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如何把齊國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的?

2020-12-16 瑞讀

在中國的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備的經濟思想的人正是管仲。

管仲治國方面最擅長的是資源配置,提高效率,以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這些特徵無疑很有點企業家管理的精髓。

他在經濟上的創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記載的是三項:四民分業、貿易興國和鹽鐵專營。

四民分業就是把國民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把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劃分管理,管仲是歷史上的第一任。

當時的「士」還不是後世的「讀書人」,而是指「兵士」。農是農民,工是工匠、手工業者,商是商人。

按職業固定後有很多工匠最終以職業為姓,流傳至今,如陶氏是制陶的工匠、樊氏是籬笆工、施氏是旗工等等。此外,管仲還把工商從業者的地位提升到和士農一樣的地位。這比後世貶低工商的治國者要更具胸懷、遠見。

當然,齊國重視工商從業者的地位也是有歷史、環境因素的。據《史記》記載,姜尚(姜子牙)被分封到齊國,建國之時,齊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卻有近海之利,於是,姜尚就根據當地的習俗,簡化禮教,扶持工商,發展捕魚和煮鹽業。可以說中國商業之開化,當以齊國為最早。

除了「四民分業」,管仲還是一個自由貿易主義者。管仲規定,魚鹽可以自由出口,關隘只登記而不予徵稅,其他出口商品也實行單一稅制。對於前來齊國做生意的人,他更是大開國門,有「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

為了活躍市井,管仲甚至首開國營色情業,他在齊國都城臨淄辦了七間官辦的妓院,共700人,後來又增加到2000人,後來的色情業者因此奉管仲為「產業始祖」。

管仲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制度創新是鹽鐵專營,它幾乎成為中國式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保障。管仲實行的是專賣政策,開放鹽池讓民間自由生產,然後由國家統一收購。在冶鐵業上,管仲實行的也是國有民營。

管仲還建立了國儲糧制度,國家採購囤積了大量糧食,其數量足以控制市場糧價的波動,以達到豐飢平衡的功效。

管仲的經濟思想中,最奇特的一項是鼓勵消費,他甚至倡導奢侈,這在古往今來的治國者中可謂僅見。在他看來,大家都不消費,就會造成商品流通的減少,從而妨礙生產營利的活動。

管仲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他認為「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子·牧民》中說:「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這就是「順民心」,「從其四欲」,他以為,只要為政者懂得這些,把給予看成是取得,就是從政的法寶了。

管仲治齊40年,國強民富,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居民達30多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同時期的古希臘最興盛的城邦雅典城人口不足5萬,即使後來最臻於極致的伯裡克利(約公元前495-前429年)統治時期的雅典也僅15萬人左右。

管仲輔助齊桓公還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等功勞。連孔子都不得不讚嘆管仲,《論語·憲問》中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管仲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國民至今受其恩惠的遺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華夏民族現在都得被其它少數民族統治,連著裝形象都得跟夷狄一樣披頭散髮袒露左膀。」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兩年後,齊桓公竟然被自己的寵臣易牙軟禁起來,活活被餓死於王宮中。管仲即將離世前提醒過齊桓公不能重用易牙。

管仲在世時易牙無法胡作非為,但他又為什麼提醒齊桓公不能重用易牙?原來易牙是齊桓公的御廚,齊桓公這人喜歡縱情享樂,跟易牙說過:「天下美味我都嘗過,就是沒嘗過人肉的味道。」結果沒多久,齊桓公吃到了一口從沒吃過的肉,就問易牙是什麼,易牙說是自己小兒子的肉。管仲知道後說:「連自己骨肉都下得了手的人怎麼可能忠於君主?」

可生性豁達大度、卻喜歡縱情享樂的齊桓公還認為易牙是忠於自己勝過愛自己的孩子。

齊桓公能忘記管仲射箭之仇並放手讓管仲治理齊國,也不會去琢磨能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的易牙是個多狠的人。

