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2020-12-15 AI樂娛樂圈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

竟然了選擇和秦國示好,偏安一隅,處在東方之地,究竟是怎樣的天時地利使得齊國如此的託大。

自齊國立國之後,在數代齊王的經營之下,齊國依靠靠海之便利,發展尋求,國家富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等到春秋之時,在齊桓公的帶領之下,齊國更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國,可謂東方大國,非齊國莫屬。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齊國卻對於秦國的做大,絲毫不管,對於魏國邀請一同伐秦也是毫無動容,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其實齊國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原因的,首先拋開其國力的衰弱,要直到在秦國最終攻打滅亡齊國之時,齊國出兵四十萬。

所以說齊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作為,這就是讓人最為不解的。但是當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齊國的現狀之後就會發現齊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毫不意外。

首先是經濟上的優勢,相比於其他諸侯國,齊國即便在戰國時期也曾被多國聯軍聯手攻破,實力大損。

但是其經濟實力已久在眾多諸侯國之上,尤其是依靠海邊的便利,齊國有著更多的機會發自己。

尤其是齊國的海上經濟,齊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南方的越過和吳國也無法和齊國相比。

當時齊國的海上經濟,傲視眾國,齊國其依靠良好的港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與朝鮮通商。另一方面便是魚鹽之業,在七國之中也是第一名,依靠這些,齊國在六國之中也是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為何秦國要對於齊國採取拉攏之策,一方面是由於齊國的強大,是一個強勁的敵人,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齊國在鹽業上的巨大優勢是秦國一個內陸國無法比擬的。

不僅僅是秦國需要,包括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依賴齊國,因此齊國得以肆無忌憚,甚至不去擔心秦國的攻伐。

其次另一個原因還是和齊國的海洋有關,齊國當時是諸侯國之中少數擁有水軍之國。加上靠海之便利,魏齊國提供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其是有退路。

齊國不想韓國、魏國那般,在戰國爭雄以來,疆域日漸衰竭,國力日弱,毫無退路,唯有死戰。而齊國則認為自己依靠大海有著更多的機會,也是忽略了秦國的威脅。

而齊國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內政的混亂,在公元前265年,齊襄王駕崩之後其子即位,但是卻是由其母親掌權。

而在其母親死後,則是由其弟弟後勝執政。後勝這個人執政能力其實不差,在齊國之內也是像模像樣,但是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貪婪。

這個如果說是在齊國內部貪婪也還好,畢竟還能夠抵擋一下秦國,但是卻連秦國的賄賂都不放過。

而秦國在知道後勝的毛病之後,便派人魏後勝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使得後勝開始向秦國靠攏。在後勝的建議之下,齊國開始向秦國示好,對於齊國這樣的行為,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憤怒。

但是齊國的實力是當時秦國之後的強國,其他諸侯國也是毫無辦法。以致於在公元241年的五國聯軍伐秦的時候,對於齊國不參與,其他幾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忍氣吞聲

但是在這次伐秦失敗之後,趙國將領龐煖因為氣憤齊國的不作為。帶領伐秦的軍隊攻佔了齊國的饒安。

此時的齊國心中知道理虧,對於趙國這樣的行為也是沒有任何的辦法,只得任由趙國佔領。在蕞之戰之後,秦國也是展開了對其他諸侯國的殲滅戰爭。

公元前230年,秦國大軍率先攻佔了韓國,滅亡了韓國,統一之戰揭開了帷幕。僅僅用了十年便殲滅了六國,,結束了紛爭。

總結:作為秦國最後滅亡的國家,齊國近乎沒有任何的抵抗便被消滅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殲滅了韓、趙、魏、楚、燕。唯有齊國還在苟延殘喘,在秦將王賁的帶領之下,大軍壓境,齊王率領百官出城投降,齊國就此滅絕,同時也為秦國的一統畫上了句號。

秦國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結束紛亂,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內部不斷變革,日漸強大。而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東方六國更多都是如齊國一般,得過且過,偏安一隅,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運,失敗也是無法避免的。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秦國書法
    秦國先霸西戎,爾後東進,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國文字書法承襲西周的篇文,現存的書跡數量較少,最能體現秦國大篆形態的書跡是兩件金石之制:《秦公簋》和《石鼓文》。《秦公簋》1923年在甘肅天水出土,學術界多數認為上春秋時代秦國秦景公(前576——前537)時期器物。《秦公簋》器、蓋皆有銘文,共105字,連為一篇。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那麼強,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大分裂時期。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是戰國時秦朝打下天下,統一中原才結束的。可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裡,也有國力強大的眾小國,他們中為何沒有人在那時就統一天下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水貨」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熟讀我國歷史之人應該都知道,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爭霸不斷。據眾多典籍記載,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而這其中有個喚作宋襄公的人,或被後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對此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見。今天,我們來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分析,宋襄公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
  • 《史記》之春秋五霸
    在作周本紀的筆記時就有將春秋五霸整理出來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紀裡,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齊桓公和楚莊王在其中出現。因此當時雖有此想法但不能實施。秦本紀時,各路霸主相繼出現,趁此機會將春秋五霸整理了出來。春秋五霸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所羅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據秦本紀中的信息來確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從西周到東周的轉折點是個「冷笑話」: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騙得諸侯紛紛趕來,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自此,西周開始遷都到東邊的洛陽,國勢越來越頹廢。
  •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鮑叔牙一看管仲走了,而自己輔佐的公子小白安然無事,大喜過望,馬上帶著公子小白抄小路快馬奔馳趕回了國內,拿下了君王的寶座,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管仲封為相國以後,為國家盡心盡力,提出「尊王攘夷」,對內依靠沿海的魚鹽之利,大力發展經濟,將齊國帶入了最強盛的時期,成為東方大國,對外九合諸侯,確立政治權威,最終稱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中國歷史——春秋戰國.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嬴姓,趙氏,存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史記秦本紀認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紂王的寵臣。據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監之亂平定後,蜚廉「東逃於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殺蜚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 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領晉國,宋國,秦國,齊國四國聯軍在城濮大敗楚國,史稱城濮之戰。戰後晉國把戰場上的俘虜的楚國戰車和士兵獻給了周天子,周天子賜給了晉文公,100赤色弓箭,1000黑色弓箭,另外還有酒,玉石等物品,周天子賞賜弓箭,表示允許其有權自由討伐的意思。從此,晉國變成了各個諸侯國的霸主。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 秦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大致在今天的陝西省的西部,甘肅的東部,四川省中部的和西部廣大的區域。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可謂風雲變幻,大國處心積慮除掉小國擴張勢力,而小國們則為了生存尋找發展壯大的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些大國走向了衰落或分裂,而一些小國則完成了逆襲。舉例來說,如原本被視為蠻夷而遭到輕視的楚國、出身卑微而不被認可的秦國,以及最初差點被滅國,後來在越王勾踐領導下復仇的越國。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轟轟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 後來在城濮之戰後,晉國確立了晉國的霸權地位。 秦穆公——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