和諸夏同時失去了重心。抵抗外患的重任於是落在了後起的晉國肩上。至於晉國強盛的原因,是一個很複雜問題,又因為和本書的主人公秦國有著極深的淵源,我們將在後面詳談。晉國取代齊國稱霸,表面上看起來還是「尊王攘夷」,但內在的味道已經變了。
  • 從尊王攘夷、仁義霸道入手,分析秦孝公所推行霸道,向法治轉變
    齊桓公尊王攘夷,就是挾天子令諸侯行為霸道,其實就是管仲之學,那麼什麼是管仲之學呢?我們用四個字來概括,其實就是「尊王攘夷」,我們都知道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他用的就是管仲之學,打出的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旗號。
  • 尊王攘夷,實現一統,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
    歃血修戰事,尊王攘夷盟。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中興之主,也是春秋首霸的締造者。齊桓之所以能夠從晉楚的包圍中脫穎而出,成為遠東霸主,離不開自身的胸懷和管仲的輔佐。由於姜尚的後人們前期荒誕五道,齊國在春秋早年一度淪為末流國家,好在管仲橫空出世,用尊王攘夷重新為齊國奪回了國際地位。
  • 全國卷作文:為何說管仲的賢能,來自鮑叔牙的知人,齊桓公的善任
    恰是這樣一位與運氣「絕緣」的人,卻成為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管仲雖然運氣很背,但他有個知己叫鮑叔牙。經過鮑叔牙的推薦,管仲才有機會進入齊國王室,擔任公子糾的老師。沒成想數年過後,齊國因為齊襄公與文姜一事爆發內亂,管仲與鮑叔牙分別保護幼主公子糾和小白,出逃齊國避禍。
  • 尊王攘夷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做法相似,為什麼導致不同的評價?
    春秋時代,自齊桓公起,曾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尊王攘夷。無論哪一個諸侯,要想會盟天下,必需是以擁護周天子的名義來進行,如同後世的代天巡狩,這樣或多或少的可以標榜自己的名正言順。初起於齊桓公的這個措施不僅使他本人獲得了崇高的威望,更加使得齊國的地位魚躍龍門,一步萬裡。
  •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當管仲和公子糾不慌不忙的趕到齊國邊境的時候,齊國的使臣奉齊桓公的命令不讓公子糾回國,讓他繼續待在魯國,因為魯國公主是公子糾的母親,魯國是他的外祖父家,讓他繼續在姥姥家待著。管仲一聽,才知道自己上了好友鮑叔牙的當,一氣之下,和齊國開戰,齊桓公早有準備,毫無懸念的公子糾與管仲一敗塗地。
  • 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01齊桓公教科書級別的爭霸操作齊桓公成霸主,是有幫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管仲是治國、戰略布局、發展經濟的高手。就是因為秦穆公重用百裡奚等,稱霸西戎,完全徵服了西戎。齊桓公也必須這樣做,管仲的政治眼光非常毒辣。
  • 超有料漫畫中國史1:吃著火鍋唱著歌 咱把齊桓公來聊一聊
    第一個稱霸的是山東大漢齊桓公。他能當上霸主,全靠他背後的男人——管仲。齊桓公對管仲相當倚重,還認他作乾爹。當時,中原各國不再拿周天子當老大,逢年過節也不再納貢孝敬。四方夷狄更猖狂,整天拎著菜刀到中原搶錢、搶地、搶女人。於是,管仲一上線就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尊王攘夷。
  • 春秋戰國第一霸主:重用管仲,利用周天子,稱霸中原
    管仲被關進囚車裡押運來到齊國。鮑叔牙馬上向齊桓公強烈推薦管仲,說他是個很才華出眾的人,能夠 協助齊桓公幹一番大工作。齊桓公都是個胸懷坦蕩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職管仲為相,使他管理方法國政。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尊王攘夷釋義:尊:尊崇。攘,排斥、抵禦。這則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賞析: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 管仲有什麼才能嗎?
    孔子曾經這樣說過:「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大意是:「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在享受他的恩惠,若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成為蠻族統治下的臣民了」。諸葛亮平生佩服的二個人,一為管仲,另一個是樂毅。所以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