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做法相似,為什麼導致不同的評價?

2020-12-07 騰訊網

春秋時代,自齊桓公起,曾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尊王攘夷。無論哪一個諸侯,要想會盟天下,必需是以擁護周天子的名義來進行,如同後世的代天巡狩,這樣或多或少的可以標榜自己的名正言順。初起於齊桓公的這個措施不僅使他本人獲得了崇高的威望,更加使得齊國的地位魚躍龍門,一步萬裡。

會盟

尊王攘夷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隨著兼併戰爭的持續,諸侯國通過兼併開始湧現出了一些引領群雄的翹楚。但是,當時強大起來的諸侯國,仍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足夠實力一枝獨秀,所以只能通過天子的名義來號令天下,直白地講就是代天巡狩的周朝版。他們需要搬出周天子來壓制其他不服管的諸侯國。

當齊桓公即位以後,採納了管仲的策略,通過尊崇周天子來逐步提高自己地位。這個也讓後世的人景仰萬分,紛紛稱讚他們的功績。但是,誰知道,八百年之後,東漢末年,董卓禍亂朝綱,漢獻帝東逃之後,佔據兗州的曹操迅速應詔接應漢獻帝。他所採納的就是荀彧的計策,歪史認為,完完全全是尊王攘夷的翻版,。但是就是這個被後世總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卻落下一個名託漢相,實為漢賊的罵名。

袁紹

現在對照,這兩個主張除了名字不一樣之外,本質上沒有任何不同,都是因為自己能量不足,然後通過天子來減少反對者,拉攏天子的一些擁護者,最後溫水煮青蛙,實現李代桃僵的計劃。而且,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出處也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典故,但是最後的結果大相逕庭。難道真的是東施效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原因?或者說因為是山寨就不招人待見?

兗州治中從事毛玠:「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左傳》管仲: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歪史認為不是,他們相同的行為之所以得到不同的評價是因為這三個原因。

齊桓公

第一個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

儒家的君臣綱常經過幾百年的推廣,早就深入人心。因為皇帝對儒家的特殊照顧,天子與士子形成了一種同盟,對於儒家來說,不尊重天子,破壞了他們的同盟,就是可能威脅了他們未來的仕途,於是在當時就有一堆的士子直罵曹操漢賊。

經過兩漢三百年的持續政策,當初的察舉制度已經發生質變,脫胎於舉薦人才的制度形成了互相吹捧的毛病,然後這樣怎加對方的明望,好讓朝廷徵選的時候被選中的人有足夠的名聲。這個應該就是商業互吹的源頭,反正朝廷對吹牛不收稅。於是出現很多某人才能勝我十倍這樣看起來謙虛的話實際上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身價的一種途徑。因為我早上吹捧張三,中午張三吹捧李四,下午李四就給我吹捧回來。

齊軍

漢末時候已經形成的門閥士族早就壟斷一切地方到朝廷的資源,這個本來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但是曹操主政之後,為了擺脫朝廷的控制,英雄不問出處,大幅度的提拔一大批的寒門人才,擠壓了士族的生存空間。這就招來了士族的反對和抵制。

另一方面,出身宦官門下的曹操也是經歷了漢末黨錮之亂的士族們深刻忌憚的,本來不齒的對象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漢相,這個轉變讓讀了聖人書的士子們沒有及時腦筋急轉彎,譬如司馬懿就多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

第二個是其他諸侯的反擊,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譬如袁紹一開始沮授建議袁紹迎接漢獻帝,最後曹操快人一步,逐漸形成氣候,在理論上成為朝廷,奉天子以討不臣,曹操通過權術手腕讓自己和漢獻帝劃上等號,難解難分。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曹操自認為自己就代表朝廷,其他的諸侯不認為,迫於現實,曹操不得不拉攏袁紹、迎合孫策、吹捧劉備,當然,這一些全部都是朝廷的名義去做的,看起來公平合理,實際上包藏禍心,其他的諸侯也不是吃素的。

