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秦國和齊國稱霸之路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相通之處?

2020-12-16 二哥說銷售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是比齊桓公晚一代的,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但到齊桓公晚年的時候,這些後輩就有人開始惦記了霸主的位置了,秦穆公就是其中之一。

1、秦穆公的野心

上一篇文章咱們講到百裡奚受到秦穆公的重用,被拜為丞相,百裡奚就推薦了一個能人,就是蹇叔,蹇叔有治國之才。

這個時候,蹇叔已經70歲了,怎麼發現他有治國之才呢?通過秦穆公和蹇叔的對話,這場對話被認為和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一樣的重要,也是秦穆公對蹇叔的一次面試。

秦穆公說:齊桓公老了,我看他這個霸主當不久了,我有沒有接班的可能啊?

蹇叔說:有,但是你首先要做好內政,外交。一個國家,對內政策是最重要的。

蹇叔的這個說法和管仲的說法就不一樣,管仲與齊桓公論稱霸的時候講的都是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斷,這都是外交政策。

蹇叔卻說內政最重要,其實蹇叔這麼說,也是沒辦法,因為秦國的實際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

2、蹇叔的稱霸政策

秦國和齊國的情況是不同的,齊國是老牌的中原諸侯,第一代國君是姜子牙,中原諸侯是很尊重齊國的,而且齊國是天下的貿易中心,國家富足,所以齊國用外交和貿易為主,軍事為輔稱霸諸侯。

而秦國,不具備這兩個條件,秦國的第一代國君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屬於周天子的家臣,原來封地很小,後來是周天子東遷洛陽,秦國幾代人浴血奮戰,幾個國君戰死在同戎族的戰爭中,這才取得了周天子原來的關中之地,因此才成為一個國家。

而且秦國地處邊疆,論資排輩,中原諸侯看不起秦國,怎麼可能贏得尊重?

論貿易,更是不行,中原諸侯打死都不跟秦國往來,還怎麼做貿易?所以秦國稱霸就只剩一條路:內修政務,外強軍事,依靠軍事力量稱霸諸侯

所以蹇叔對秦穆公說:內修政務,首先要樹立大王你的威嚴,也就是加強王權,具體做就是對內就是要建立人民之間的秩序,大王你要對內行教化,強化法治,強調尊卑。

這個時候,在秦國境內有很多外族人,因為秦國是靠打敗他們,吞併他們的土地,國家才強大的,但是這些人之前多是少數民族,他們之間不怎麼講究這些尊卑秩序。

一個國家,要想內部團結,等級秩序要分明,管仲治理齊國的時候,就是靠建立國家內部的秩序,強大了王權,秩序有了,內部就容易團結,團結就是力量。

這是內政,對外軍事上,蹇叔設計是政策是策:大王,您先向西平定蠻夷,然後您帶領蠻夷,掃蕩中原。

秦穆公表示認同,因為他之前也是這麼幹的,以秦國目前的實力,直接進兵中原是以卵擊石,只有像楚國一樣吞併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強大了才有稱霸中原的實力。

3、稱霸三原則

內外政策講完,蹇叔又對秦穆公提出了稱霸三原則:不貪,不憤,不急。

不貪就是大王你不要有貪心,人心中的貪念那都是坑,人一貪心就容易受損失。

不憤就是不要憤怒,在憤怒的狀態下什麼事也做不好,越是發怒這事情越解決不了。

不急就是欲速而不達,稱霸這事不能急躁,急躁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三原則看著是很有道理,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問題是誰能做得到?

誰也做不到,春秋社會的規則是適者生存,誰能不貪?稱霸之路生死攸關,誰能不憤?齊國衰落,正是稱霸的好時機,時不我待,誰能不急?

蹇叔的說話套路很深,畢竟70多歲了,走過的路比秦穆公過的橋都多,蹇叔先說了三個絕對正確的真理,然後又向秦穆公說怎樣達到這三個標準。

第一、不貪就是審大小而圖之。意思是如果你能分辨利益的大小,那還有什麼貪心的問題呢?撿大的拿唄。可問題是哪個才是最大的?誰說了算?當然是蹇叔說了算,蹇叔的意思是大王您照我們說的大小去做事,那就叫不貪。

第二、不憤就是衡彼己而施之。意思就是對人分出圈裡,圈外,憤怒是對外人的,對內沒有憤怒。我拿你當自己人我才罵你,我對你好我才管你,你要是外人,你死不死跟我有什麼關係?蹇叔的意思是咱們都是圈裡的人,都是自己人,大王你不能向自己人發怒。

第三、不急就是酌緩急而布之。這意思是我們要判定事情發生的順序,然後按輕重緩急,按部就班去做,就不會有欲速而不達的事。可是問題是事情的輕重緩急,誰來定?當然是我們幾個來定,大王您聽我們的就行了。

4、三原則的背後

蹇叔的這三句話,雖然和管仲對齊桓公的說法不一樣,但是意思都一樣的,就是大王你要稱霸,你就把一切事務交給我們老哥幾個,您去吃喝玩樂,到時您自然就稱霸了。

這個如果放在今天是什麼場景呢?

就好比一個職業經理人對一個老闆講:你要想當馬雲,做首富。我給你提三點:

第一,咱們利潤分成,怎麼賺錢,賺了多少錢,您別問,您問了就是貪心。

第二,經營上,您別管,生意和誰做,和誰不做,我們管理團隊說了算,我們是您圈裡的人,你要信任。

第三,您的行程和事務,以後我們給您安排,公司事情的輕重緩急,我們來定。

蹇叔這是在利用秦穆公稱霸的貪心,向秦穆公提條件:大王,您要稱霸,您就要按我們說的做,您不但要重用我們,您還得配合我們。

秦穆公聽蹇叔說完以後,什麼反應呢?