齊桓公興,因用人;衰,也因用人。只不過一個用對人,一個用錯人,結局就是天壤之別。

相關焦點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鮑叔牙居功至偉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迴轉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現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但是鮑叔牙深知好友管仲的箭法了得,他忙讓小白裝死,管仲一看公子小白以死,大功告成,就不慌不忙地去接應公子糾一起往齊國去。鮑叔牙一看管仲走了,而自己輔佐的公子小白安然無事,大喜過望,馬上帶著公子小白抄小路快馬奔馳趕回了國內,拿下了君王的寶座,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他是春秋五霸之首,最後卻餓死宮中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即位後在國內推行改革,使齊國國力大增,對外九合諸侯,葵丘會盟時更是受周天子胙,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當時管仲跟隨公子糾在魯國,鮑叔牙跟隨公子小白在莒國,管仲得知公子小白要返回齊國的消息後,遂帶人先行一步,埋伏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必經之路,待公子小白走近,管仲搭弓射箭,公子小白應聲倒地。管仲見狀後馬上返回魯國告知公子糾,公子糾得知公子小白已死,心想齊國國君的位置我是坐定了,就慢慢悠悠向齊國出發。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公子小白並沒死,管仲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帶勾,他就急中生智倒地裝死。
  • 為何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死後卻如此悽涼
    最近被全國一卷提及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相信已經被我們熱議了。這三個距離我們2600多年的歷史故人,又「火了一把」 ,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那麼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又是何許人也?既然能作為五霸之首,那肯定是尤其過人之處,可是為何死後卻落得個屍體腐臭60多天,卻無人問津呢?讓歷史君為您細細道來。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驚險即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
  • 春秋五霸,秦國和齊國稱霸之路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相通之處?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是比齊桓公晚一代的,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但到齊桓公晚年的時候,這些後輩就有人開始惦記了霸主的位置了,秦穆公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國家,要想內部團結,等級秩序要分明,管仲治理齊國的時候,就是靠建立國家內部的秩序,強大了王權,秩序有了,內部就容易團結,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內政,對外軍事上,蹇叔設計是政策是策:大王,您先向西平定蠻夷,然後您帶領蠻夷,掃蕩中原。
  • 如何才能成為春秋五霸?通過齊桓公視角,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的五個君王,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還是存在著挺多的爭議的,不同的說法至少有七種。據《荀子·王霸》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管仲輔桓公成五霸之一,孔明助劉備三分天下,誰的功績
    管仲,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開始輔佐公子糾,後來公子小白登基之後,經過鮑叔牙推薦擔任齊國國相。把經歷了幾次內亂的齊國,推上了春秋五霸之首。對人才的選拔要求嚴苛,對德行、能力、價值觀的考察為主要標準,所選拔之人一定是忠於國家忠於君主,避免了很多奸吝諂媚之人為官尸位素餐。在立法上,管仲最為法家立法先驅,他所設立科目都反應了管仲超前的政治思維。輕徭薄賦,釋放勞力,統一信仰,順應自然規律都體現了管仲治國的高超手段。實現了齊國經濟和軍事的騰飛。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釋成「首先」,也可以說是「最傑出」)。2、晉文公重耳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晉國國君。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轟轟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 齊桓公小白的上一任齊國國君死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立刻啟程從他們的封國趕回去,這一場長距離的賽跑,獎品就是一國之君!於是各就位——預備——跑!很明顯,小白運動神經更加發達,公子糾眼看就要輸了,於是派了神箭手管仲中途去下黑手。管仲快馬加鞭追上了小白並向他射了一箭。在神箭手面前小白大叫一聲順勢倒地(碰瓷),管仲一看:喲吼!寶刀未老!馬到功成!趕緊跑!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說法有很多,主流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也有其他觀點,但是前三個基本是固定的。
  • 齊桓公身為春秋五霸之首,晚年卻是個悽慘的下場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有人叫齊桓公為姜小白,這麼叫其實是不對的,那時候男稱氏女稱姓,所以該叫呂小白才對。齊襄公是齊桓公同父異母的哥哥,這個人的風評就差到一定程度了,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亂倫。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素材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勾,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 兩千多年前的貿易戰:齊國管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中國的一位老祖宗就將這一手段運用的非常嫻熟了,並且獲得非常好的效果。他就是主導齊國改革的—管仲齊國的管仲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改革,在這次改革中,管仲提出了很多超前的舉措,我們一起看看管仲幹了什麼事情,又是怎麼通過商戰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 【名人百科】品性貪婪卻譽滿天下的「春秋第一相」——管仲
    而管仲,這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的政治家,在中國名臣史上的地位大概是無人能取代的,甚至連孔子都曾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之改革家,管仲的確是個極具政治才華的人,他以一己之力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朝代。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