漢末諸侯

他們明白只要附和曹操,那麼就代表承認了曹操的勢力,此後肯定會被分化瓦解,逐個擊破。上有對策,下有計策。對於朝廷授予的官位、爵位一切笑納,該給的也及時地送去。但是,巧妙地分開了曹操和朝廷的,一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就讓曹操試圖融和自己和朝廷的努力。諸侯的態度很明確,皇帝來了,我侍奉,曹操來了,我為國殺賊。當然,同樣迫於現實,口號喊得震天響,沒有幾個有實際行動的。除了袁紹奉衣帶詔討賊,孫策試圖襲擊許昌之外,劉備多次試圖以漢朝宗室的名義噁心一下曹操。

還有另外應對終極招數,最代表的就是關羽的降漢不降曹。這句話雖然是演義情節,但是給自己留下了巨大的活動空間,投降漢朝,名節不會受虧,和曹操最多屬於上下級關係。而投降曹操,名節有損,和曹操有主僕關係,屬於背叛。這也是此後關羽千裡歸劉備的原因,他或許自認為當初投降的是漢朝朝廷,與曹操無關。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也是這個原因,在曹操作為丞相的時候竭力輔佐,當初勸迎天子,但是一旦有僭越的嫌疑,阻擋曹操受封魏公。

春秋諸侯

面對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的輿論,諸侯之間除了武力應對,輿論上也不閒著,不斷的汙名化曹操,總之,一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什麼都可以擋回去,最後逼得曹操不得不來一個類似罪己詔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假裝放棄封地來減輕輿論壓力,證明自己不會篡漢,即使明知,這個黑點早就洗不白了。

第三個原因,攘夷和令天下是兩回事。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是一句項梁的口號。尊王和攘夷是兩回事,兩者相輔相成,尊王為了攘夷,攘夷是為了更好的尊王。他尊王是旗幟,攘夷是手段,稱霸是目的。齊桓公沒有試圖通過尊王來讓自己凌駕於天子之上,他九合諸侯都沒有僭越臣子本分,每一次都是在攘夷之後。

曹操

而且,他的口號不只是喊喊,確確實實的攘夷了,協助燕國擊敗東胡,協助邢國、衛國擊敗狄人復國。威逼楚人,減輕中原諸侯國的壓力,所以在孔子眼中給予他們非常高的評價!

但是曹操,當時沒有夷人可攘,匈奴早就分為五部、鮮卑、烏桓離他很遠,所以他只能令諸侯。這一些諸侯和夷人的區別就是他們也都是漢臣,夷人攻滅周朝封國,禍國殃民。而漢末的諸侯雖然即使自立的,並沒有不臣於漢,當然,僅僅名義上。他們在該繳納的稅負象徵性地繳納之後只要不僭越就是漢臣。

譬如僭越的袁術就成了眾矢之的,討伐他沒有什麼不對,也就是說只要眾多諸侯自認漢臣,那麼曹操就沒有辦法討伐他們。因為師出無名。

這就產生一個矛盾,本來曹操指望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有實力的諸侯正打算清君側。結果就是眾口一詞,把持朝廷的曹操成了黑化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成了篡位的前奏。挾天子在於令天下,而不是尊重天子。令諸侯是為了自身權力更加穩固而不是為了攘夷。所以,最後而尊王攘夷依然是匡時救世的本意。

總結

兩個類似的做法,經歷千百年之後,一個黑化,一個美化,或許無論結果如何,我們現在的評語是哪一類,都不是他們的初心,他們的初心其實也是類似的,只是為了獲得當下的利好。可是,得到不同的評價!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正如後人的詩句,假如曹操早死二十年,在奉迎天子之後身死,那麼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

本文歪史原創,參考資料:《三國志》《左轉》,謝絕抄襲搬運!