秦穆公是如獲至寶,聽懂了,而且立馬表態:這個國家的內政,以後你和百裡奚你們老哥倆說了算,外交我不管,行程你們來安排,但我要稱霸,你們得滿足我,我要揚眉吐氣,你們要滿足,而且我不要等將來,我活著就要享受稱霸的榮譽,就算我等得起,你們這兩位也等不起,百裡奚60多了,蹇叔70多了,你們最好還是快點行動。

5、秦國的Ctrl+C

秦穆公和蹇叔的這次對話,被認為是秦國強盛的開始,百裡奚被拜為左丞相,蹇叔被拜為右丞相,此後秦穆公在百裡奚和蹇叔的輔佐下,依靠軍事力量稱霸天下,稱為春秋五霸之一。

大家有沒有發現,秦國的稱霸版本和齊國很類似,齊國稱霸之前,是鮑叔牙推薦了管仲,管仲與齊桓公一場對話謀劃了稱霸之路,秦國是百裡奚推薦了蹇叔,蹇叔和秦穆公一場對話奠定了稱霸國策,雖然兩國在稱霸的路線上有所不同,齊國重外交和貿易,秦國重內政和軍事,但是管仲和蹇叔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大王,您要稱霸,您就要按我們說的做,把國家的權力交給我們。

而且齊桓公和秦穆公都同意,並且如此做了。秦國是複製了齊國的稱霸模式,那就是都靠管仲和蹇叔這樣的士大夫團隊對國家進行管理,帶領國家走向輝煌

春秋時期,貴族已經沒落,但是仍想把持權力,而國君想有所作為,就要加強王權,就只能依靠士大夫,士大夫階層由此崛起,但是這背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後來愈演愈烈的皇權和相權之爭。

相關焦點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還有人說,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銳意改革、重用人才、重視生產。那麼,你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春秋霸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滅掉了附庸於魯的遂國。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聲名鵲起。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封到什麼程度?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有「八百諸侯」。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從西周到東周的轉折點是個「冷笑話」: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騙得諸侯紛紛趕來,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有人說春秋五霸竟然有七個,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中國的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在各個歷史時期,總會有那麼一些獨領風騷的歷史人物的存在,從最早的三皇五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國功臣,無不是這樣。這些歷史上的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而我們今天要講到的春秋五霸,正是這其中的典型例子。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談到「春秋五霸」,相信即使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也會有所感觸,然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歷史教科書中挑選出來的一個概念而已。說到春秋五霸,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期的霸主是靠什麼標準產生的呢?應分別是哪一種?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什麼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其中仍有許多內涵值得探討,比如我們由淺入深的先來討論一個簡單的話題,本身這四個字就蘊含很多知識點。「春秋」是歷史時段的特定名詞,「五」是量詞,而「霸」是當時具有領袖地位諸侯國君的特定稱謂。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周武王姬發在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後建立了周朝,第二年,他就開始推行分封制,連姜子牙都被封為齊國諸侯,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春秋五霸歷來說法不一,但這三位卻是公認的霸主,你知道那三位嗎?
    春秋五霸是指周王室東遷以後爭霸天下的五位諸侯,在春秋時期「霸」通「伯」,即方伯之意。 方伯在《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裡之外設方伯。」,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方伯長。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難以約束諸侯,各大強國互相爭霸攻伐,但大多都打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並且春秋時期的爭霸中心在中原,是現今河南中北部一帶。晉國不論是在實力,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還是地緣政治都具有先天的優勢,於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春秋是以晉國為主導的霸權政治。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轟轟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 在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霸權沒落,於是晉國開始趕超過來。晉文公在流亡的時候,曾經受到過楚王的招待,於是他金口玉言許下了「退避三舍」的承諾,後來在戰場上晉國軍隊和楚國軍隊交戰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楚國軍隊一進軍,晉文公就要求後撤,就這樣把楚國軍隊溜得疲憊不堪,多跑了九十裡路支行終於體力不支了,於是晉國軍隊輕輕鬆鬆就贏得了戰爭。後來在城濮之戰後,晉國確立了晉國的霸權地位。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鮑叔牙居功至偉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迴轉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現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那麼,在春秋爭霸時期,到底誰才算真正的霸主?需要做哪些事才能算霸主,或者,怎麼做才能有資格參加評選?既然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真霸主,那麼不妨跟他們走一圈,看看二位的稱霸之路,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了。
  • 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竟然了選擇和秦國示好,偏安一隅,處在東方之地,究竟是怎樣的天時地利使得齊國如此的託大。自齊國立國之後,在數代齊王的經營之下,齊國依靠靠海之便利,發展尋求,國家富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宋國軍事實力一般,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史記》或《荀子》的版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稱霸順序: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五霸,在這個時候稱霸,要佔據兩種優勢!第一就是人:在周朝的地位要高,也就是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特別注重禮義廉恥!第二:國家軍事實力,沒有軍事實力,只靠光杆司令也是不行的!
  • 管仲是如何把齊國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的?
    按職業固定後有很多工匠最終以職業為姓,流傳至今,如陶氏是制陶的工匠、樊氏是籬笆工、施氏是旗工等等。此外,管仲還把工商從業者的地位提升到和士農一樣的地位。這比後世貶低工商的治國者要更具胸懷、遠見。當然,齊國重視工商從業者的地位也是有歷史、環境因素的。
  • 如何才能成為春秋五霸?通過齊桓公視角,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的五個君王,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還是存在著挺多的爭議的,不同的說法至少有七種。據《荀子·王霸》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