相關焦點

  • 尊王攘夷:由各方諸侯遵守的信條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召集各國諸侯開設「葵丘之會」,相約遵奉周天子之旨意,共同抵禦北方蠻夷,史稱「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對歷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尊王攘夷」的提出,表面上看似維護周天子的地位,實則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手段。
  • 尊王攘夷,號令天下(管仲故事之十二)
    此時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覲和納貢,所以必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朝天子是各國共同領袖的地位;所謂「攘夷」就是聯合各國諸侯,共同對付山戎、北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犯。
  • 從尊王攘夷、仁義霸道入手,分析秦孝公所推行霸道,向法治轉變
    齊桓公尊王攘夷,就是挾天子令諸侯行為霸道,其實就是管仲之學,那麼什麼是管仲之學呢?我們用四個字來概括,其實就是「尊王攘夷」,我們都知道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他用的就是管仲之學,打出的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旗號。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尊王攘夷當時,現實中的各諸侯國是相當混亂的,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戰爭。誰戰勝就召開盟會,強迫諸侯國認他為霸主。前720年,齊國齊僖公與鄭莊公結盟於石門,為諸侯間互相結盟的開始。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齊桓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響亮地提出了「尊王室」的口號。 尊王必須攘夷。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辨乃當時華夏族的一種共同心理。事實上,被泛稱為「夷」的周邊少數部族經常騷擾周王室,進犯中原地區,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所以,除大力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外,還需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抗擊夷狄對中原諸侯國的侵襲。
  • 袁紹實力遠勝於曹操,為何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我覺得最主要原因就是袁紹實力太強,野心膨脹,獻帝在他眼中反而成了累贅。袁紹野心膨脹的同時,就會利令智昏,從而低估了天子的影響力。袁紹得冀州時,躊躇滿志,但野心還沒多大,還是想像管仲、範蠡一樣,輔佐天子,興復漢室,向手下問對策。
  • 齊桓公「尊王攘夷」不僅是對諸侯,更將遊牧民族抵禦在中原之外
    可以說這時候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力量一點也不亞於戰國到秦漢,但是為什麼這個大亂世中,遊牧民族最終卻顯得銷聲匿跡呢?孔子回答了這個問題:「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是管仲,還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發起的那場「尊王攘夷」大業,成為了一面烈烈的旗幟,把春秋列強團結在旗幟下,捐棄前嫌,共御外辱。
  • 尊王攘夷,實現一統,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
    上圖——齊桓公像齊桓公和管仲可能想不到,在二人去世後幾百年後,齊國邊界一個小村莊裡生長的一個學者,重新提出了尊王攘夷思想,這時的天下局勢已然從諸侯混戰變成了天下一統,然而尊上圖——王攘夷思想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為什麼說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是有條件的、有必要的?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諸侯不尊王? 普遍上來講,大多數人認為是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沒落,諸侯強大起來了。特別是鄭莊公為代表的諸侯敢於和周王室正面剛,並且擊敗王師,讓王室在諸侯中的地位越發降低。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諸侯或者當時的貴族士人,還沒有全盤接受強者為尊的價值觀。 根本原因,我認為是諸侯對平王繼位的合法性存在質疑。都知道西周亡於幽王之手,但是幽王之所以亡國身死,直接原因是平王的外公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然後申侯在擁立平王繼位。
  • 董卓所成立的西涼軍,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視王法
    其實在最後董卓也為自己的種種行為進行了買單,雖然董卓發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最終沒有能力指揮眾多諸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導致這裡的人民根本就不懂法律,並且西涼地區常年戰亂。在這種經常發動戰爭的情況之下,就逐漸形成了當地人們打仗吃苦的特點。在這種常年作戰的環境之下出生的董卓,小就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並且董卓武藝高強。而且董卓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家裡很有錢,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人也願意投奔董卓,所以董卓就自己建立了一支軍隊。
  • 春秋首霸齊恆公,天子從令諸侯,為什麼只「稱霸」不「求王」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3073字,閱讀約7分鐘0101、「尊王攘夷他把矛頭全部指向宋,上演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恆公七年,《左傳》記述中有這樣一個情況:「春無道富,齊石八也。」此後13年,齊恆公開始通過聯姻等方式連接中原諸侯國,促進相互合作,為自己的霸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挾諸侯以令天子:圍繞馬哈蒂爾的政變
    挾諸侯以令天子:圍繞馬哈蒂爾的政變 2020-02-25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國殺君臨天下勢備篇,挾天子以令諸侯效果強大,但要如何使用?
    大小勢力會涉及到一個卡牌使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出牌階段,若你是大勢力角色,對你使用。結束你的出牌階段,然後若你於回合結束時棄置一張牌,則於此回合結束後,你進行一個額外的回合。假設:場上有四名蜀勢力、三名魏勢力、一名吳勢力(1)魏勢力摸牌摸到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使用不了的。因為此時蜀國是全場最大勢力,魏國就是小勢力。
  • 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
    ——《滿庭芳 》春秋霸主齊桓公春秋霸主之齊桓公,如何壯大國家實力,實現尊王攘夷。自從周平王東遷都城之後,周王朝就正式進入東周時期。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他們便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憑藉著諸侯王的身份,挾天子以令眾侯。甚至還為了能夠名正言順,通過幫助周天子對諸侯國發動戰爭的方式而獲得許多的利益,在諸侯國間樹立了威望,逐漸成為了春秋霸主。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小白,他的 「尊王攘夷」,不只是說說而已
    而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在稱霸的過程中,更是打出過「尊王攘夷」的口號。所謂尊王攘夷,顧明思議,即尊重周天子,抵禦並平定外敵侵擾。會盟過後周天子使者宰孔奉當時的天子周襄王的命令,賜予諸侯祭祀用的肉,以示天子恩德,當時齊桓公就要下拜,以表自己便是成為了「侯伯」——即諸侯之長,也不會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即便宰孔聲明了周天子念諸侯或年邁,或功勞甚重,不必下拜接受賞賜,但齊桓公還是以臣子禮下拜了,並風趣的說:若是我不跪拜天子,怕是會不為天地所容,還不等接到肉呢,就摔倒在臺階之上,反倒讓天子蒙羞,所以,不能不拜呀!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其實內心想做興復漢室的英雄
    一、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一直有人勸他趕緊廢掉漢獻帝自立登基稱帝吧,曹操拒絕道:「我的志向是學習周公,做一救世忠臣。我要平定這亂世,興復漢室,使天下歸心。」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為什麼搞戰爭?你不用分析其中的關係攻略,就看一件事就夠了。自四月不雨至於是月,谷一斛直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一斛谷都賣到五十萬錢了,而關中早已殘破,還趕上大旱,那就只能自我消滅了。關鍵是關中的西涼軍只能呆在關中、出不去。因為關東諸侯早跟他們掀了桌子。
  • 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有毛玠,還有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
    曹操集團有一個很著名的政治層面上的戰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概一些曹操的粉絲更喜歡《三國志·魏書·毛玠傳》的原文:"奉天子以令不臣",不過意思是一樣的,好聽一點的話而已。誰要真相信曹操是尊奉天子討伐叛賊,那未免太單純的一些。在東漢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終於搶到了漢天子劉協,開始履行這個戰略。
  • 正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東周時周天子雖能苟活卻再無中興
    西周還算是強大,對於諸侯國有一定的震懾力,但是到了東周就已經完全淪落為擺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實際上戰國的時期,東周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為什麼東周已經衰落了,還能苟活那麼長時間,卻從來沒有中興呢?其實原因是同一個,那就是周天子是天下諸侯國共主這一個原因。
  • 正人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奸邪小人?因為奸邪小人擅長挾天子以令諸侯
    為什么正人君子鬥不過奸邪小人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奸邪小人擅長挾天子以令諸侯!傅燮說陛下仁愛寬容,對許多不對的事情不忍處理,導致宦官們控制了朝政大權,忠臣不能得到重用。即使真的將張角砍頭處死,平息了黃巾叛亂,我的憂慮會更深。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邪惡小人與正人君子不能在朝廷共存,如同寒冰與熾炭不能放入一個容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